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退圈,古典美正在消亡…
周一的快乐源泉,就是看网友吐槽今昔尴尬对比,古典美就是这么消亡的!
好家伙,互联网隔三岔五就搞一波当众鞭尸!
亲身经历的古典美消亡!
先上开胃小菜——
《还珠格格》之我穿越成了傻白甜皇后,快小心你身边的恶毒嬷嬷。
不经意的小心机,同样都是第一美女,凭啥你用了飘柔???
这海藻般的长发也太有生命力了,风向顺拐,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
曾几何时,羊印象中的第一美女是陈红、蒋勤勤这样的。
只可惜她们如今也不再拍戏了…
陈红的貂蝉
蒋勤勤的西施
再来精神污染——
这…
是《西游记》还是《魔兽世界》?
左边眉清目秀,右边全员禽兽。
八戒:美貌全靠同行衬托。
悟空:哪里来的妖怪!
阿sa虽然我很喜欢你,但是请你放过你自己。
brfore风华绝代,after泥鳅成精!
最后一起毁灭吧——
黛玉之死vs马拉之死。
网友:紫娟,你倒是给林妹妹穿件衣服啊!
黛玉都逃不过,元春你也别闲着…
《人鬼情未了》vs《和0比美》。
同样的卡姿兰大眼睛,同样的45°小v脸,真·AI换脸,美感消亡!
网友:头上的是法棍吧?
感谢网友们给和大家的夜晚带来了欢乐。
大家无聊可以去逛逛这个话题,u1s1虽然有点炒冷饭但还是蛮令人深思的。
因为网友们不止是为了吐槽而吐槽。
除了影视剧的例子,好多人身边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这样“毁”美感的例子
羊关注#古典美的消亡#好一阵子了,这并不是错觉。
今天想就着这个热度,讨论一下:为什么中国古典美感在流逝?
为什么古典美会消亡?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典美感的消亡与人们的不走心愈来愈敷衍有关。
举个例子,影视剧中的发型上趋于简单,导致角色整体的古香古色淡化了太多。
还有新版《红楼梦》的贾母,在选角上似乎也不如旧版的慈祥。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些可能只是表象。现代人对于中国古典美感的认知,或多或少都被水墨、写意、古风这类概念所裹挟了。
日本有侘寂美学,是因为单一的民族历史造就了岛国很好统一的审美。
△侘寂一词为现代翻译错误延伸出来的一种美学
审美与文明意志息息相关。
国土的广袤、历史的绵延、民族的多样,都注定了我们的美学不是一个单一概念。
宋徽宗的《瑞鹤图》
所以比起去概括、定义中国古典美感,我们不妨简单的谈谈中国人的美学哲思。
在羊看来,中国古典美感不只是流于表面的空、静、淡、慢、雅。
举个例子,电视剧《玉楼春》。
尽管服造感觉还蛮用心的,但也只能说很符合古典配色,并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古典美感。
视觉体验和谐,但没有审美层次
因为只是流于表面的空静
为什么呢?
前面说了我们地大物博,有着多元文化的历史,所以中国人的美学哲思在于海纳百川的圆满,生旺之中追求空静。
理解这份圆满,可以引入刘勰的'物色'概念。白话说就是:把事物当成有生命感的对象去体会,生命感就是物色。
一个很有古典美的例子,1992年的夏天,赵雅芝在南京鸡鸣寺拍摄了《新白娘子传奇》。尽管玻璃窗穿帮了,但却不会令人感到违和。
我们和绿纱白衣的她,没有谁是观察者、谁是被观察者。我们都是一同感受的人,一同感受到墙面的老旧、阳光的温热,这就是物色。
正因为有了“物色”的概念,中国人的美学才会更加有层次,我们的审美底色是人间有情。
这么一看,也许就能明白为什么fbb的武则天不如刘晓庆版的具备古典美了。
完全不是因为我们的造型不够华丽,而是因为古典美感本并没有很追求形式之美,追求的是人情味儿。
山水花鸟、楼台诗书、闲暇热闹是人情,忧国忧民、物是人非、欲说还休亦是人情。
万事万物互为主体,一花一木皆是宇宙。我们没有去很严格的划分谁才是被观察者。
前文吐槽过的新版西游记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为了取悦观众作为观察者的主体身份,把笔墨全部用来强调八戒要有猪样、悟空要有猴样。
萨瓦迪卡?
古典美学是一种体验的美丽,它明白存在的意义,所以才不会刻意强调。
婉约的工笔、豪放的写意,其实不需要区分那么开。万变不离其宗,圆满也好残缺也好,我们追求的都是体验感。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古典美感正在消亡,因为我们正不断的强调客体。
比如《白蛇传说》,也是过度强调了要演绎出蛇样给人看。
但其实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缠绵悱恻的故事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也是因为讲述了万事万物都有人情,即便主角不是人类。
还有人们临摹的敦煌壁画,是还原菩萨本身的面貌,使其更清晰可见易于观看。
但这样一来,菩萨原本的那份般若禅定感一下子就被破坏掉了。
网友评论:像教导主任。
来看新旧潘金莲的对比
新版的潘金莲其实面容很漂亮,选角是没有问题的,但一味强调角色的风情,反到会降低她本有的人情。
这就是现代人对体验感的认知偏差——你是潘金莲,你就要风情美。
左边是美女想好好过日子,但是…
右边一看就要提防的“坏女人”
同样例子还有女儿国国王,你是美人你就要垫出来直角肩。
难怪人们吐槽,2018年以前的古典美人珠圆玉润溜肩也很美。
2018年以后的古典美人一定要90°直角肩。
古典美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感受,直指本源的精神, 而现代人太过于追求形式之美了。
著名的道教楹联也许可以诠释这种心境——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
只可惜,我们仍在不断修建更加辉煌、灯火通明的古典遗址。
以前的大雁塔幽静安详,现在的大雁塔喧嚣繁华…
左边,生旺之中求空静
右边,繁华之处无人情
王国维说“欲者不观,观者不欲。”
意思是:对物质世界充满欲望的人不懂得欣赏美,懂得欣赏美的人心中会是没有物欲的。
没有人情味儿的形式之美,正在取代中国古典美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中反思的有很多——觉察细微处的精妙之美,对生活充满情意的感受,似乎是我们能够接近古典美感的最直接方式。
大家感慨古典美的消亡,也不是在唱衰当下,更多的是出于对于往日的追思。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重新拾起这份流散的人间有情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