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迎来了盛夏的硕果,迎来了收获的忙碌,也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八月的乡村是一幅金黄的图画,画中有人们劳动的硕果。橙黄而硕大的梨成熟了,压弯了枝丫,从梨树下经过,不免让人垂涎欲滴。孩子们喜欢挑选最大的梨,摘下来,放进冰箱,在炎热的午后拿出来解暑解渴。大人们则喜欢把剩余的梨削皮切片,放入锅中,加入冰糖,熬成汤,据说能润肺止咳。八月的乡村成熟的不止是梨,还有各类蔬菜。长长的丝瓜垂下了瓜架,像一把把未撑开的旧式雨伞悬挂在瓜架上,它们是这个季节乡村常见的蔬菜。形状各异的南瓜都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圆圆的南瓜像车轮,长长的南瓜则像枕头。它们安静地躺在山坡上,野草里,等待人们大筐小筐运回家。冬瓜始终保持本色,即使成熟了也不改变初衷,人们判断它成熟与否则根据它个头的大小。粮食也不甘示弱,争做人们丰收的宠儿。看,田野里,大块小块的稻谷随意地铺展着,像一块块金黄的地毯。地里的玉米已经枯萎,但仍像一个个挺拔的士兵,守卫着自己的果实。花生还残留着春的绿意,但地下的果实却早已成熟。
八月的乡村硕果累累,它是人们辛勤耕耘之后的回报。付出才会有收获,这是大地告诉人们最简单的道理。
八月的乡村是一首质朴的诗,诠释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八月是乡村收获的季节,同样也是忙碌的季节。人们既要忙着收玉米、花生,又要忙着抢收稻谷。尤其是抢收稻谷,更像是人们的丰收之战,没有硝烟,却有疲惫。勤劳的人们总是凌晨四五点起床,趁着天黑,做完家务。待天亮,一家大小带上装备顶着烈日出门收割稻谷,直到中午才回家。任凭汗水湿透衣衫,稻叶划破手脚,顽强的人们也会在这场战争中“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因为土地是他们一辈子都需要经营的事业,更是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中午吃完饭没时间休息,人们要趁着烈日晾晒稻谷。稻谷的灰尘沾满手脚,奇痒无比,那些依靠土地生活多年的人们,往往同样难以忍受,只是多年的坚韧让这些都变得习以为常。晾晒完稻谷,人们又继续稻田里的劳作。稻收时节,懂事的孩子也不能闲着,也要加入这抢收的战争中,被晒得面红耳赤。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辛苦与磨炼,将来走出农村,他们会比别人多一份坚韧与斗志。
八月的乡村,抢收稻谷告诉我们:只有经历了生活的磨炼,才能不惧风雨。
八月的乡村是一首友谊的歌,唱出了丰收的喜悦。稻收时节,村里的人们总会相互帮助,帮助谁家,谁家就请吃饭。因为是辛苦活,被帮助的人家总会拿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即使是最忙碌的日子也会杀鸡宰鸭,做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这也让卖食品的商人找到了商机,他们总会在这样的季节里开着货车到偏远的乡下吆喝着:“啤酒、饮料、雪糕......”忙碌了一天,大家在一起一边喝着啤酒、饮料,吃着佳肴;一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看着院坝成堆的小山似的粮食,总能让人们忘了所有的艰辛与疲惫,从而发自心底的愉悦。
八月的乡村,邻里相助、融洽和睦,共享丰收的喜悦。
八月的乡村,有收获的艰辛,也有收获后的幸福,更有我们解读不完的生活意蕴。
审阅:宋聚新
简评:八月的乡村是一幅金黄的图画,是一首质朴的诗,是一首友谊的歌。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出一幅金秋丰收美景,讴歌了劳动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赞扬了劳动人民团结互助的友谊,文章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丰富了内涵,深化了主题。
终审:严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