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纪(秋)十六

周赧王八年、秦悼武王四年、鲁平公十六年【公元前307年】

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嗣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

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今寡人恐叔逆从政之经,以辅公叔之议。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

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处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镐,非社稷之神灵,即镐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今。”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悬着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如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于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误国,贱之类也。犯奸者身死,贱国者族宗。反此两者,先圣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竭意不讳,忠也;上无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子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皇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战国策.赵策二】、【史记.赵世家】

靴本胡服,赵王雍始也。【广韵】

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释名】

靴始于赵,赵武灵王好服短靿靴,黄皮为之,渐以长靿靴,军戎通服之。皂靴之制,自武灵王始。【实录】

靴者,盖古西胡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靿黄皮,闲居之服。【中华古今注】

搭耳帽本胡服,以韦为之,以羔毛络缝。赵武灵王更以绫绢,皂色为之,始并立其名爪牙帽子,盖军戎之服也。【中华古今注】

金取刚,百炼不耗;蝉最居高饮清,貂取内劲悍外温润。本赵武灵王胡服之制。【太平御览.209】

赵武灵王贝带鵕寿口而朝,赵国化之。【淮南子.主术训】

赵武灵王好鵕寿,国人咸冠鵕冠。【刘子.从化】

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后汉书.舆服志下】

鹖冠,加双鹖尾,竖插两边。鹖,鸟名也,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斗到死乃止。上党贡之,赵武灵王以表显壮士。【晋书.舆服志】

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四重。赵武灵王好服之。【晋书.舆服志】

三月,己丑,楚怀王居于椒郢之游宫。士尹昭王之上与悼王之口,造卜尹吕逯,以王命赐舒方御岁禄。【德山夕阳坡楚墓竹简】

秦攻宜阳,楚救之。而楚以周为秦故,将伐之。苏厉为周说楚王曰:“何以周为秦之祸也?言周之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也。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为王计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周绝於秦,必入於郢矣。”【史记.周本纪】

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陈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公不如进兵攻宜阳,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战国策.秦策二】

秦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战国策.秦策二】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战国策.秦策二】

秦拔宜阳,斩首六万。【史记.秦本纪】、【史记.韩世家】、【史记.六国年表】

秦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战国策.秦策二】

秦涉河,城武遂。【史记.秦本纪】、【史记.六国年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厹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厹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战国策.西周策】、【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战国策.东周策】、【史记.周本纪】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或为周君谓魏王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王何不出于河南。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阳。”【战国策.西周策】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阳?周君将以为辞於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阳矣。”【史记.周本纪】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句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战国策.秦策五】

约本年,秦置河外郡,治宜阳。

魏太子来朝秦。【史记.秦本纪】、【史记.魏世家】、【史记.六国年表】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葬永陵。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稷,是为昭襄王。【史记.秦本纪】

秦武王好多力之人,齐孟贲之徒并归焉。孟贲生拔牛角,是谓之勇士也。【孟子.公孙丑上正义】

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史记.赵世家】

武烈王十九而立,立三年。【世本】

悼武王享国四年,葬永陵。【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昭襄王生十九年而立。【史记.秦始皇本纪】

昭王名侧。【世本】

武王竟至周,而卒於周。其弟立,为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昭襄母楚人,姓羋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史记.秦本纪】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冉;同父弟曰羋戎,为华阳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而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史记.穰侯列传】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战国策.东周策】、【史记.周本纪】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若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战国策.东周策】

昭翦与东周恶,或谓照翦曰:“为公画阴计。”昭翦曰:“何也?”“西周甚憎东周,尝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言东周也,以西周之与王也。”昭翦曰:“善。吾又恐东周之贼己,而以轻西周恶之于楚。”遽和东周。【战国策.东周策】

王徙都西周。【史记.周本纪】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史记.周本纪】

西周公太子死,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适立也。司马翦谓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为之请太子?”左成谓司马翦曰:“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不如谓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翦,翦今楚王资之以地。’”公若欲立咎为太子,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廧夫空曰:“王类欲令若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于相国。”相国令之为太子。【战国策.东[西]周策】

谓齐王曰:“王何不以地赍周冣以为太子也。”齐王令司马悍以赂进周冣于周。左尚谓司马悍曰:“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公不如谓周君曰'何欲置?令人微告悍,悍请令王进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战国策.西周策】

司寇布为周冣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冣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冣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于冣,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冣也,使天下见之。”【战国策.西周策】

周武君使人刺伶悝於东周。伶悝僵,令其子速哭曰:“以谁刺我父也?”刺者闻,以为死也。周以为不信,因厚罪之。【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

楚攻雍氏,周长秦、韩。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战国策.东周策】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修〉。苏修曰:“何患焉!修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修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修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修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战国策.西周策】、【史记.周本纪】

楚怀王怨前秦败楚於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於秦。秦昭王新立,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茂为韩言於秦昭王曰:“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扞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殽,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於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然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乃下师於殽以救韩。楚兵去。【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殽。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崤。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太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毋复言也。”甘茂入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殽,是无韩也。公仲且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殽之救韩。【战国策.韩策二】

楼梧约秦、魏,魏太子为质,纷强(翟强)欲败之。谓太后曰:“国与还者也。败秦而利魏,魏必负之,负秦之日,太子为粪矣。”太后坐王而泣。王因疑于太子,令之留于酸枣。楼子患之。昭衍为周之梁,楼子告之。昭衍见梁王,梁王曰:“何闻?”曰:“闻秦且伐魏。”王曰:“为期与我约矣。”曰:“秦疑于王之约,以太子之留酸枣而不之秦。秦王之计曰:'魏不与我约,必攻我。我与其处而待之见攻,不如先伐之。’以秦强折节而下与国,臣恐其害于东周。”【战国策.秦策五】

秦公孙疾率师伐魏,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风。【古本竹书纪年】、【水经.汾水注】

秦伐魏皮氏。【史记.魏世家】、【史记.六国年表】

秦使向寿平宜阳,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皮氏。向寿者,宣太后外族也,而与昭王少相长,故任用。向寿如楚,楚闻秦之贵向寿,而厚事向寿。【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越涌君赢将其众以归楚之岁,荆尸之月,己丑之日,王居于栽郢之游宫。士尹口口之,上与悼哲王之威,告口尹吕逯,以王命赐舒方御岁口。【德山夕阳坡楚墓竹简】

四年,十二月,不除道者:口一日,口一日,辛一日,壬一日,亥一日,辰一日,戌一日,口一日。【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简牍】

信安君私官,容半斗,视事欨,冶癐。十二年,爯二镒六釿。下官,容半斗。【魏信安君鼎】

信安君私官,容半斗,视事司马欨,冶王石。十二年,爯九镒。下官,容半斗。【魏信安君鼎】

(0)

相关推荐

  • 战国策·东周·周最谓吕礼

    周最谓吕礼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矣.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 战国策

    内容提要 <战国策>者,战国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名之,为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非一时一人之作,最初也没有统一的名字,"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 ...

  • 你不知道的历史:西周和东周打仗

    西周和东周打仗?不太可能吧?历史课本上不是说,西周灭亡后东周才成立的吗? 恩,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实中却实实在在发生了.这个当然不是多数人的过错,而是少数人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误导了大家. 比 ...

  • 战国策·东周·温人之周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即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 ...

  • 王子今:周秦时期河洛地区的交通形势

    2021.7.27 . 自远古时代起,河洛地区就以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构成的较为优越的交通条件,成为华夏文明发生和发展的中心地域之一.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 ...

  • 《战国策》之三:东西周的冲突,那一夜我也曾梦见百万雄兵

    一看到这个题目,很多读者可能会一愣:历史朝代歌里说"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周和东周是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朝代是怎么打起来的,莫不是穿越了? " ...

  • 鬼谷子:弱者要学会抱团取暖,太自私的人注定走不远!

    作者|鬼谷信   一 你说改变历史的,到底是时势,还是人心?如果你问我,阿信的答案恐怕是隐藏在时势背后的人心.   这不,大秦铁骑又开始东征了,宜阳之战爆发,挨揍的依然是韩国.为什么是韩国呢?苏辙在& ...

  • 战国策·东周·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 ...

  • 战国策·东周·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黶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 ...

  • 《四野诗词选》第496期:七律 正秋十六登文笔峰

    七律  正秋十六登文笔峰 2020.10.3. 江南拔地起奇峰, 遥领仙凡向碧空. 拾级寻幽如意处, 遗编问道玉蟾宫. 钟声漫岭移烟影, 秋野连云含古风. 携友登高今正好, 迎眸伫立共嫣红. 江南:文 ...

  •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十六)三晋联手 一致对外

    赵.魏.韩三大家族火并智氏家族后,晋国就成了三大家族并立. 以后,会如何发展呢? 据说,韩氏.赵氏掌门人,都想按常见的剧本模式,继续发展.总而言之,十大家族火并成了六大家族:六大家族火并成了四大家族: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一)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丁未 春,正月,南郡蛮叛:遣武威将军刘尚讨破之. 夏,五月,丁卯,大司徒蔡茂薨. 秋,八月,丙戌,大司空杜林薨. 九月,辛未,以陈留太守王况为大司徒. 冬,十月,丙申,以太仆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二)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 (二)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五年己酉 春,正月,辽东徼(音:教,边界)外貊(汉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人寇边,太守祭肜招降之.肜又以财利抚纳鲜卑大都护偏何(人名)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三)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 (三)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六年庚戌 正月,诏增百官奉(给官员涨工资),其千石已上,减于西京旧制(少于西汉),六百石已下,增于旧秩(多于西汉). 初作寿陵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五)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 (五)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八年壬子 春,正月,己巳,徙鲁王兴为北海王:以鲁益东海.帝以东海王强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扩大刘强的封地,也算是对前太子的补偿吧)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九年癸丑 春,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三十年甲寅 春,二月,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建议光武帝封禅泰山)"诏曰:&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七)

    世祖光武皇帝下中元二年丁巳 春,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祀后土. 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 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早上朝会,过午才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多次和大臣谈论经义),夜分乃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八)

    显宗孝明皇帝上 世祖光武皇帝下,永平元年戊午(改元) 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在原陵朝拜),如元会仪(像光武时的元旦大典).乘舆拜神坐(皇帝叩拜先帝神位),退,坐东厢:侍卫官皆在神坐后,太官上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九)

    世祖光武皇帝下永平二年己未 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在明堂祭祀光武皇帝),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玉佩以行事.礼毕,登灵台,望云物(查看天象).赦天下. 三月,临辟雍,初行大射礼. 冬,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