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二十八)

   绵 绵 茶 香 “茶马互市”与打箭炉锅庄  

西炉的繁荣,主要赖于茶叶贸易。锅庄”服务于此,其间扮演着极其独特的角色。

边茶贸易兴旺,“锅庄”兴旺。炉城市因时代的变迁而衰落,“锅庄”也随之消亡。

打箭炉边茶大市的兴衰史,便是“锅庄”的兴亡史。

让我们走进历史长河,去寻觅茶马贸易中的西炉“锅庄”。

 1

茶,在雪域高原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天天离不得。这是其特殊的地理、气侯条件,饮食来源,及其生活习惯所决定的。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主要靠畜养牛羊,种植青稞,“挤乳作酥,拌糌粑而食”。古人在《滴露漫录》一书中就说:“茶之为物,西戎吐番,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在雪域生活多年的我们,对此体验极深,首先说对付那以青稞炒熟细磨而成的主食糌粑,在还不习惯那酥油茶的味道时,干的无法咽,只好以白开水调食,要不了两天就叫人胃酸火冒,喊日子难过。茶一喝惯,即过“难关”。真是“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再说,雪域高原,海拔高,无霜期短,难种蔬菜,人体所虽的叶绿素,只好从每天必喝的茶中获得。还有,高原空气稀薄,气侯干燥,必须多喝水,否则口干唇裂,鼻孔流血,只要每天几道茶一喝,就没事。

再就是,常吃牛羊肉,尤其在牧区,若不喝茶,叫人难受,的确是“腥肉之食,非茶不消”。

没有茶,在雪域高原无法生存;是茶,把我们溶入康巴。

不会喝茶,就算不上个康巴人!

(0)

相关推荐

  • 待到雪花飞舞时:行走于雪域高原

    雪域高原青海,连续下了三天小雪,阴沉的天空已经许久没见到太阳了.今早起床后看到了久违的太阳,该去山顶透透气,晒晒太阳,踩踩积雪,看看雪景.雪后的草原银装素裹,空气格外清新,视野十分开阔,大地异常安静.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八)

    2 打箭炉是进藏通道,"内陆兵丁赴藏驻防,经行该地,番民等递运粮石,供应承办,虽按数给发脚价,不使扰累,而伊等效力奔走,于一切差使并无迟误,勤劳恭顺,甚属可嘉!应厚加恩赏,以示奖励.&quo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

    再说四川提督岳升龙,也不干净.于养志就曾上疏参他向已革职的天全土司高一柱面言:"我用摺子启奏,令尔戴罪护理."希图酬谢:又给银子与阎国耀等去建州贩盐:又因茶马之事,指称部内使用,令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二)

    根据川陕总督席尔达从唐希顺和四川巡抚贝和诺处获得的情况和提出的进军之策,以及"唐希顺已亲至化林营汛,抽调各镇.营官兵,应否直前剿逐,擒拿渠魁,密题请旨"时,皇上便立即决断:&quo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四)

                          4 唐希顺命一支大军乘胜挺进,翻过雅加埂,直逼喇嘛营官的木鸦(雅)老巢. 那营官的官寨,建在一山嘴之上,原先这里本是白教的喇嘛庙梵蒂寺. 来自内陆的官兵,一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五)

    康熙四十年正月十三日(公元1701年2月5日),唐希顺抵打箭炉,三路大军会师炉城,一埸历时二十四天的茶市之战结束. 此役<清实录. 圣祖实录>上有这样记载:康熙四十年二月乙丑 (公元170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六)

    为争夺打箭炉茶市,由乌斯藏第巴(藏王)纵放喇嘛营官打死内土司蛇蜡喳吧而引发的"西炉之役",以倡乱者身首异地.老窝被焚而告终. 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千百年"茶马互市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九)

    这次用兵,确实不无声势:由四川提督李质粹进驻东俄洛,"扼两赡对总隘":夔州副将马良柱出理塘,为南路:松潘总兵宋宗璋出甘孜,为北路:建昌总兵袁士弼出沙普隆,为中路.明正土守备汪结等参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一)

    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那场争夺茶市的战争,史称"西炉之役"         "西炉之役"与打箭炉锅庄                        (上)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二)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藏历第十二饶琼的土兔年,即皇历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这是"甲拉甲布"最不吉利的一年. 土司蛇蜡喳吧已好多日子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了.他怎么也不明白,早在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三)

    明朝末年,游牧於天山南北的蒙古厄鲁特四大部之一的固始汗部,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打败统治青海的蒙古却图汗,占领了青海全境.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固始汗又攻入四川甘孜地区,灭了白利土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