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婚
夜晚走在冷风中,思绪好像越来越条理。
关于结婚,一面激动,一面迟疑。
身边的姐妹们大多数单身,我眼中明明很好的她们,却依然没有对象;我并不是拿是否有男朋友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志,这完全是看个人所需。如果你很想谈恋爱,却没有男朋友,那你是不“合格”的;如果你很想玩音乐,可是学习太好的你如大家的预期做了一个中规中矩的白领,那你是不“合格”的;如果你很向往自由,却过早的迈入婚姻有了孩子,夜晚还得被孩子吵醒,那你是不“合格”的。所以,每个人都心里有一杆秤,有一个benchmark,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大多数人不敢承认,想要男朋友的不敢主动去相亲,害怕闲言碎语;而有了男朋友渴望解脱的却不敢分手,因为别人都觉得这样的幸福不该“糟蹋”。
所以,在我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标配人生”,在那个定义中,你需要大学的时候好好学习,不谈恋爱,拿各种奖学金,考各种证;毕业了找一个靠谱的就结婚,30岁前把孩子生了,人生像非洲大迁徙,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都安排好了。
于是,我也陷入这种激动与迟疑中。我是个很需要爱的人,不只是男女之爱,还需要父母之爱,还需要朋友间的爱,还需要大自然的爱,也需要同事间的关爱。也许,那些冒充心理学家的人又来分析说,这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爱不够完全,所以很缺爱。恰恰相反,我的爸爸妈妈给了我很多爱,来自亲戚朋友的爱也够,从小我是在爱的普照下成长。
那些刻板的唯物主义,总希望在万物中找个逻辑,比如,此刻一阵风刮来,一针音乐响起,一个人哭了,这些人总爱把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外界串起来铺线索;而我们内在的却从不被体谅。也是因为如此,唯心主义走不通了,开始唯物主义;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化却解决不了人类的烦恼,又开始唯心主义。这是我想讲的道理,很多事物的爆发时蕴藏在事物本身。正如我是个缺爱的人,是因为我这种性格,而并不是来自原生家庭。甚至有时候也会自诩为张爱玲,我是没有爱活不下去的人;而我并不被动,我总能主动积极的去寻找这些爱,去郊外走走,去和老朋友聊聊天吃吃饭;多读书,让我更爱这些文人的智慧。
正是由于我的这种对爱的追求,有时就会陷入一种迷茫,我不会把理性的should 或 worth to 作为做一件事的依据,我做事情从来是因为爱。比如,结婚这个事,会让我慌张,大凡内心有犹豫的事就不要去做,follow your heart,你只是过了别人那一关,可你欺骗不了自己,内心是抗拒。我也开始明白,其实自己内心是抗拒的,我甚至不知道结婚的意义;你问,是不是我不够爱?不,我是爱的很深沉;可我觉得,爱是自由。我甚至预料到婚后的日子必然是蜷缩在小我的爱里,开始被拘束,我是不自由的。我不会因为别人认为我应该做什么事,而去做什么事。
我内心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外面的风吹起,好像心里的那个声音也随风而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