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各级人才退休后返乡,是传统与现实的共同要求

上篇文章发出来后,读者留言讨论极为热烈。积极支持、响应者居多,但也看到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告老还乡是传统的封建旧东西,与现代化、信息化不符合,城市化才是主流。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不理性的,无论是基于悠久历史传统还是现实城乡关系的考察,倡导各类人才(包括官员、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公务员等)在退休后返乡,都是极为有益的。

1.从悠久的历史传统看:官员告老还乡是一种优秀的传统

“文官告老还乡”,“武官解甲归田”,年纪大了,不堪朝廷驱使,辞掉官职、卖掉城里房产、带着妻儿老小回到故乡。这有什么不好吗?如果有人硬要说这些人是想光宗耀祖,是封建糟粕,我觉得那是不懂中国的实情。这些能识文断字、见过大世面、或多或少拥有资源的退休官员,回到家乡,对家乡的乡亲们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中国人的告老还乡、光宗耀祖、叶落归根观念之间是有内在的联系的,正是因为官员的终极归宿是告老还乡,而只有成功的人、有品行的人、受到皇帝表彰的人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叶落归根(犯罪的人会被充军发配客死在异乡)。这恰恰是在表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难道不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吗?

2.从中国人的情感结构看:叶落归根是内心的向往

虽然城镇化对传统的秩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在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中,叶落归根是每一个人内心的向往和归宿,这是中国人之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遗传密码。无论是赴外时带上一包家乡土,还是临终前要求孩子能扶柩归乡,中国人老了要还乡是内心的向往。随着城市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上了楼,但内心深处都是有故乡的炊烟、故乡的记忆,让退休的人才回乡,这难道不是顺应民心吗?

3.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关系看:人才退休返乡是在向乡村补充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推动工业化,农业农村农民是付出了巨大牺牲的。计划经济时期长期无偿供应粮食给城市和工业,改革开放后粮食也是低价供应。乡村的人才,是单方面地流入城市,农村的年轻人千方百计地通过升学、参军、提干、招工、外嫁等渠道挤进城市,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样长期的人才只向城市流动,乡村不衰落才怪呢?农业能不危险吗?

倡导各类人才退休返乡,就是向乡村补充优秀的本乡本土的优质人力资源,虽然这些人体力上已经大不如前了,但他们是有知识、见过世面、拥有各种资源或门路的,他们不是闲人,更不是废人!这种提倡,恰恰是城乡互补的有效方式!

4.从扩大国内大循环看:人才退休还乡是利国利乡

现在的热词是扩大国内大循环,实质就是要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能在国内完成的就尽量满足国内。倡导人才退休还乡,让这些人回家养老,总能促进农村的消费吧?让这些人发挥余热,总比在城市里贡献更大吧?比起在养老院、在干休所的纯消费型人口,他们可以为乡村贡献才智和力量呢,这难道不是在积极开发宝贵的老年人力资源吗?要比起一些人热衷于到发达国家养老,人才退休还乡还是在直接促进国内大循环呢?

更重要的是,城市里人际关系疏远,邻居不认识、街坊不说话,让退休人才回乡养老,空气质量好、空间开阔、亲戚朋友多,唠嗑也不担心自己的方言别人听不懂?这难道不是在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吗?

我当然知道,现在的乡村还有许多不如人意处,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条件不好、没有多少赚钱的机会,但对于退休的人来说,那是他们的家乡!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不必把乡村说得那么丑陋和险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