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公共厕所

今天,让学生写的临海试卷中有一篇名为《老街担家》的现代文阅读,写的是挑粪人老干每天早起负责挑走老街各家各户的粪水,街坊邻居称他为“担家”。

     我想到眼前的00后学生与文章涉及的时代相距甚远,家里早已是抽水马桶了,怕是没有见过粪桶、粪缸、粪坑,更不用说还有挑粪这份职业。于是,我询问学生:“你们见过粪桶、粪缸、粪坑吗?你们爷爷奶奶应该知道。”这一问炸开锅了,有些学生在那摇头,有些学生吵嚷着见过,“我见过,那个村里现在还有”、“有,木桶做的。在爷爷奶奶家里见过。”、“我知道,就是那个缸很大的。”……

【图片来自网络】

    出乎我的意料,竟然还有学生知道并且见过,难得。毕竟现在也很少能见到粪缸了,可能田间地头还有遗留吧!而在我的童年里,倒是挺常见,老屋旁,山脚下,田野间,总能见到一个简陋的小窝棚在风雨中挺立着。对于粪缸粪坑,我的脑海里始终留存一份“恐惧” ,一说就被唤起,且引起了办公室同事的共鸣,原来大家都上过这个独特的公共厕所。
     ​“那时坐在大粪缸上,最怕的是掉进去。”
    “板坑(方言),粪桶(方言)。”
    “我也上过。还有那个粪桶。”​
    “粪缸里还会有白色的虫子。”​
    “对对对,好怕它爬上来。”​
    “我记得都要让我妈在旁边牵着我的手呢​。”
     ……
    “啊哈哈,大家都有相同的童年。”​
    “现在学生估计很难体会到了。”​
    “我问过学生,有些学生竟然也知道。”​
     ……

这种具有年代感的东西随着时代进步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但却永远的留在了文学作品里,不仅这篇文章,余华的《兄弟》也有提到,李光头的父亲李山峰因偷看女人屁股掉进粪池淹死。还有,忘记哪部小说里的男主人公他爹平时都是扎马步似的站在粪坑上蹲坑,结果掉进去淹死了,尸体捞出来依然保持蹲坑姿势……

     看来,这个粪坑可谓是农村生活的典型特征 ,已经消失殆尽了。感谢这些作家们帮我们留下那个时代特有的回忆。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