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八)
院里壁画上已被神化了的却吉.登巴泽仁画像
却吉.登巴泽仁见这驮经版正好撒在小土包前,心想这一定有菩萨指点,是天意,便决定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印经院。其实土司心中也很清楚,在这之前,属下臣民早已有人在刻版印书了,时下由他来建院印经,正好是顺天意应民心,集民间之大成的一大善举。德格地方之所以成为康区藏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此举功不可没。
土司用他的权威,调集属地内成百上千的差民,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启动了这个宏大的工程。说来也巧,就在平整经院地 基时,差民们刚把小土包挖开,一个金光闪闪的宝物就现了出来,仔细一看,原来是砣羊子脑壳那么大的金子,土司正好将它用作修建印经院的开销。
却吉.登巴泽仁一边调集劳力修房造屋,一边就选派能人刻版印书,而且事事从严。
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刻书版好呢?却吉. 登巴泽仁一下想起了十多年前龚垭地方一个仲巴(村长)用桦木板子刻成的那部《甲冬松巴》经书来(如今这部用梵、藏两种文字刻成,有五百五十五块之多的书版,还完好地陈列在藏版库的架子上)。这部书版刻成后,任凭岁月流逝,始终不蛀,不朽,不变形,久印不损,有何秘诀?原来,块块板子从选料到制作,都十分讲究:他们要赶在秋天将刚落叶的红桦木筏倒,随即按书版的长短锯成节子,顺纹路劈成板块,再用劈下的红桦木屑烧起微火一块一块地烘干,然后放在羊粪中沤一个冬天,第二 年开春又取出来水煮,再烘干刨平后,才用来雕刻书版。每张版子刻完后,经反复校改无误,方放进化开的酥油中浸泡一天,凉干之后再用一种叫“苏巴”的野草根熬水擦洗风干,才交付印刷。土司要求每张书版都必须这样制作,所以那二十余万块藏版,历经两百余年,绝大多数仍完好如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