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非偶

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曾经认为,财富等一系列因素,决定了人和人之间不平等。

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交上。比如山村长大的孩子很难和王思聪产生有意义的交集,更体现在婚姻上,比如农民工兄弟想娶赵丽颖,只能在梦里。

齐大非偶,愿意指的是婚姻双方因为地位悬殊,因此地位卑微的一方不敢高攀,于是用这个成语来做推辞。

而这个成语背后,还有一个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故事。

齐大非偶的典故

春秋时代,处于萌芽状态的华夏文明,遭遇了第一次重大危机。

此时的黄河流域处于分封制状态,各个诸侯国之间互不统属,对于北方的蛮族入侵,单独依靠几个诸侯国抵抗,其效果非常有限,甚至久而久之,会导致弱小的诸侯国被蛮族入侵。

此前,对于整合、组织各个诸侯国的力量对蛮族进行抗击甚至讨伐,是周天子所做的工作,而此时已经是东周,法理上有权整合各诸侯力量的周天子,早已经没有了权威。

因此中原各国在客观上需要一股能整合诸侯力量的势力,来有秩序的抵抗蛮族。

而春秋时代,最先站出来整合诸侯力量的诸侯,是春秋三小霸中的郑庄公。

当时蛮族山戎攻打齐国,齐僖公见山戎势力太大,唯恐无力抵抗,于是向国力处于巅峰,并且在诸侯中很有威望的郑国求援,郑庄公派遣太子忽(就是后来的郑昭公)带领军队前往齐国,抵抗山戎。

山戎见无力取胜,于是败退回去。齐僖公见太子忽一表人才,于是打算将女儿许给太子忽——当然,此时郑国国力强大,但是国小;齐国虽然国力一般,但是齐国却是大国,齐僖公想把文姜嫁给太子忽,也有政治联姻的意思。

当然,早在太子忽打山戎之前,齐僖公就有过要把女儿文姜许给太子忽的打算,不过当时遭到了拒绝。

对于这种送上门的好事,《左传》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僖公打算把文姜嫁给太子忽,太子忽推辞。别人问太子忽:你为什么不娶人家文姜姑娘?太子忽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象,齐国是个大国,我高攀不起。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就从这而来。

后来的历史发展大致上是:太子忽继承爵位后,因为缺失齐国这种大国的姻亲支持,最终国内发生动乱,郑昭公后来被人杀死,而郑国从此一蹶不振,在之后的历史上,再无郑庄公时代的存在感。

类似成语

和齐大非偶类似的成语,还有一个叫“门高非偶”。

门高非偶这个成语出自《南史》,其典故指的是北朝叛将侯景投靠南朝以后,希望南朝梁武帝做媒,让自己能娶王谢这样大家族的女儿为妻。

梁武帝觉得很为难,于是说:

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意思是:梁武帝表示:王家、谢家门第太高,和你不大般配,你可以考虑从别的世家考虑找对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