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岭南大宅院
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广东有不少古村落,大多不为人所知。这些失落的古村,默默地藏在历史的角落,见证着岭南的时代变迁。当我们后脚还是现代化都市,前脚却已迈进沉沉的历史中,我们会突然发现,古村落不仅是历史遗存,更印记着文化的DNA。
现代都市的发展,注重的是功能性和实用性,我们看看现代建筑,还有多少中华文化的印记?缺少文化DNA,我们的民族特性也会逐步丧失。寻找失落的古村,并不是要去复制历史,而是从中挖掘中华文化的DNA,吸取其精华,并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保护好古村落,既是保护好中华文化的DNA,也是让后人记住历史,记住乡愁,记住我们的根。
钟楼古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包括门楼、村墙、护村河、炮楼等。钟楼村是从化目前发现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为欧阳氏族人所建,其“守望相助”的大宅院建筑形式,在岭南独一无二。我观察,钟楼古村的建筑形式既有北方大宅院的风格,也有客家围屋的特点,这在岭南确实不多见。
在古村门楼前,立有“中国传统村落”石碑,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文化部于2013年所立。现在古村里已无人居住,门楼也半掩闭。墙上贴有告示,称古村正在维修,外人不得入内。我问村民可否进去拍摄,村民说可以。我们入村后,没有人守护,也没有维修的迹象,只看到一些零星施工器材。
钟楼古村座西北向东南,以欧阳仁山公祠为中轴线,向两侧伸延,左4巷,右3巷,每条巷都在巷口建门楼。民居布局形式为三间两廊,每一路7户,前后毗连,7×7共49户。村落四周原有3米多高的村墙,并建有4个两层哨垛,村墙外围是护村河,宽2米多,深3米多。由于新建公路斜穿村前,因而把护村河填了,哨垛也拆了,村落整体性受到破坏,很可惜!
欧阳仁山公祠,是建村者欧阳枢与欧阳载兄弟为纪念父亲欧阳仁山而建的,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是目前从化发现规模最大的祠堂。公祠为砖木石结构,硬山顶式,共有99个门口,取“九九归一”之意。据村中老人说,当时钟楼村民都姓欧阳,自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后裔。
公祠大门上了锁,我把相机镜头从门缝伸进去拍了一张祠内片子。看样子整个村落就公祠进行了修缮,其他建筑未有维修迹象。我观察,整个古村保存比较完好,破损的房屋不多,要全面维修起来难度并不大。
我们从公祠旁边的巷门进去,右一巷叫芳兰,左一巷叫馥桂。每条巷有门楼,有巷门,有过楼。每巷中间是一条用花岗岩砌边、青砖铺底的排水渠,依地势而上,渐次而高,天然的地势,使水自然往下流,长流不腐。每巷两侧是民居,悬山屋顶,每一间的两廊相通对望,可从一条巷入大门过廊再出门,到相邻小巷。民居是青砖砌墙,山墙画八字,大门是花岗岩门框,有企栋,有石帽,开双掩木板门,屋内两侧分大房和小房。每户都紧挨着,沿巷走,越走越高,直至一列相连的回水屋。
破旧的院落里荔枝、龙眼、黄皮等果实仍挂满了枝头,看来房前屋后种果树是中国民居的传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