中药传说故事——防己的故事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 2021-08-26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分别于秦始皇三 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和三十五年(公元 前212年)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 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并将四百六 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史称“焚书 坑儒”事件。
大批方士和儒生迫于秦始皇的淫威,纷纷举家南迁,逃到岭 南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 的部分地区)隐居。
在这批隐居的人当中有一个叫方吉的人,此人嗜好读书,爱 书如命,所涉范围极广,尤爱医药典籍。我国岭南地区,药物资 源极其丰富,方吉常常独自一人上山采药发现了众多在中原地区 都没有见过的中草药材,并为周围的百姓解除病痛。
那年春夏之交,岭南地区阴雨连绵数月, 加之气候炎热,不少百姓都患上了全身浮肿, 小便少,四肢疼痛等症状,百姓皆恐慌,认 为是老天在惩罚他们,农田都荒废了。看到 这些,方吉想到他前不久用山上采的一种树藤治汗过这种病症, 于是,便决定为百姓解除痛苦。
随着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人们纷纷奔走相告,于是患有这 个病的人都知道要来找方吉看。前来求诊的病人越来越多,方吉 每天所采的草药不够用,他便教会那些前来求诊的病人如何识别、
采摘和煎煮这种草药。由于这种草药是方吉教他们的,于是他们 便把这种可以用来治疗全身浮肿,小便少,四肢疼痛等症状的草 药叫做方吉。随着一代代的口 口相传,方吉也逐渐被读作防己, 也就是我们今夫所用的中药材防己。
【名称】防己
【别名】汉防己,
【归经】寒,苦。归膀胱、肾、脾、肺经。
【功效】利水消肿,祛风除湿,宣痹止痛。
【功效特点】本品功专行水,又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水,能泻下焦之湿热,兼能祛风止痛,多用于下肢浮肿、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水及下焦湿热疮毒等。具有凉膀胱功效。
【功效主治】
1.利水消肿:①用于全身浮肿,即慢性肾炎水肿,可与茯苓、桂枝、黄芪、甘草同用。
②用于腹水,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与葶苈子、椒目、大黄同用,如己椒苈黄丸。
2.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郁滞而致的下肢浮肿疼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与木瓜、薏苡仁、苍术、黄柏同用。
3.祛风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痛,可与白术、桂枝、川乌、生姜同用,如防己汤。
【鉴别应用】防己有木防己和汉防己两种,作用大致相同,但汉防己偏于祛湿利水,适于治下焦湿热,下半身水肿、湿脚气等;木防己偏于祛风通络、止痛,适宜治上半身水肿及风湿疼痛。
【配伍应用】
1.配桂枝:行水散结。防己利水消肿,桂枝善通阳气,两药合用,辛散温通,苦寒泄降,可行水饮、散结气,可治支饮痞坚、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喘满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之证。
2.配黄芪:益气利水。黄芪益气固表而利水消肿,防己利水消肿。体内水液运行,赖气的运行,津能载气,气虚可导致水湿泛滥而水肿。故二药相配,辛甘发散为阳,可益气利水,一为益气扶正,一可祛邪利水,标本兼顾,补泻兼施,常相须为用,治疗风湿、风水,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湿痹,肢体沉重麻木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去皮,酒浸,洗。本品苦寒较甚,不宜大量使用,以免损伤胃气。食欲不振及阴虚无湿热者忌用。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强,木防己祛风止痛作用较好。
【来源产地】为防己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或马兜铃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广防已的根。前者药材称汉防己,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后者药材称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切段,粗根纵切两半,晒干。切厚片,生用。
【参考资料】
《本经》:"防己,味辛平。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二便。一名解离。生川谷。"
《别录》:"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
《本草拾遗》:"治风用木防己,治水用汉防己。"
《药性本草》:"去湿风,……手足拘痛,散流痰,肺气喘嗽。"
《珍珠囊》:"去下焦湿肿及痛,并泄膀胱火邪,必用汉防己、龙胆草为君,黄柏、知母、甘草佐之。防己,乃太阳本经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