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可自取,压在诸葛亮心头的一块磐石

夷陵之战失败后,狼狈刘备退守白帝城,让赵云镇守,然后差人将诸葛亮、李严唤来,安排托孤事宜。此时作为刘备的亲信,且颇具能力总揽大局的人才,也就诸葛亮一人。对于蜀汉的未来,刘备心里也没底,懦弱的刘禅能否扛住光复汉室的大旗还是未知数。因而在临死前,留别给诸葛亮留下了“君可自取”这句话。

很多历史学家评价说刘备虚伪,说这句话是为了防止诸葛亮成为权臣而篡夺蜀汉的帝位。但其实这句话是刘备的无奈之举,他颠沛流离一生,见过黄巾之乱、宦官外戚势力互斗、韩遂边章之乱、董卓进京、讨董运动、各路军阀中原混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等。刘备见过太多的权臣接连出现,从何进、十常侍到董卓、郭汜、李傕,再到曹操。他深知,阿斗无德无能且无才,镇不住益州本地的豪强,也镇不住自己留下的剩余少得可怜的亲信们,更无法面对外面强大的曹丕、孙权。他所能托付的人,也仅仅有诸葛亮一人。

张飞、关羽早就死了,在荆州与东吴交锋的过程中,自己从中原带来的大将都战死或者投降了;而在荆州、益州新获得的人才诸如庞统、法正、黄权等人要不战死、病死,要不不得已投降曹魏。现在身边仅剩的大将只有赵云,但年老且能力不足,善守不善攻,在政务上几乎是小白;而像许靖之类的名士,也只是花瓶而已,难堪大任;剩下的李严,又是跟益州本地豪强走得近,也不好彻底放权给他。剩下的只有诸葛亮了,只有这么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兼后生了。

如果诸葛亮想做权臣,夺取蜀汉的帝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刘备这个将死之人,他管不了后面的事情,只能无奈地说一句:“君可自取。

但这句“君可自取”,却成了诸葛亮一生的“噩梦”。他不敢怠慢,必须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结果最终活活累死了。这句“君可自取”,仿佛是诅咒一般,是压在诸葛亮心头上的一块磐石,无法移走。

假设诸葛亮“自取”,应该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这无疑会让诸葛亮处于一个道德制低点,他该如何面对赵云与刘禅呢?即便他有足够的狠心,甚至能安抚好李严与益州的本地豪强,又该如何应对东吴与曹魏进军的借口呢?

诸葛亮籍贯其实是徐州,换算到今天就是河南。曹操与陶谦徐州大战,屠了至少三个城,导致大量的难民出现。很多徐州难民逃到豫州甚至更远的荆州,其中包括诸葛亮的家族。诸葛亮父亲的死,跟这次战乱有很大关联。他从小被叔父诸葛玄收养,随着叔父到荆州避难。但叔父也死得早,很多时候诸葛亮还是得靠自己。所以不管国仇家恨,诸葛亮都不会跟曹操,始终会站在曹操的对立面。

好在族中的长辈与荆州本地的名士有来往,让诸葛亮获得了一定的名声,交到了一些不错的朋友,也增长了很多学识。但诸葛亮的价值观,也逐渐形成,成为一个有抱负的隐士,但不是一个有野心的名士。所以违背道德的事情,诸葛亮是不太会做得出来。

最终诸葛亮在刘备白帝托孤的时候,只能接下这个重任。

假设诸葛亮真的“自取”了,成为蜀汉的皇帝。他一定会坚持他一贯的作风,联合东吴抗击曹魏。但失去荆州的蜀汉,只能翻越秦岭或者走陇西路线进一步进去关中,这样效率则大打折扣,而且威胁不到曹魏的核心地带--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是曹魏的人口、粮食、经济、军事的要地,甚至超过了蜀汉、东吴。而东吴从徐州单独进军中原,又显得吃力。这造成不管是东吴还是蜀汉,都不能对曹魏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只能等着被消灭。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已经展示出了《隆中对》战略。他难道不清楚,没有荆州的蜀汉,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即便“自取”了,诸葛亮也不能成功,反倒获得了千古骂名。与其如此,他只能默默流下眼泪,接下了这块磐石,背了后半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