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新宠“手抄本”
一提起收藏,大多数人想到的首先是名人字画、明清瓷器、玉器和红木家具等,再具体一点就是元青花、和田玉、紫檀黄花梨。当然,对于行业来说,大多数人的是对古玩这一行当的概略认识,而作为有一定接触和收藏知识面的人来说,收藏却是一门大的社会学科,可谓包罗万象。近期,出现在法国巴黎拍卖会上的明代嘉靖年间《永乐大典》手抄本以高价成交,再次把很多藏家的视野集中在古籍善本上,藏家们一边赞叹拍品的价值高不可攀,一边由衷的钦佩前人的智慧与勤奋。今天,我也来聊一聊收藏门类中的一个新宠——手抄本的收藏。
就目前收藏界对于手抄本的门类归属没有太明确的定位。但我们习惯的把她划在软片范围,再具体点的划分就是在书画类。当然,更多的人愿意把它归于古籍善本之中,也是情理之中。手抄本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手工抄写出来的原本的版本。手抄本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一个是行业文化的总结传承,特别是宗教、医学等领域,由于古代文字载体的单一性,口授与手抄就成了最佳的授业方式。另外一点,缘于古时候业余文化活动方式的单一,一些官员、乡贤、书生便通过抄写古典名著等方式来打发业余时间,实际看来这是一种高极娱乐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就当下存世的作品来看,大体分为软笔和硬笔手抄两种。就时段划分,基本以49年建国为一个分水岭,建国前以毛笔手抄居多,建国后,随着钢笔的普及,毛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行业内收藏的热宠多为民国以前的软笔手抄,其原因无外乎那么几点,一个是年代感,越老的作品越有味道,可谓纸、书俱老,当然也不乏一些名家作品;另外一点就是手抄版本有一些属于绝版,收藏价值较高;还有一点,就是受时代的影响,清末民初阶段,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而对于文化的约束相对较少,特别是民间文化的传播可谓是百家争鸣,枝繁叶茂。而建国后,手抄本依然在延续,只是手抄内容不再像清末民国时那么宽泛,加之硬笔的流行,传统宣纸已经不符合其书写的需求,同时,随着印刷业的不断兴盛,手抄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坚持手抄的人也大多集中在医疗、科技等学术研究领域。
从目前所接触的存世手抄本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医学类、道学、经学、风水学、易学、武学、文学、名人笔记类等。当下市场较为常见的是文学类手抄,主要还是缘于文学的受众面相对较大。而医学、经学、易学、道学、风水学等传播大多都是行业内流通,对于行业之外的人来说,不仅受认知面和历史环境、传播条件的限制,而且这些行业大多恪守“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心口相传,秘而不宣”的规矩。手抄本的保存是一大难题,书画、古籍善本类本身就是收藏品中保存难度最大的一种,受气候、环境、时间的影响,很多书画古籍缘于虫蛀、氧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些书籍之所以能够得以保存至今,主要还是归功于爱书人士和艺人们对前人智慧结晶的尊重与保护。
从地域分布看,按照市场发现量基本可以分为几大片区。首当其冲的是齐鲁大地,其次是江浙皖地区,尔后川陕晋豫区域,云贵湘鄂闽等地可视为第四梯队,除此以外,其他各地区存世的手抄本相对较少。
从收藏价值分析。齐鲁和江浙皖地区,受传统影响,自古文化发展繁荣。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文人贤士较多。他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经典名著也就成了他们的最爱。山东的手抄本,水平高,字体好,在手抄界可谓是首屈一指的大哥,尤以小楷居多,十分精美,每一张手抄都可谓是一幅绝佳的书法作品,深受收藏者的追捧。江浙皖的手抄也不乏精品,但相较山东还是有一定距离,但由于此地域历史文化名家辈出,这些名家手抄的存在自然让其他地域望尘莫及。作为第三梯队的川陕晋豫地区也不容忽视,虽然从手抄本的书法水平、名人效应都不及前者,而这个区域的手抄本的存世量居高,尤以医学、道学、经学、风水学、易学方面为主,深受藏友的关注。作为第四梯队的几个地域,无论是从手抄的存世量、手抄水平及价值都远不及前三甲,这一点是被收藏圈普遍公认的,但其部分道学、风水学、玄学方面手抄也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青睐。
手抄本的收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因个人喜好而成就其价值。就近几年收藏发展趋势看,精美的手抄本已经市场流通量大幅缩减。而收藏者大多是一些中青年群体,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收藏品市场理性的认识。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笔者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手抄本会成为继古瓷器、书画、硬木家具、玉器之后又一热门高位藏品。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手抄本是集传统文献、专业知识、书法艺术于一体的高层次艺术品,她有资本也有实力得到应有的价值定位和重视。
(本文关于手抄本的归类,纯属个人之见,仅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