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臣《渊明赏菊图》卷
在2003年拍出60万元已经算是高价了,那时候的张大千也就差不多是这个价位。明代画家周臣的作品散佚海外的不在少数,尽管他是个高产画家,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还是不算多。
周臣(?—1535) 字舜卿,号东村,约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间,吴(今江苏苏州)人。周臣早年师从陈暹。陈暹是吴门画派的先驱,被朝廷“诏赐冠带”,《名画录》称其在“成化间以名画者六十年”。周臣与陈暹住处相邻,拜其为师可谓近水楼台。进入陈氏门下之后,周臣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经由学习老师的元人画风,上追宋代的李唐、马远、夏圭等诸家笔法,最终使自己的画风更近于南宋院体的路数。明代何良俊《四友斋画论》中评价他道:“亦是院体中一高手”。“明四家”中的两位——唐寅和仇英,都出自他的门下。
东晋诗人陶渊明隐居田园,酷爱菊花。每当秋季来临,他家门前的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时常踏露采菊,和酒而饮,对菊而歌,写下许多咏菊的诗篇。“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描述了他忘情于世事、悠然而自得的淡泊与闲适。
据现代著名作家和盆景专家周瘦鹃所考,陶渊明是历史上第一个爱菊成癖的诗人,他所爱的菊花,是一种名叫“九华菊”的品种,“白瓣黄心,花头极大,有阔达二寸四五分的。花有清香,枝叶疏散,九月半才开放。陶诗中曾有九华这个名称,而现在似乎已断了种,即使尚有此种,也许名称却已改变了。”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有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菊花便成了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象征。人们吟其色,颂其姿,咏志抒怀,纷纷赞美菊花天姿高洁、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其实,最早赞颂菊之高洁的,并非陶公。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曾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这样的诗句。但自陶渊明之后,菊花才被更为广泛地人格化,成为了天生傲骨的精神象征,同时也成了历代画家笔下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
周臣的风格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和中期细密严谨,后期略显疏放。《渊明赏菊图》卷明显属于中期的风格,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学生唐寅的渊源。
此画的鉴藏者周亮工(1612年—1672年),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崇祯十三年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入清后历仕山东潍县令、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工诗文,著有《赖古堂集》、《读画录》等。
款识:东,周臣。
钤印:东,舜卿
鉴藏印:周亮工(1612-1672):亮工
王己仙(1907年生)题引首:松阴艺菊图。周东村名迹。王已千拜观敬题于美东溪岸草堂。
钤印:王季仙、已千翰墨、溪岸草堂
出版:《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9月,第64期,第10号。《中国明清绘画鉴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