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旧闻之做秧田|怀旧党

(图片来自网络)

故乡是鱼米之乡,一年两季,稻麦轮茬。(注:人民公社时期推广过双季稻,种植过大麦元麦,产量质量都不佳,后还是以两季为要,故乡气候,适合稻麦两季)

收完麦子之后,便开始要准备种水稻。

种水稻比种麦子要辛苦许多。

传统耕织图中,耕图二十一幅,做下稻种布秧之前的活,就有5种:浸种、耕、耙耨、耖、酥碡。除了浸种,其余四种,都是在做秧田。

收完麦子,先浸稻种,把优选的稻种泡在水缸里,我记得小时候浸种,都是用石灰水,杀虫提温,催稻种发芽。

浸种的同时,就要做秧田。

麦子割完之后,留在地里的麦茬可与稻茬不一样,扎人得很。

与下麦种可以穿着鞋干活不一样,秧田里的活,都是水里来泥里去的,都是光着脚干的。

做秧田的过程,也就附带着把这难题解决了。

通常秧田有两种。

一种是下稻种的秧田,一种是直接插秧的秧田。

不同的秧田,做起来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

不过耕田耙田耖田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传统中国耕田,都是用牛和人力。我小时候目睹了从牛耕到机耕的过程,这是生产方式之变,也是生产力的质变。

在牛脖子上套上轭架,用绳子连着犁铧,耕田的犁刀是钢货,很扎著厚实,犁尖还有些锋利,装在木制的犁架上,牛拉着犁铧慢慢往前,劳力跟在后面,扶着犁架,把犁铧压住入地,翻开土地。

更穷少耕牛的时候,是用人力做牵引的。

耕牛做动力耕地,效率不高,人做牵引,效率更低,且累死人。直到很晚,才有拖拉机做牵引动力,农业生产的效率才大大提升。

我自小就知道,耕牛之珍贵,农民伺候耕牛之细心,常常抵几个劳力啊;也知犁铧之珍贵,耕地时碰到砖块石子,磕崩了一个缺口,得多心疼。

古人说铸剑为犁,不仅是和平的象征,也是提高种田效率的期待啊。

地翻开之后,会上些牛粪猪屎积肥之类的,用以肥田养田,然后放水淤几天,然后再耙田耖田。

与耕地一样,没有拖拉机的时候,不是牛就是人力。不一样的是,耙田是在水里干活,牛和人力后面拖的,不是犁铧,而是耖。

耖是一种在木板上装着许多小刀具的农具,主要是用来将翻耕出来的土打碎。牛在前走,人在后拉着牛绳跟着,有时也会站在木板上。

后来换了手扶拖拉机,打田的速度才提高了好多倍。

至于打田时让今人感觉不爽的踩牛粪猪屎,过去是常事,没人以为然。倒是被蛇孖咬了,那是大事。

我小时候,舅舅就是在晚上开拖拉机耙田时被蛇咬了。后来手扶拖拉机有了改进,上面才装了一个座,耙田时人就不用再在水地里跟着走了,干净了许多。

小时候“双抢”,为赶农时,耕地耙田耖田常开夜工,真正的披星戴月,十分的辛苦。

最后一道是人力。一大早下地,摸黑回家,就一活,用铁耙把耖过的田地在耙一遍,没打碎的再打的更细碎,平整好,顺手把一些垃圾比如麦茬之类捡起来扔在田埂上,省得它不小心戳着人,虽然水浸刀打的,麦茬性子软了,但也难免。

这秧田大概就做好了。

不过,这是大秧田,用来插秧的,不是用来下稻种的秧田。

通常下稻种的秧田是第一波完成的,前面步骤大致相似,但稻种出的好坏,影响到一季收成,所以,下稻种的秧田,做得要更精细。

与大秧田不一样,下稻种的小秧田,虽然也在同样的地里做,却做成了一畦畦的,特别的平整光滑,畦沟也是很整齐,以便水流顺畅。

耕织图中,有“酥碡”一节,但我记不起来小时候是否是用碌碡平整过秧田。但下稻种的秧田显然要比大秧田下功夫多。

秧田做好后,把发芽的稻种撒在一畦畦的秧田上,然后撒上一层稻草灰,稻草灰是钾肥,过去农村常用。所以,秧苗地里没水的时候,秧田有时看起来是黑色的,便是撒了草灰的缘故。

剩下的,便是等着时令变化,稻种变秧苗,然后便是带着一年新的期待,不辞辛劳地拔秧挑秧插秧,只为九月稻花香,十月新米堆满仓。

虽然自小在农村,我却从来没有做过秧田,虽然耙田耖田时,常常愿意跟在牛后面的水田里跑。

时过境迁,故乡早已告别了养牛的时代,机械化程度很高了。如今虽然还是种水稻,但却远不如过去讲究了,许多本地人根本不愿种田,都把田转包给了外来的安徽河南人。

我的父母年事已高,但却坚持要自己种。“就辛苦那几天,但却是自己种自己收,放心。”父母的想法很简单,不过,说起做秧田,连我一辈子勤劳细致的父母也都不如过去讲究了。

(原文写于2014年2月初。现在我家还种着一亩多的水稻,这是最后的余响。弟弟原本连这也不想再种了,被我劝说的。现在种田简单了许多,主要靠机器,传统的做秧田法也一去不返了。)

(0)

相关推荐

  • 散文 | 大风煞境:虫草假

    文:大风煞境  / 图:堆糖 在公历的每年五月底到六月间,便是西藏农牧民采挖虫草的季节.虫草对于农牧民来说是家庭最为主要的一项经济来源,而家庭中劳动力的多少便决定了这项收入的寡众.于是,在校的学生便成 ...

  • 耕田四件套,你还认得吗?

    那时候的耕田佬,都是四项全能的,犁耙耜耖,样样精通.现在农耕已经机械化了,故鲜有人能分辨清过去耕田的四件套了.我请教过农民伯伯,他们都能说出"犁耙耜耖"这个词,但具体对号入座时,却 ...

  • 有些稻种浸种后不能发芽的原因

    有些稻种浸种后不能发芽的原因

  • 老翁七十犹强健,没膝春泥夜叱牛

    "数九歌"云:"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祖父早早把犁铧打磨得锃亮亮,把老牛喂养得精壮壮,在某个春风拂面.春雨濛濛的 ...

  • 散文||难忘三夏第一天

    难忘三夏第一天 徐进成||江苏 1973年6月,是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参加的第一个三夏大忙.那年我十八岁,担任生产队会计刚好三个月.前天,队长告诉我,他次日起早去连云港大伊山地区买山芋秧苗,赶在后天大雨 ...

  • 过年,江南故乡的记忆(上)|怀旧党

    过年,江南故乡的记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余年的历史.虽然期间政治也曾试图改变这样的传统,无论是民国新潮,还是后来的严厉的移风易俗破四旧,但最终都铩羽而归- ...

  • 江南人过去怎样过冬?|怀旧党

    (朱按:这几日京城气温陡降,天寒风大.而江南故乡,气温更是直落近20度,逼近零下十度,还下起了雪.适逢梨视频剪辑一段前不久就<故园归梦长>采访我的谈江南故乡的冷和冻疮视频,正好应景,很多朋 ...

  • 油菜花,江南风景旧曾谙|怀旧党

    今年 (图片来自网络) (2012年)苏南早春气候偏凉,花期来得较常年晚. 但这个时候,故乡的油菜花花季已经过去了,花已成籽. 故乡的油菜花正黄的时候,大概正是我在大理游历的时节. 4月初,在大理,我 ...

  • 扳麻雀——江南落雪天捕雀系列之一|怀旧党

    江南故乡大雪,总想起少年时代下雪天的乐趣.扳麻雀是曾经熟悉如今已经消失的生活乐趣.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提供) 扳麻雀,是江南故乡雪天捕雀的一种方法. 像我这般年龄以上的男女都有深刻的记忆.一讲起 ...

  • 江南冬日寒,少年放野火|怀旧党

    (放野火,也叫炭茅柴.是我们童年时代冬日乐趣,如今,恐怕要担上破坏环保的责任,被抓罚了.这就是城市文明对农耕文化的霸权.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提供) 我的中学师弟,清华大学一位年轻有为的大学教授,前两 ...

  • 桃花流水鳜鱼肥|怀旧党

    鯚鱼记忆 今天一般饭店的餐桌上,有一种常见的鱼,名为"鳜鱼". 其实这鳜鱼在我故乡早年,另有一个俗称,名为"鯚(音Ji)鱼",也有称为"鯚鳜鱼&quo ...

  • 经典角色大集合|好图奉上:怀旧党们,你们看看图上都有谁?

    凡是看过我们的<童话往事>卷一卷二的同学们,应该都能感觉到我们对于动画人物大集合图的情有独钟.... 所以,今天看到我们群里的朋友发来这种图,就喜欢的不行.这张图真的很饱满.看似不是太清晰 ...

  • 幸运儿|怀旧党

    (6月11日午夜在蓬莱海边,与朱建兄聊及离开体制和职场的逍遥轻松,我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幸运儿.2012年,在中国周刊期间,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短暂回顾自己的幸运史,题为<幸运儿>,时过境迁, ...

  • 大地的恩情|怀旧党

    故乡是农耕社会的概念. 自古以来,故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19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大地上的人们,重新开始流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去往异乡,或求学,或工作生活.故乡重新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