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北大学生的年终阅读报告,哈哈哈还怪好玩的

最近,朋友圈又到一年一度晒各种各样年度报告的时候了。

到目前为止,大家已经晒过包括但不限于B站、网易云音乐、QQ音乐、微博、饿了么、美团外卖、淘宝、支付宝、微信支付……等APP在内的涉及我们日常生活全方位的年终总结了。

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年终大家就兴致勃勃地期待着一个又一个年终报告的出炉,希望自己能是那“不一样的烟火”,那你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被这些常规盘点“套”住并念念不忘、自发分享吗?

或者是普遍存在的跟风心理:大家都分享了我怎么能不分享?或者是自我肯定的需要:我就是我是最美的烟火;或者是为了工作和社交:借此感谢客户,或者和告诉朋友自己的存在……

不过小北发现一个问题,朋友圈晒啥年终报告的都有,怎么就没有晒阅读报告的呢?是不是因为这个事情过于私密,不便为外人道呢?

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在这一座名为“书”的避难所里,我们可以和所有人分享交流、抱团取暖、共度寒冬。当无数个我们汇集在一起,便有“广厦千万间”。

今天,小北想跟大家分享一位普通北大学子自己总结的阅读书单。这位同学阅读涉猎的领域倒也挺丰富多彩的,他一共阅读了49本书,平均一星期阅读一本书。他到底都看了哪些书又有哪些有意思的感慨呢?

写在前面的话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经历往往是个人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参与到别人的生命里。我喜欢通过阅读是因为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用在角色的身上。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至今都没有见好转,还在反反复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我在家里,但是很遗憾的一点是,今年阅读的书籍总量并不太够,阅读的类型倒是还算丰富多彩,所以,接下来就是盘点一下2020我看过的书籍,主要分为两大类:网文与非网文。

非网文类书籍

01

鲁迅与出版界

一个比较全面地展现鲁迅与当时的出版界的关系,从侧面反映了出版史以及鲁迅的社会关系。个人最喜欢倒数第二三章,如果放在现在,鲁迅妥妥的是一个绘画艺术爱好者,很喜欢他关于中国美学教育的观点,以及对于装帧的重视,书中列出的鲁迅自己的或编辑的书的封面,其特色放在现在依然很好看,并不因将近100年过去就过时。反而是现代很多书的封面设计、内容字间距、行间距很不重视,让人读起来很别扭,有的则是封面很浮夸。总之,还蛮值得一读的书。

02

摇摇晃晃的人间

知道余秀华及她的诗,是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开始的,那时候就一直想找诗集来看,但是一直拖到了今年,疫情期间,在出租房里隔离的时候才拿出来认真看完。我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但是从余秀华的直白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种不矫饰的浪漫,一种刻在了骨子里的浪漫。我虽然背不下几句里面的诗句,但是她的文字的确给了我最直观的情感上的冲击。

03

人为什么活着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文字,一篇文一篇文的读下来颇有些地方产生强烈共鸣。

04

局外人/鼠疫

疫情时期阅读这本书感觉如此真实而又讽刺。然而将近一年过去了,欧洲的疫情却愈演愈烈,多么讽刺啊。

05

诗的八堂课

我不是一个诗性的人,从这本书里还是颇有一些关于如何读诗的收获的。

06

白夜行

令人唏嘘的故事,但还是讨厌女人拿伤害过她的手段加诸在其他女人的身上。尤其是就因为看到朋友变得耀眼就采取手段让她平凡,这是很讨厌的。

07

风格练习

形式很新颖,让我很好地了解了文学的可能性。对自己写作也有很大的启发。

08

毛泽东选集·卷一

无论你对毛是什么态度,都不能否认他的思想的价值。

09

战争与和平

读了个把月才读完,感觉里面的主角塑造得很丰满,有的地方作者的议论看着也很有启发,不能单纯地作为一本小说看,有时候会让我模糊掉小说与历史评论的界限。

译者翻得也挺好的,整体阅读感受挺好的。

10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这本书本来是为了给一个公众号写文而去看的,之前本科的时候看过,但是很多内容都忘记了,再次阅读,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成长了,所以重新看到了它的价值。也正是这本书促使我产生介绍民族志给大家的想法,于是便开启了读民族志-写文案-剪视频的模式,只不过必须承认,这么一条龙下来,是挺费工夫的。

11

萨摩亚人的成年

经典的民族志了,虽然被后面的学者各种批判,但是不可否认它的价值。

12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为了做一期视频而发现了这本书,作者用流畅的白话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我们早就知道却并不一定认识的司马迁。作者很多地方关于司马迁的描写个人觉得是很有说服力的,挺喜欢的一本书,感觉现代很多学者写的书在可读性上还不如40年代的老学者,不知道是不是知识分子可以塑造的一种“孤高感”。

13

母权论

算是早期的经典民族志,讨论了母权制,在做关于母权和母系社会的视频的时候,结合着一些学者的论文,颇有启发。

14

原始婚姻

也是为了做视频去看的,虽然作者的一些解释和分析在现在看来有很多漏洞,但是对于想要了解婚姻的历程的人来说,还是值得一读,但是要警惕社会达尔文主义,不要拿进化论的理论去解释婚姻的发展阶段。

15

生命的尊严:透析哈莱姆东区的快客买卖

书是很好的书,作者翻译的也还算流畅,但是如果作者稍微看几本通论的民族学/人类学教科书就是知道ethnography应该译成民族志,相应的是民族志作者,民族志方法等,不要老翻译成人种学,人种学家。还有我们的的田野调查笔记fieldwork notes 也不要翻译成实习日记吧。北大出版社的编辑就不能找人类学系的老师/博士帮忙校对一下的么?

16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椰壳碗外的人生

很细致的回忆录,作者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田野经历等,很有意思也很有一些启发。第一次成功挑战读完一本英语原著,撒花。

17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ce: How to start and finish your thesis, book, or articles

相见恨晚,虽然作者提到的很多点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期间,导师有提到过,但是现在面临英文写作,英语不够好,书中提到的那些担忧比起中文写作就更严重。这本书告诉我放开手写吧,不就是rewrite嘛。以及最后一章的学术圈发表内卷相当厉害是一个全球普遍现象,青年学者太难了。

18

一个人的村庄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向虚无之途。”喜欢这样文字与文采,第一辑最粗砺也最浪漫。读书时,总不自觉地联想起余秀华的诗,极致的朴实恰是极致的浪漫。有时候想,我高中时的课外读物或许就该读这样的文字,可惜直到本科才第一次听说,直到硕士才买了纸本,直到博士期间才真正读完,或许只有跨越了时间,才能读出其中的美感。

19

不发表,就出局

用了一周的时间,将这本书读完,颇为受益。我是一个埋头看书且很慢热的人,所以虽然有志于学术之路,却对这条路一知半解,李老师的书可以说是比较系统地告诉我学术之路是什么样的,以及我们如何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此外,一个小插曲是,断断续续被我搁下的英语,我打算从今天开始重新拾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我自觉自己是一个颇为自律的人,却在学英语这一道总是半途而废,有个奔头儿才有劲儿学,没了目标就把它搁下。

20

猫城记

无处不现实。是那时的中国也是现在的中国。

21

金枝

皇皇巨著,作为人类学入门,个人感觉会让人读得精疲力尽,作为兴趣读物,估计读完三分之一便想放弃。内容太多,以致于其实很清晰的线索里填了太多细节而将枝干淹没,读完还要再把杈子去一去才能找到枝干,其实就是那三个问题:祭司为什么杀死祭司?祭司为什么是王?“金枝”是什么?书的内容循序是渐进,以致于常常读到后面便忘记前边的总线索,读来便觉得累。有公众号推荐这本书做人类学入门读物,这本真的不太适合呀,还推荐了《忧郁的热带》,那个也不适合呀,前者太厚,容易消磨耐心,后者语言太晦涩了。想了解人类学的不如去看《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小泥屋笔记》《妮萨》《重访妮萨》。

22

把自己作为方法

很多地方不谋而合,同时又比我想的透彻。我不是那种有大抱负的人,不妄图拯救世界,影响世人,之前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来,专心于自己的事,与身边的人沟通,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对的,不一定非得做老师,能促进自己思考,同时也能通过自己让别人思考,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23

如何以言行事

分析语言真的很有意思诶,但是发现写读书报告有点困难,感觉写着可能就变成了用我理解的合适例子取代作者的例子,所以干脆不学啦。读它的动力来自于bbs上一个网友胡搅蛮缠,还去仲裁弹劾还故意曲解人意,就想看看怎么通过这本书来分析一下那个人的发言。不过书看完了,事儿也过去了,等待下一个契机写书评吧。

24

社会契约论

因租房遭房东指责没有契约精神,而发奋把立了很久的flag给拔掉了,虽然没有找到反驳房东的直接理由,但是于法、政府等方面有所收获。

网文类书籍

01

灵媒

02

少年行

是一直关注的作者写的,文不错,但是结局略微仓促了些。

03

女配不掺和

爽文,要啥自行车。

04

穿越之细水长流

弃文,太长了。

05

全能奶爸

作者:我在一锅粥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