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为什么能逆袭票房?
宣传低调、初期排片量也少得可怜的《心灵奇旅》,依靠过硬的实力,热度与口碑不断攀升,10天斩获1.6亿票房,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皮克斯依旧没有失手,小台灯给了2020年一个温暖的结尾,也为2021年照亮了第一道光。
一直在挑战想象力边界的皮克斯
以导演Pete Docter为中心的主创团队,一直认为即使是动画,也需要在观众容易接受的语境下,解答深刻与抽象的问题。
因此不管技术如何迭代,主题如何变化,皮克斯热衷于用具象转换抽象,以通俗解释深刻:
《头脑特工队》
五种情绪在脑子里控制人的一举一动
《头脑特工队》里,忧、怒、厌、乐、怕,人的五种情绪被具象化,组成了关于成长与告别的故事。
《寻梦环游记》又依托墨西哥独特的亡灵文化,用极富温度的风格展现了刻板印象中冰冷阴暗的死后世界,并告诉我们: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是遗忘。
《寻梦环游记》,骷髅也...没...那么可怕...嘛
而《心灵奇旅》则聚焦在了“灵魂”这一抽象概念上,把故事放在了“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即人类灵魂的起源之地。
图片来自学术趴字幕,《心灵奇旅》采访合集
导演Pete Docter陈述生之来处的灵感来源
普世共鸣的人设:
我们都是消极的22
在生之来处,每一个没有降生的稚嫩灵魂,都会在宇宙意识“Jerry”的引导下获得个性特点、找到生命火花。
唯有找到生命火花,才能获得投胎地球的通行证。
《心灵奇旅》中的生之来处,蓝色圆球就是灵魂们
值得一提的是,Jerry的形象设计借鉴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极简的二维线条有着无尽的可能性,也无形中契合了宇宙之存在于凡人的“神性”。
在生之来处,有一座“万物之厅”,从文化艺术到逻辑科学,从高塔大厦到飞机大炮……森罗万象无所不包。
灵魂们在万物之厅中可以体验人间的一切,这里总会有一样东西成为点亮他们的火花。
万物之厅的这一幕里藏了一些皮克斯的小彩蛋
即使在万物之厅找不到火花,Jerry也会让一些去世的杰出人物的灵魂担任导师,他们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政治人物、科学家……
伟大的灵魂们通过展示自己人生的闪光时刻,来激发稚嫩灵魂们的火花,很多灵魂都纷纷找到自己的生命火花,纵身一跃进入凡尘。
降生方式:蹦极到地球
唯独消极厌世的22。
因找不到对人间的兴趣,没有生命火花的22在生之来处逗留了几千年。
生之来处钉子户22,板牙上写满了玩世不恭
林肯、哥白尼、玛丽皇后、特蕾莎修女……几千年来无数个伟人的灵魂都曾给22当过导师,教导她世俗人间多么美好多么值得为之一试。
被大道理轮番轰炸的22不为所动,甚至对人间的厌恶只增不减。
林肯总统下岗再就业现场
22的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的后浪演讲:
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演讲却没提,礼物仅供观赏。
老板,来一斤后浪
普世共鸣的人设:
我们也都是不认输的Joe
另一个主角叫Joe。他狂热喜爱爵士乐,梦想成为真正的爵士演奏家。
即使在老妈的耳提面命下,他找了个铁饭碗,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中学音乐老师,他心里对爵士乐的火花依旧不灭。
教书育人:从入门到放弃
不幸的是,在终于获得日思夜想的表演机会、即将走向人生巅峰的当天,Joe却一脚送命,误打误撞进入了生之来处。
就这么没了?Joe不甘心啊,窝窝囊囊几十年,好歹参加一次演出吧!
为了回到地球,他在生之来处顶替了某个杰出灵魂,成了22的灵魂导师。
Joe肩负起了为22找到生命火花的任务,在Joe的执意要求与几个忘我灵魂的帮助下,他们回到了地球,开始了生命火花一日游。
22因找不到火花而讨厌地球,Joe有着做爵士演奏家的梦而留恋地球。
一个恋世,一个厌世。他们像极了灵魂的二元对立。像不像在大道理轰炸下,又在梦想引诱下的芸芸众生的我们?
在万物之厅里,22告诉Joe:灵魂是无法真正“感受”事物的,他们没有身体,所以没有嗅觉、味觉、触觉。
生之来处的所有火花启蒙都是纸上谈兵。如同所谓人类积攒几千年的“礼物”,只是陈列在那,我们未能真切地感受到。
灵魂不会被压垮,
压垮你的只会是生活
接受了千年义务教育后的22,这么轻描淡写地告诉Joe这句话,仿佛她才是真正被生活毒打几十年的那一个。
世界看似无私地展开,22却抓不住任何事物。精彩与虚无的落差之下,她选择用淡漠的犬儒主义武装自己——只要不作期望,就永远不会受挫。
既年轻,又苍老。懂得很多,经历很少。未经世事,人间不值。是不是很熟悉?
是火花不可得?还是我们对火花的理解出错了?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
没有梦想,就没有生的意义?
我们苦“梦想”久矣。
从星爷一语点醒梦中人般的“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到古早选秀节目里的“你的梦想是什么?”
少林足球(2001)
再到GALA声嘶力竭地吼出“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
无形中,我们被围在了一个充满“梦想”的语境里。
“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献给韭菜后浪的演讲如是说。
正因为过早不惑,才会在梦想被现实抽筋扒皮的时候更加痛苦。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打工的衣裳,你妈在熬粥,你偷喝口闷酒。”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不是梦想把生活拒之门外,是生活几乎没梦想的立锥之地。
从做画家、当作家、玩音乐,到顺利毕业、找到工作、板命赚钱,最后成为生人勿扰,活着就好。
每一个曾经夸下海口的大梦想家都在慢慢服从于生活、服务于生存。“做我所爱”、“用兴趣赚钱”、“追梦赤子心”等信条,好像始终是勇立潮头的“后浪”们的特权。
作为平平无奇的芸芸众韭菜中的一员,这些形而上的口号却始终是平行世界的遥远梦呓,五彩斑斓的梦想好像只存在于工作间隙的摸鱼里,老板一条deadline就能让它如泡沫般破碎。
每天该想什么,不是梦想,是自己会不会在加班路上猝死,被公司蘸着人血吃馒头。
“选择安逸,就要选择安逸的后果:)”
年纪越大,梦想越奢侈,因此我们一方面羡慕逐梦人的坚定与激情,一方面也难免自我审视与比较:没有为梦想而活的我,是不是没有生存的意义?
正当观众被电影中琳琅满目的梦想货架冲得头晕目眩,审视自己是不是没有梦想的咸鱼时,《心灵奇旅》偏就把你又摁在了座位上。
电影里的托尼老师一边快乐地给Joe理发,一边又说自己的梦想实际上是做一个兽医。原因很简单,理发师学费比兽医低得多,是他女儿得病后最好的选择。
而理发店顾客们表示不解:你理发这么厉害,你明明就是天生的理发师嘛!
这是电影第一次消解大家的焦虑: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实现存在的意义。
就像最后,Joe终于与自己的爵士偶像Williams小姐同台演出后,却觉得这个自己期待一生的机会,其实也不过如此。
Williams小姐对他说:
这是电影第二次开导:梦想和现实,从来不是对立面。
一条鱼开始在生活海洋里思考“梦想”的命题时,就已经具有意义了。
不仅是双重隐喻,皮克斯还借Jerry之口一语道破:你们总搞错生命火花的意思,认为那就是梦想、事业、目标……但生命的火花从不是这些,是曼哈顿街头一阵清风,是随风旋转落下的树叶,也是脚边正在逃跑的夕阳。
这也是22为什么在经历了地球一日游后,才真正入世。脱离了云端虚无缥缈的说教,她真正在地上“感受了”世界:糖果、披萨、卖唱人的歌声……
所有能被感知的美好都成了驻足人间的理由。追逐那一缕远在彼岸的彼岸绿光,不如感受近在咫尺的每分每秒。
导演Pete Docter在接受采访时说:
图片来自学术趴字幕,《心灵奇旅》采访合集
据说,《心灵奇旅》的灵感来源于著名爵士音乐家赫比·汉考克(HerbieHancock)的某次经历:
汉考克曾与与爵士乐大师迈尔斯·戴维斯同台演奏,他因为太紧张而弹错了和弦,正在他担心把演出搞砸的时候,迈尔斯根据他的错误即兴吹奏了几个音,不仅纠正了错误,还把错误变成了一段优美的旋律。
图片来自学术趴字幕,《心灵奇旅》采访合集
这段经历就是导演Pete Docter想传达的电影主旨:越想把人生这首“音乐”演奏得淋漓尽致、完美无瑕,就越容易在犯错后陷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中。
而享受当下每一个律动的音符,才是在演奏时真正要做的。
这电影像不像一个许多年没见混的和你差不多的老朋友,突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拍拍你的肩,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没梦想又能咋地,我看这样也挺好。”
这就是其反套路之处:在前半部分添油加醋、浓油赤酱地熬了一锅关于梦想的鸡汤,却又在摆在你面前后轻描淡写地说,喝不喝,随你便。
尊重你追逐梦想或没有梦想的权利,并让你专注于当下的每分每秒,正是《心灵奇旅》最特殊也最戳人的地方。
无关有或无,正当我们思考“梦想”这个命题、学会去感受每分每秒的时候,我们已经赋予了自己足够的意义了。
别说话,feel this moment!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