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对仗 古诗词对仗词表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我想到的一些对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另外楼上朋友也给出了一些,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含有对仗的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无名氏《画》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

  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对酒》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毛泽东诗词最讲究对仗.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水调歌头·游泳》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西江月·井冈山》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二首》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

  有哪些对仗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貌似整首都是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律诗的颈联和颔联都是对仗的,还有一般杜甫的律师很多会整首对仗

  绝句没有硬性的规定可以自己发掘一下,很多流传的名句都是对仗的

  对仗的诗句有哪些

  1.中两联对仗

  清新庾开2113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2.首联对仗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5261。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4102晓天。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3.尾联对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1653。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少于两联的对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5.《守睢阳诗》

  [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回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6.《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古诗词对仗词表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示“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里“几”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气流畅韵味平添,收到“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这是宋代诗人晏殊的《破阵子》的上阕,它描写了美丽的暮春景色。词中景物描写生色交辉,动静照应,十分生动。最妙处则在三四两句,对偶句中选用了“三四”“一两”两队基数,犹如画家于白描之上,随意点了一两笔,却把个极其幽静的去处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见那池边树疏落落长着的青苔,听见那林阴深处偶尔传来黄鹂鸟的几声啼鸣。显然这里的数词含有动态,有声响,有色彩,诗人选用在这里,把听觉和视觉感受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想象和玩味的余地。

  “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诗中句句用了数词。“三千”指离家之远,“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大,再写到凄切哀怨情感之悲,四个数词充分发挥了修辞作用。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幽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示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的《何满子》舞曲时,就呜咽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深沉哀怨,生动再现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

  数字,在诗歌中,有时是确指,有时是虚指,有时举其成数,有时极言其多,而成为夸饰之词,通过“言过其实”的描述,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写饮酒中生活情趣则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写黄河之长则说“三万里黄河东入海”,写边地之远则说“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写剑图阁之险阻则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邀见次数之多,琵琶女出场之难则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写沉重的愁思、怨愤则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数字虽有夸张成分,但都通俗浅显,表现出的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且饶有诗味。

  数词作为一种重要的遣词造句手段,在构成诗词结构美上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首句先写近景翠柳枝头黄鹂成双,相向和鸣,“两个”黄鹂,从“点”着墨;次句写万里晴空白鹭自由飞翔,姿态优美,“一字成行”,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总之,诗歌中的数词,往往“一字之奇”,或使全诗生姿添色。或使诗意隽永含蓄,或使诗句灵活飞动,像一粒璀璨的珍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