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已10年有余,是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落伍了吗?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是激励,有记忆
百草园里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何首乌、桑葚,还有长妈妈的叮咛:倘若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三味书屋里有质朴博学的老学究,有他在父亲生病的艰难时刻,在书桌上默默刻下的"早"字;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月光下的猹和少年的闰土,还有院子里高墙下仰望四角天空的少年鲁迅,睡觉摆成"大"字的长妈妈,一直唠叨"我真傻"的祥林嫂……
对于很多人来说,提到鲁迅,这些都会像放电影一样从记忆的河流中涌出来。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很多在迷茫中徘徊的人,都会把鲁迅的这句话,写在笔记本上,刻在心上,默默诵读,暗暗激励自己。
鲁迅的作品虽有苍凉叙事,呐喊讽刺,但也不乏温暖和童稚,更有很多力透纸背的文字,句句充满了力量,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人们,也穿越岁月的河流温暖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国人。
这样的鲁迅却逐渐的从教科书中去除,"去鲁迅化"的风潮已10年有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是为什么呢?
是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落伍了吗?
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评定,肯定文艺工作者最有发言权。曾有出版社向当今最具实力的小说家余华、莫言、王朔等征集"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三位作家列出的书单虽然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鲁迅。余华选择了鲁迅的《孔乙己》、莫言列出了鲁迅的《铸剑》、王朔则推崇鲁迅的《采薇》。
莫言表示,少年时读鲁迅的《铸剑》,深感惊悚,浑身发抖。但长大之后,忍不住一读再读,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已经把鲁迅和书中的黑衣人混为一体了。在文学创作上,莫言也在采访中表示鲁迅的很多作品都内化到自己的作品中了。
而余华对鲁迅的文字则更为肯定:"鲁迅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身体里"。他对鲁迅在文学作品里呈现出来的清晰和敏捷的思维高山仰止。
不仅如此,"去鲁迅化"的风潮兴起后,很多作家也都站出来声援鲁迅,向大众分享和传递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可见,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是与时俱进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文学工作者。
是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落伍了吗?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胡适先生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的《两只蝴蝶》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第一本白话文小说的作者是鲁迅。
鲁迅之前,小说的主角要么是帝王将相,要么是王侯贵胄,要么是神仙鬼怪,极少有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人、平凡人,甚至是底层人。从这一点上来说,鲁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鲁迅不仅对小说这一题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在散文方面艺术成就也是卓著的,开创了"闲话风"和"独语体"等类型的写作,对杂文发展的推动更是居功至伟。
是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落伍了吗?
鲁迅生于1881年,他求学成长的阶段,旧社会已经苟延残喘,是新旧社会共存时期的人。青年时期的鲁迅就旗帜鲜明的不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并以思想的远见和文字的犀利而成名。
他舍弃思想封建、没有文化的发妻,追求文化进步的许广平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曾有人说,鲁迅作品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见,鲁迅的作品是一座灯塔,一度指引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那么近一个世纪之后,鲁迅的作品中表达和传递的思想价值落伍了吗?当然不。
鲁迅重视孩子的教育,他曾说,"中国的孩子,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以此来谴责当时人们对孩子教育的不重视。时至今日,很多人在倡导家庭教育的时候依然会引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
鲁迅在作品《不满》中写到:"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这些话,放到今天,放诸四海,依然是掷地有声,正能量满满的。好的文学作品,能穿透历史,而留下悠长的回响。
选择,传承
当然,那些支持"去鲁迅化"的人有自己的理由。
有人说,鲁迅之后,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有了更多选择,而且鲁迅的作品因为时代久远,很多思想过于深奥,遣词造句晦涩难懂,不适合现代的孩子们;也有人说,鲁迅烟瘾太大,留下来的照片大都是烟不离手,这个形象与现代的主流价值观不符。
其实,不管文学还是教育都倡导百花齐放,鲁迅一直是百花园中很耀眼的那一朵,完全没有必要折去。至于鲁迅的个人形象,老师和家长适当引导即可,相信孩子们甄别是非的能力还是有的。
至于思想和遣词造句,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有这个问题,鲁迅也有很多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温暖的文字,完全可以给孩子们欣赏,特别是教科书上的《少年闰土》,那简单的文字营造出的优美画面,停驻在每一个看过的人心里。
尤其是鲁迅作品中的批判价值,是非常难得的。任何时代都需要批判精神,鲁迅先生曾经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弃医从文之后,依然担负起国人思想的"医生",他诊断出国人身上的沉疴,并笔耕不辍,书写良方,这一点是值得传承的。
"去鲁迅化"不该是我们对待一代大家鲁迅先生的态度,有选择的合理的为不同阶段的孩子们,推介鲁迅先生的不同作品,才是正确的做法。毕竟鲁迅先生曾呼吁中国青年要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这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应当永远流传。
来源:信息参考 寒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