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先看病人的脉及了解病人的症状,是对一切疾病所言的。
知犯何逆:根据病情分析,找出疾病的机理,即中医讲的“证”。
随证治之:根据“证”进行相应的治疗。
“观其脉证”是通过思维找出三个方面的证:
第一是部证、系统证;
第二是阳证阴证、病证;
第三是阳证阴证病证所包括的若干汤证。
这就是“知犯何逆”的思维过程,最后在明确汤证后采取具体的“随证治之”的治疗方法。
1、《黄帝内经》是针灸辨证施治的始祖。
《黄帝内经》讲的是经络辩证80种病的针灸施治。
2、《伤寒论》是汤方辨证施治的始祖。
《伤寒论》讲的是三部(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辩证六病(寒、热、虚、实、热实为阳、寒虚为阴)的汤方施治。
《伤寒论》小柴胡汤:
既是泻药也是补药,既是凉药也是热药,既是升药也是降药,既是收药也是散药。
寒热、收散、升降、补泻作用均有。
柴胡升,半夏降,黄芩寒,生姜热,甘草泻,党参补,柴胡散,大枣敛。
七药八法,成为宣通表里,贯通上下的有效方剂,使机体后天之本得固,气血之源得充,正气得扶,诸病得消,实为协调之妙方。
在60多万个方子中,唯有小柴胡汤可以达到合调五脏,洒陈六腑,协调整体,双向调控的功能。
原剂量: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12枚(擘)。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相关条文: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