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从诈骗到反诈骗,事前拦截大有所用
文/陈根
从“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骗局”到“社保诈骗”,相关电信诈骗方式的曝光接连登上热搜。
花样百出的电信诈骗手段让人们的财产安全受到日益严重的侵害。在一些大中城市,电信诈骗案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电信网络诈骗大要案件频发,造成群众财产损失巨大。仅去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即达353.7亿元。
这也使得人们对未知号码愈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接听未知号码的来电,也有越来越多人害怕收到短信,因为不管这些电话短信自称来自何处,都藏着诈骗的可能。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诈骗,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颗毒瘤,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诈骗分子为何能够一直兴风作浪?面对新一轮诈骗的来势汹汹,反诈骗行动又该作何调整?
电信诈骗来势汹汹
电信诈骗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一种新型的诈骗形态。由于金融、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交互领域后,诈骗分子借助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或者网络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以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非接触式金融交易方式带来的漏洞为基础,才形成了这种全新的诈骗方式。
电信诈骗的最开始仅是通过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通信手段实施,以发送中奖信息为主要方式。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金融业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相结合,诈骗手段逐步升级,发展到骗取当事人直接汇款或者冒充银行、电信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方式。
相较于过去,在多重技术的加持下,当前的电信诈骗也呈现出了日益智能、日益复杂、犯罪犯罪主体的组织化、集团化程度高,以及跨地域、跨境作案日益凸显等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骗子能够一直兴风作浪,大大加剧了打击犯罪和侦察破案的难度。
从日益智能和日益复杂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诈骗的手段开始不断地与通信业、金融业、网络技术交叉和渗透。从最开始的邮寄刮刮卡中奖发展到手机群发短信、任意显号软件,再到租用国外服务器使用VOIP电话、利用黑客技术、木马软件盗取受害人信息、“透传”线路改号、便捷的网银功能等。
目前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已达40多种,并且其利用的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包括电话欠费、欠水电费、亲友遇到麻烦需要汇款、领导在外出差急需用钱、网购订单出现异常需要退款重买等等,并且把来电显示改为12315、10086、110、120等常见的业务电话,骗取受害人的信任。
比如此次央视曝光的“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骗局”中,诈骗分子先是通过违法的渠道获取了很多学生的一些个人信息,给学生拨打电话,会告诉其姓名,身份证号以及学校的相关信息,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跟你建立信任感。以教用户查询所谓的“学生账户”名义,查询“借呗”额度。所谓把“支付宝学生账户”清零,是将“借呗”里的贷款额度借贷出去,转成现金。
从犯罪犯罪主体的组织化、集团化程度高来看,电信诈骗已经从最开始的简单几人组成的小诈骗团队,到渐渐发展壮大到有严格的分工与合作、各司其职、使用化名的较为稳定的犯罪团伙。电信诈骗犯罪越来越组织化、集团化、专业化。
由于犯罪过程复杂,有改受害人来电显示、打电话发短、转账、取款等程序,涉及到运用高新信息技术以及跨地区犯罪等特点,电信诈骗犯罪大多是团伙作案,一般分为由技术、信息、通话、转账、取款等几个不同“部门”。
技术部门通常在境外租赁服务器,依托网络漏洞和不法营运商提供的网络平台,与传统通讯网对接,通过VOIP网络技术实施诈骗;信息部门负责购买、窃取个人信息以用于施实诈骗;转账、取款部门是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身份证号并开通网上银行账户。当事人上当受骗汇款后,嫌疑人立即在异地不同的银行网点迅速转移出赃款。
从跨地域、跨境作案日益凸显来看,经济的交流发展,国与国、两岸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同时也给跨境、跨区域作案提供了更加便利条件。随着国内电信诈骗犯罪的猖獗和涉案金额的飙升,警方加大了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犯罪分子在犯罪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反侦察经验也日渐丰富。
台湾、东南亚等境外成为诈骗分子聚集地,只是以网络、电话等虚拟手段对境内组织进行单线联系操控,这也使得警方侦查过程中,线索很容易就此终断,迫使侦查工作无法继续。
就是在诸多利好因素下,电信诈骗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颗毒瘤,其猖獗有目共睹,大面积地成高发态势,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使人们防不胜防。并且,诈骗犯罪数额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高达上千万元,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公害。
从事后追索到事前拦截
电信诈骗困境亟待解决。
在日益智能、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电信诈骗犯罪主体的组织化、集团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加上跨地域、跨境作案特征日益凸显,侦察破案也日益困难。一是技术对抗存在技术瓶颈;二是资金流向在使用个人白户后难以追溯;三是大量抓捕案例牵涉国外,沟通成本过高;四是破案需要顾及人力成本。
因此,反诈骗势在必行,并且需要将重点从事后追索转移到事前拦截。就像是防范艾滋病一样,真正的核心是科普安全性行为,以及事前保护措施,事前拦截又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难发现,在电信诈骗的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是重要一环。目前,个人信息被拿来销售的现象严重。各种私人信息作为商品在网络上销售已经不再稀奇。就像“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骗局”中,诈骗分子能准确叫出目标对象的名字,身份证号以及学校的相关信息,可以说是毛骨悚然。
信息披露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信力,侵犯人民合法权利。个人信息的严重泄露,为电信诈骗分子提供了准确的诈骗对象,是用来蒙蔽受害人、使受害人信以为真的重要手段,使诈骗更容易得手,是电信诈骗犯罪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使犯罪快速蔓延。
其次,祛除网络和电信诈骗的毒瘤还是一场技术之战。技术的两面性在数字时代日益凸显,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高效,但是移动支付、场景化消费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作案提供了便利性。因此,就技术而言,唯有顺势而为用技术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技术被利用带来的侵害。
比如,电信、银行、网络借贷平台在用户注册和用户交易行为审核中加入多重的技术验证手段,当然不限于人脸识别技术,那么保护个人信用数据的“手指”或许就会夹得越紧。又或者公安机关可以与电信部门合作开发高科技的防诈骗系统,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上电信诈骗犯罪。
无锡市公安局就曾与当地电信部门联合开发了防诈骗语音提示平台,该软件在电话网络内实时搜索批量群拨的VOIP嫌疑电话,一旦发现类似电话被事主接听,则在事主挂机后第一时间播放预警语音提示,避免事主上当受骗。无锡市公安局试运行该系统以来,电信诈骗案件大幅下降。
最后,是增强全社会防范意识。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工作是最节约社会成本的、难度最小的工作。事实上,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如此猖狂,人们的防范意识不够也是很重要原因之一,包括因为贪图小利,或是因为犯罪分子掌握了个人信息而放松警惕,又或是因为缺乏电信科技领域一些新兴的生活常识,比如怎么用网银还转账,手机验证码的秘密性等。
因此,日常中相关部门多加进行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宣传、公安部门等及时公布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加大普法宣传等将成为反诈骗事前拦截中尤为重要和迫切的一环。当前,反诈骗宣传不仅能在横幅上看到,甚至此前甘肃凉州的民警还与当地超市、商铺协商后将反诈骗标语印在了鸡蛋上,成为“反诈蛋”。
显而易见,反诈骗宣传的全面推进正在对整个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群众的反诈骗意识确实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据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姜国利介绍,今年1至5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4万起,打掉犯罪团伙1.4万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4万名,同比分别上升60.4%、80.6%和146.5%。另外,他们还成功劝阻771万名群众免于受骗,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91亿元。
电信诈骗汹涌而来,安全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每个人都必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