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注:
任城:旧县名,唐属兖州鲁郡,今属山东济宁市。
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事。许主簿,生平不详。南池,故址在今山东济宁市东南。
沟洫:田间水道。
城隅:城角。隅,角落。
洗马:给马洗刷干净身子。
森木;即森林。
菱:指菱角。
经时雨:历久连绵的雨。经时,历久。
“晨朝”句:言明日白露节。晨朝,明天早晨,第二天早晨。
青毡:青毡故物之省语,指家中的传世旧物。青毡指的是羊毛作的青色卧席或坐席。后常以“青毡”指代士人先代遗物。
解读:
此诗当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后始游齐、赵时所作。诗中描绘了白露节前的南池秋色,林木葱郁、菱角成熟、蒲苇茂盛的秋色。融情于景,抒写了自己的怀乡之情。
诗人傍晚泛舟城边,看秋水清澈、景物萧疏,想到白露将至,诗人原本愉悦的心情由于季节更替而生出了些淡淡的乡愁。诗人笔下那种生动的生活体验唤起了我们的想象。可见青年杜甫的诗歌当时已有较高的造诣了。
杜甫写动植物、山川风景均能高度概括,以平常语道平常事,使之具有独特而恒久的魅力。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曾经以自己的创作经历评价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一诗道:“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日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
附:《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