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篇 辽代遗迹考察纪行
X
图1 赤峰市翁牛特旗博物馆藏辽代刻花瓷盘。
对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感兴趣的人,一定非常向往蒙古大草原,体验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气息,享受美丽的草原风光。我们在赤峰学院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自2006年8月11日至8月17日,对赤峰地区的赤峰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等地辽代遗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考察。通过这次考察,我被草原人民的淳朴、热情、好客,还有深厚的文化、湛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所感染、所吸引、所陶醉……总之,感触至深,收获颇丰,撰此纪行以铭之。
赤峰市位于蒙冀辽三省交汇处,与河北承德市、辽宁朝阳市相邻,因其城东有赤峰山而得名。赤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摇篮,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烙下了厚厚的印痕。正是赤峰的先民们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新的勇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才有了赤峰鲜活的历史和神奇的魅力。
内蒙古之行的第一站就是赤峰市。在赤峰市,我们参观访问了赤峰学院,与赤峰学院的同仁就“北方古代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研究”进行了热烈友好的交流与勾通。赤峰学院历史系主任徐子峰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介绍说:赤峰学院历史系始建于1978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设有中国史、世界史、蒙授历史、北方民族史、史前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等6个教研室和一个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以研究契丹、辽、红山及北方民族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另外,赤峰学院还以历史系科研骨干为核心成立了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和蒙古学研究中心。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及辽西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蒙古学研究中心以蒙古族语言文学及文学思想、蒙古族历史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赤峰学院历史系以研究所、研究中心为依托,科研氛围十分浓厚,尤其是在红山文化、北方民族文化、蒙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赤峰学院的一大特色。
徐主任还向我们介绍说:2003年,我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本着“资源共享、学术双赢”的原则签署了一份长期合作协议,同时成立了“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任由赤峰学院院长席永杰教授兼任。2004年7月,赤峰学院与中科院考古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北京大学、赤峰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北方文化暨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4月,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历史系与中科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队又联合举办了“红山文化论坛”,邀请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赤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田野调查。上述这些活动与合作已收到了明显效果。
通过交流与勾通,使我对赤峰学院关于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研究、关于北方古代文明研究,有了深入的了解,更被神秘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所深深地吸引,坚定了我研究契丹辽文化的决心和信心,更加渴望成为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一员。
座谈后,徐主任还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参观了文物室。当我走进文物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屏风上的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玉龙的复制彩色图案,这个号称“中华第一龙”的图案位于屏风的中央,四周为8种形态各异的玉猪龙,栩栩如生,极富动感,使人油然而生对赤峰古文化的神秘感与渴望感。转过屏风,便进入了文物室。在装载文物的器架上,出土文物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有以磨制为主的石斧、石耜、石磨盘等石器,有筒形罐、尊形器、平底钵、豆形器、纺轮、碗、酒杯等陶器,有玉斧、玉铖、玉环、玉玦、玉佩、玉龙、玉龟、玉鸟等玉器,……从远古迄于近代。看着先民们创造的奇迹,肃然起敬,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令我魂牵梦绕的远古时代。是啊,翻开赤峰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距今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耕、渔猎、采集和畜牧,他们在敖汉兴隆洼创造的举世瞩目的“兴隆洼聚落遗址”成为了“八五”时期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史学界誉为“华夏第一村”;距今7000年前后的赵宝沟文化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在传袭兴隆洼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来自中原的文化因素,创造了与兴隆洼文化并行的石器文化;距今5000千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时代,这里又成为了中华古代文明的五大发源地之一,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成为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以上参见徐子峰主编《红山诸文化研究概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张星德著《红山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再后来,属于东胡族系的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此起彼伏,前仆后继,一个接一个地上演了一幕幕震惊中华大地的“历史连续剧”,在中国古代史中留下了他们光辉灿烂的篇章。当我们走出文物室时,我仿佛还徜徉在赤峰先民们的生活中,还穿行在非文字的器物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