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麓山寺碑》:北海如象!“三绝碑”!

李邕[yōng](678—747):字泰和,唐代大书法家。

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

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李白也曾为其写下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麓山寺,始建于晋太始四年。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邕53岁时撰文并书《麓山寺碑》。在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

《麓山寺碑》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因文、书、刻工艺兼美,故有'三绝碑'之称。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称之为'北海三绝'碑。

《麓山寺碑》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原刻在古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右侧,明知府钱澍建亭护碑。但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仅存1000余字。

此碑不仅是长沙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而且也是重要的湖南地方文献,碑文叙述了自晋太始四年建麓山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和历代住持禅师传经弘法的情况,以及历代官员对该寺所作的贡献,可以折射出佛教在湖南传播的历史轨迹。

“三绝碑”在中国古代碑刻艺术中声誉很高,碑字用行楷书是此碑新创,该碑笔力凝重雄健,气势纵横,如五岳之不可撼。运笔博采魏晋及北朝诸家之长,结体纵横相宜,笔法刚柔并施,章法参差错落,行云流水,化柔为刚之美。为历代艺林、文豪所推崇。

宋代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

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沿袭其法,自言:“每作大字一意拟之”,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

明代时,董其昌以“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来比喻李邕书法的力度,亦可谓形象传神。

全文

欣赏

编辑、排版:光明  |  责编:顿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