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必须掌握的知识
那些凝聚着天地造物精华的古玉,蕴涵着古老璀璨的文化,后世被尊奉为儒家文化象征物,成为中华民族凝聚精神情感之物的瑞物载体,它们的价值如果一旦体现出来,将是无法估量。
“氧化突起”和“玉裂”、土蚀、土咬等古玉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归在形变一节中,主要因为它们都是在古玉外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玉在质变过程中,氧化突起是高出玉表,形成的类似橘皮纹的现象。玉裂是古玉在质变过程中,古玉内、外部产生应力反应,由于不同点的应力大小不一,所以容易在玉表出现裂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土蚀、土咬现象则是古玉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后,受到一些含酸或碱以及微生物的破坏造成的。
古玉器的仿品、赝品大都采用价格低廉的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或其他低质杂玉,这些玉硬度大都低于5.5。和田优质玉料现在每年产量极少,市场价每千克已逾十万元,其硬度为6~6.5,因成本和加工难度高,作伪者极少采用和田白玉。
玉的质地与真伪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玉材都很复杂,《山海记》记载玉的产地有二百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 对,也常伴有其它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用辨伪依据。
收藏古玉,在我国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像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就是商代王室对古玉的收藏见证。历代文人雅士对古玉器青睐有加,在宋代时形成一个高潮,是当时古物收藏金石学的重要品类。素有"宋画第 一"的李公麟曾在朝廷上辨别鉴定过秦朝古玉,他自己也收藏了十多件秦汉古玉。之后,收藏古玉蔚然成风。古玉器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遗物之一,收藏界、学术界、文博界对它的关注也是由来已久,已经发展枝繁叶茂自成体系的玉学玉文化学科。
受到埋藏环境腐蚀度和本身致密度的双重作用,质变严重的古玉甚至会朽烂如泥。民国·张景鲲在其所著《汉玉研究》中指出:“三代以上旧玉,质已朽烂,其体松脆,指爪亦能掐落。”如遇到此等情况,出土时需格外小心,须等其阴干后方可。否则,稍有不慎,古玉就会被毁容。
沁色之名,自古有之,论说者一般都专指玉器而言。如清代蔡可权所著《辨玉小识》中即言到:“淤染之于古玉有专名焉曰‘沁’。”然从众多出土实物来看,不仅玉器,石器、瓷器、(釉)陶器等表面的沁色也十分常见。沁浅者,存于釉面;沁深者,深入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