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语文:与街市无关的日子/丁洪俊


寻常的日子里,我同大多数人都一样,总是期待着能有几天最充裕的时间,待在家里自由自在地,不受任何外来干扰地,陪着家人下厨做菜、抹锅洗碗,看书、吃饭、喝茶、赏画、写作、听歌、聊天、追剧,躺在正午阳光最暖的床上,闻着午后窗前花开的淡香,静静地坐在斜阳正好的清净光阴里,瞅着鱼缸里的虎鲨和鹦鹉鱼啄食翔游,就这样,让心闲适随意在缓缓流淌的时间里,安落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家的氛围里,无拘无束,无所紧张,肆意游荡,乘兴而动。

这种期待的享受,不是平常假期里匆忙地干着家务,不停的接听应付电话,或者开车逛超市购物,四处走亲会友,聚餐约聊、预定时间旅游度假来回赶路等等的适度型休息。

而是纯粹的把心和身体放在家里的修养,是切切实实地走空了凡尘琐事、丝线藤缕、芝麻黄豆、瓜秧茄梗的随性自然生息。

这样的期待就像魂牵梦萦甜蜜,就像幸福美好的愿望一样,越是虔诚越感觉难以衡定和落地,越是苦苦等待越是繁杂扰心事务纷至沓来。

也许会有些许的时光是属于这样的安落和顺意随性,但总觉得太短暂,失去的又太匆匆,回归的等待也太长久。

一时半刻的逍遥自然会有,长久安稳的相随相伴难得。

春节相对是个安稳欢乐的日子,至少有几天时间全家团圆,不多出门,聚在屋子里守岁接福,欢声笑语,憧憬一个新的春天新的年景的开始。或者安静祥和地陪伴父母亲人度过年关,期盼着生活就如门外的烟花爆竹一般灿烂光彩。那几日的心相对是安落的,家也才是真正能够停靠的地方。


作家郭文斌在他的文章《守岁》里写道:“守岁显然是一个象征。古人特意拿出这个带有交接意味神圣意味甚至基因意味的夜晚,让我们打量被平时忽略了的时间……事实上‘跳’是不可能的,灵魂被缚日久,只有‘解’才能‘脱’……”

“回到当下,无疑是给灵魂松绑的最好方式。”

这些精妙的富有哲思的话语如心灵空间里的阳光和暖风,会让人沐浴调解现实与愿望或者期盼之间的滞涩。

我们大多数人总得都要在肆意放飞心灵之后,回归当下面对现实吧。至少我们得认真或不认真地为存续而活着,除非你对这个世界确实没有丝毫的倦恋。

春节这个节日虽然短暂,但也能为心性的短暂放松提供一个最美的节点和空间。

然而这个世界总会发生人为制造与自然顺应不协调的事情,要把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景打破,让阳光明媚的生活骤然间顶上了沉沉的阴霾和暗灰。

就像庚子年的这个新春,大多数人都已准备好了年货、祝福和新的更美好的期待,也堆积好了举家团圆的欢声笑语和人寿康宁、心有所往的真情实意,但是突如其来、迅猛扩散的病毒疫情,幽灵般地撕裂了祥和安宁,硬生生地冲击着所有人的心理和情绪。

疫情源起之地的人们恐惧、悲寂、心悸、哀痛、愤怒、忧虑、压抑、沉闷,以及谣言四起、是非难分、惑乱迷茫的无助乱象,也从荆楚之地波涛汹涌地漫淹了九州大地,如乌云压顶似的笼罩了整个节日和冬末春生的季节。

当然与时相生的,更有无畏无惧的勇士和直面瘟神死神的凡胎肉躯,逆势而上,以守护者的坚定果敢和信念意志,带给民众团结同心、聚力奋战、共筑平安的激情和信心。

还有无数为打赢疫战而冲锋在前、坚守岗位的指挥、调度、排查、检测、保障、协调人员和志愿者、慈善群体,以持续忍耐和不间断的默默付出,防控阻击疫情感染。

这样的场景遍布了中国大地每个城镇乡村和街道社区,这样的主动扑向危险以身作盾而又不怨天忧人的正能情绪,也像这个冬末春初的朝阳升腾一般,随着时间推移,光照越来越暖,温度越来越高,进而慢慢化开了沉沉乌云,融消着既便是猛烈复回的春寒和雨雪。


庚子年的这个新春假期,因为这场瘟疫而相对地延长了许多天。随着疫情态势的变化,除了一线参战、指挥协调、协同保障、基层管理、宣传报道的人们,大多数人都被强制到了家里,严守防控隔绝感染。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所有的发声渠道都在围绕着疫情发展和防控情况变化运转。

居家,安守,封控,隔离。成为大多数人一生中首次遇到的情况。

天上掉下的馅饼,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

《道德经》里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与恶,善与非善,从来就没有相互脱离而独存。只不过是阴阳共存祸福相随而已。

所以终于能够居家安守,难得的拥有了几日营造冬末初春暖阳正好、静守年岁的时光,却也交织着幽灵瘟魔威胁、令人心颤的惶恐和惊忧。

这不是幸运的突然降临,却和恐慌起始并行。不是既定的福利,也不是待遇,反而更多地混杂了无奈、被动和揪心。

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流出流进。从己亥猪年腊月到庚子鼠年正月,从迎接新年到来的准备开始到除夕守岁再到年节结束后的今天,我们被历史长河里的一次突发事件安置在属于家的角落空间里,心却始终是没有走空了的,也更谈不上安落过。

甚至超市买菜、购买生活必需品,也成为一种负担忧虑和危险感染因素。紧张和牵挂就自然遮盖了年的味道而成为屋角家门里的浓重色彩。


当我们今天依然居守在家里,坐在窗外射进的阳光里,再回顾这个新年伊始的鏖战,仍然有许多情形、片段和光点深深刻在脑海里,甚至以后的日子里也可能会无法忘怀。

除夕的夜里,烟花和鞭炮少了很多,这不仅仅是环保的措施原因,应该还有人们心头沉甸甸的郁结不散的浓厚的情绪氛围所致。

一个耄耋岁辰的国士悬壶和一个古稀之年的太常橘井,钟南山和李兰娟,以医者仁心沉沉发声,留给国人的不仅仅只是杏林之春的温暖和青囊圣手的感动。

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

以苍生大医之心对国人,以苍生大医之德义无反顾地携同众医,惠质柔慈,穆布德义。千万医者舍生取义,慷慨奔赴一线。

一个医生的逝去,以平淡的雨石之音点亮了夜空万千手机的光束,也惊醒了华夏民众守护生命的渴盼。

而那一时刻,一线的仁心志士正在忘却自我地持针问药,与时间抢夺生命。他们把亮灯打向了生命征兆时刻面临停止的生死线上的黑暗之渊。


一个民族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应对灾难时的英雄辈出、团结同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更体现在面对生命威胁时的自我解索、自我释压和面对困苦时的坚韧顽强、自信之力、破冰之响。

当口罩成为年货翘楚之时,口罩同时也成为了笑声原点、喜剧包袱和欢乐王子。

微信微博圈里晒出的横幅标语和喇叭文化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雅俗共赏。不管是“没事千万别出门”还是“没四千万别出门”,总之提醒你少出门多居家保平安。

还有个“十日谈写作组”1月27日通过自媒体写了一篇文章标题为《管住嘴才能迈开腿,戴口罩才能无凶兆》。口罩已成为并将在今后继续成为外出必备防护品。

一时的物资短缺会加剧伤害,但华夏百族,四海图强。宗祠家书和祖上的训诫里就铭刻着一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口罩作为主角的恢宏大剧必将会成就史书的辉煌重彩。如果再有大才者拍摄制作成动漫电影《瘟世之盾》,绝对要比《冰河世纪》更具鼓舞的力量,或许会成为传世经典。

当城市万人空巷、道无车舟、举国闭户时,人们也在压抑的空气里寻找叙述着安居之地静若处子之美、天空之城静籁之音和钢筋水泥冰冷之光、楼宇鼎柱铸刻之华。

我所居住的塞上之地,诗人阿尔从1月28日庚子年正月初四开始,坚持每天写《银川这座城》疫情篇百姓史记,平实且富含真情的铺展着疫情中的人间千面。这不仅仅是文化文学苍海丛林中的一粟一叶,更应是美丽中国史诗大章中真实新闻记录的葱翠着色。

关于每个城市和乡村的静谧和深沉,这些日子里占据了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等各个网络媒体里乡愁频道的主题内容。但这深沉里又浸透着多么深厚的依恋和热爱。

武汉这座城,湖北这个省,从来没有被整个世界如此瞩目地成为文字表述和热搜的焦点。居家本想安守,但安不了关注这座城的心。

没办法关闭一切有声有画面的介质。因为这些日子里,“居家、安守”这个关联词,本就与这座城发生并进而全国扩散的疫情扯不断。

最最扯不断的,更是针对这次疫情的“围点打援”之战。领袖和统帅沉着冷静地号令,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远在武汉1500公里的银川城里,转业军人王晶从1月29日正月初五开始发起倡议并组建近200辆车志愿参与的“橄榄绿爱心车队”,接送3000多名医护人员在疫战期间上下班,已连续战斗了22天,疫情不除,行动不止。

当武汉百步亭社区一开始处于这次疫战骇浪顶口的时刻,银川金凤区锦绣苑小区的物业经理刘红梅、保安队长小李子已经和民兵预备役、社区民警的伙伴们共同坚守在小区门口消毒检测的岗位上了,虽然没有一线更加紧张危险,但平均每天2000多人次的检测和防控登记,依然考验的是持久坚持的身心调适和忍耐力。


银川属于疫情风险级次较低的城市。但像这样的自愿投身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中的群体和基层网格化抗疫、封控人员比比皆是。

正常的社区配备人员不足以全面顾及到所对口管辖的十来个居民小区,教师、机关事业单位志愿者和部队人员、社区及乡村居民积极投身入户排查和检测,2008年奥运会时的北京大妈的身影在全国各个乡村社区不断涌现。

作为风暴之眼,武汉是遍体鳞伤的,武汉是战争最激烈的城。武汉是满目疮痍的,武汉又是英雄大义的城。武汉的人民战争更是波澜壮阔。

人民是战争的主体,战争更是为了人民。战争的规模以武汉为中心部署全国,动员十四亿人口投入这场战争,甚至牵动全球,华人世界积极支援,战局之大,涉及人类命运与共。

战争的谋划由公共卫生防疫到经济社会引擎平稳运转,最终落到人民安全和生产生活保障,巩边、固角、夯实中心。阻击的不仅仅是幽灵病毒和瘟疫,更要阻击一切不协调的声音、黑手和芒刺。同时,这也是人民自我革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更加和谐相处的战争。

能够非常庆幸和感谢的是,有那些阻挡在生死一线的人们奋勇搏命,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读取信息,了解时事,微举蚁力,进而体悟生命,感爱人道,为能够通过工作奋力换取来的美好愿景而活着的,或努力地不停歇地去继续付出而实现美好愿景的时间和生命际遇。

在这些个安居在家的特殊日子里,似乎一切的主体活动与街市无关,本应努力去落地实现闲心、适意、养性的愿望,但街市依然始终牵挂在每座城市和乡村的人们的心里,甚至更加期待它的繁华和喧嚣。

我们虽在追求心静性空的修养,却无法丢失了灵魂升华的思考。

春天来了,雨水节气已到,大地已接东风,春机开始萌动。所有居守在家多日的人,都在盼着满园春色,四处花开。

战疫还在持续,等到惊蛰的那场滚滚春雷来时,捷报应是频传吧。

要知道,“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呢。


本文图由丁洪俊摄

(0)

相关推荐

  • 沈明达 | ​坚决打赢这一仗

    作者简介:沈明达,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文学士.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教授级 ...

  • 特殊的春节,特别的祝福

    Ĝojan Printempan Feston! 天上九头鸟 地下湖北佬 武汉打喷嚏 全国戴口罩 本以为今年的猪肉最抢手 没想到最后关头 口罩杀出重围 猪肉怎么也想不到 它败给了口罩 口罩怎么也想不到 ...

  • 在武汉想念着武汉,再见时它时春已过半……

    在武汉想念着武汉,再见时春已过半-- 文/张满华 libera 今天(4.8)星期三,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武汉封城76天后终于解禁了!零点,按下重启键的武汉,标志性建筑和江滩的灯火重新点燃,汽笛长鸣 ...

  • 武汉加油 | 山夫诗歌:十四亿颗心,向武汉靠拢

    油画作品欣赏/网络     十四亿颗心,向武汉靠拢 鼠年春节,武汉街头有点冷清 春联和红灯笼 换成了冠状病毒,口罩和酒精 防控疫情,就是号令 祖国,不会让武汉成为血战的孤军 紧急驰援,爱心潮涌 白衣天 ...

  • 择吉选日:民间有哪些事项约定“看日子”

    (1)结婚典礼.婚姻是人生大事,结婚的时候都会与人商量,找一个吉祥的日子办喜事. (2)修建房屋.在中同传统中,凡建宅.装修.搬迁时都要选择吉日,"看日子"在历史上虽屡遭洁难,但在 ...

  • 民间语文:民警忠告(1999)

    各位居民: 您好!春节即将来临,为了保护好您及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使您全家能平平安安的(地)欢度节 日,请您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家庭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工作,以防止被盗.被抢.被骗案件及火灾等灾害事故的发生 ...

  • 中学语文老师脸色难看的日子又要到了

    这篇文章发了两次,都被删帖了.这几天突然又有人点名要看,那我就改个题再发一遍. 一次,带朋友到某中学去找一位不认识的语文老师,走到一大办公室,我在门口瞄了一眼,对朋友说,里面那一排左数第三位就是. 一 ...

  • 民间语文:如果口罩能说……一只狗的呻唤/张雯

                  如果口罩能说 从那一天,一只蝙蝠死去 我成了人类的最爱 他们抢我,疼我,还把我挂在脸上 形影不离 人类怕死,比任何动物都怕死 只要一声咳嗽,一个喷嚏 他们就胆颤心惊 它们把 ...

  • 民间语文:遥寄武汉/韩凌梅

    初春的花苞,虽美丽,却脆弱得紧.望向远方,我以为那里会簇拥着人群,斑驳移动,可除了茫茫原野,便只留给我虫鸣鸟啼.无奈,我只能靠近窗台的一朵蓓蕾,鼻翼轻翕,等待着所有美丽重新开始. 丰年好大雪,围炉守望 ...

  • 民间语文:银川志愿者日记: 我离疫情最近的地方

    2020年2月11日                      用自己的方式去抵御 日子过的简单而又重复,除了正常定点接送医护人员,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在家里窝着,手机成了最好的伴. 也是一个人太过孤独, ...

  • 民间语文:银川志愿者日记:有爱的日子/王志秀

                          2020年2月2日                                             有爱的日子 今天是我参加志愿者的第三天,每天都是 ...

  • 【百年辉煌·2021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丁洪庚作品鉴赏

    二0二0年三月由香港书.画权威机构评为书画巜国际艺术家>.二O二O年一月.由央视中国艺术家春晚评为<优秀艺术家>的称誉.二O一五年应中国举办的国家级书法<兰亭杯>大奖赛中 ...

  • 【献礼两会】丁洪庚——2021年全国重点推荐的书画国际艺术家

    艺术家简介 丁洪庚,字紫宸 二0二0年三月由中港国际艺术家大赛组委会通知入选大赛展出,称为书画<国际艺术家>.二O二O年一月.由央视中国艺术家春晚评为<优秀艺术家>的称誉.二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