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之所以现在缺乏自信,是因为在童年阶段没形成独立人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当身边的人问你,“生活的累不累?”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确定的回答。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他们十分在意外界对于自己的看法,十分害怕别人对于自己的“审问”,仿佛这些审问随时会让自己崩溃。于是人们思考着外界可能的发问,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在心理学当中,这被称为“被发问恐惧”。
产生这种现象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个体缺乏对于自己的自信心,而一个独立的人格是形成自信性格的基础。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思考一下。
一位事业有成的女性,经济水平比较出众,可谓是“年轻有为”。在众人看来,她的生活是十分快乐的:年纪轻轻就能够拥有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经济独立,生活美好。
实际上并非如此,她经常会处在一种焦虑的心情当中,并且一点都不快乐。
因为在面对身边人对于她提出的请求时,她总是大方的接受,并且会因为不知道怎样拒绝他人而感到苦恼、焦虑。仿佛人生并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在这种焦虑之中,她感到十分辛苦、疲惫。究其根本,深入的心理交流让她打开了心扉。之所以会有今天这些所有的生活,就是因为她的妈妈。
她的妈妈对她十分的严格,只要是她妈妈认为她能够做到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够有一点点差池的。一旦有什么事没有达到母亲的期望,立马就会遭遇劈头盖脸的批评。
而且当她经历一些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那么母亲几乎会以一种辱骂的方式来责罚她。尽管不久之后母亲就离世了,但是这种影响却贯穿了她的一生。
生活在这种“高压”教育之下的她成为了一个做什么事之前都会十分在乎他人看法的人,甚至渐渐的,变得束手束脚,不敢做任何事。
对于个体而言,童年的成长阶段是十分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接受到的教育以及观念会让他们在之后的一生当中都深受影响。
案例当中的女士便是一个形象的例子,年幼时的影响奠定其一生的基调,即便是成年之后都依旧会考虑身边人的看法。
这一点是众多心理学家之前就已经发现的。
在家庭教育当中,有的父母不仅有权威,他们还关心子女,决策民主,会考虑子女的观点。所以当子女成年之后,性格就会相应的比较自信乐观,并且在做事情时会考虑身边人的感受,懂得合作。
生活就是自己的,没有必要因为一些事情就对于别人的观点过于在意,甚至是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而去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
那么怎样帮助自己重拾自信呢?心理学家认为,有大概两种方式可以起到作用。

加强自己的信心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Skinner认为,在个体成长的过程当中,假如“强化”的频率更多,那么个体的反应会比较激烈;反之,假如“责罚”则恰恰相反。
正是因为母亲无休止的批评与惩罚,女白领才渐渐地不敢表达自我(行为反应减少),变得自卑。所以强化一个人的言行就可以帮助他重拾信心。
那些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儿童,就是因为平时会得到身边师长的支持和表扬。这些语言和行为上的支持都属于一种“强化”行为。
所以当你陷入一种不自信之中,不妨去寻找一个会支持自己、在黑暗当中为自己指引方向的亲近的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让自己渐渐回到正轨上去。
还有一个可以自己完成的“强化”过程,将自己面对的事情进行拆分,一个一个逐步去完成,最终就能够获得一些成就感,让自己克服之前总是失败的心态。

改变自己的归因

类似于案例当中女士的这种心理,是因为在后天的生活当中,身边的环境与人对自己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这就涉及到两个十分相近的心理学概念,一个是气质,一个是性格。前者相对而言是更加“与生俱来”的,不太容易被改变的;而后者则是相对比较容易被改变的。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种家长——“专制型”的家长。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当中,会相对比较强势,比较有控制欲。所以他们的子女,就会变得比较自卑。
所以在对一些事情进行归因时,就应该进行一些改变,将“这件事情怪我”改为“我已经尽力了,这不能怪我”。
这种改变渐渐地就会让个体慢慢地重拾自己的信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ical scienc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