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48:怒怼外交工作人员,苏轼让高丽使臣乖乖听话
北宋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一些附属国经常派遣使臣到中国大量购买书籍,其中以高丽国(现朝鲜和韩国)最为频繁。
有一次,高丽使臣到访中国后,想到杭州等地游览观光。按照规定,朝廷需要派出负责外交的工作人员陪同。
高丽使臣自恃是朝廷的客人,所到之处极为骄横,就连陪同他们的外交工作人员也趾高气扬,任意驱使沿路地方官员。
正在杭州担任通判的苏轼听说后非常气愤,当即派人告诉那些官员:“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高丽只不过是偏远小国,到我天朝是为了寻求教化,按理应该恭顺才对,现在竟然这么嚣张,一定是你们从中教唆的,如果还不改正,我必奏明朝廷。
那些外交工作人员本就是狐假虎威,听到苏轼的话后,自知理亏,也知道苏轼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立马收敛了不少。
到了杭州后,高丽使臣送来一道文书,是为通报行程。苏轼发现文书里提到时间时,使用的竟然是甲子纪年,而不是神宗的熙宁年号。
他当即告诉使臣:“你们既然已对我朝称臣,就应该使用我朝的年号,这样的文书我断断不会接受。”身处中国腹地的高丽使臣哪敢造次,立马乖乖的使用熙宁年号重写。
此事一经传出,也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交口称赞,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无不又敬又服。直到苏轼离开杭州,当地人民从不直呼其名,而称之为学士。
目睹高丽使臣所到之处大肆搜罗书籍,苏轼深感忧虑,连向朝廷上了三道奏折,建议加强书籍的管理,不能任由高丽人购买。
苏轼此举以现在的眼光看有保守之嫌,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但当时北宋长期处于大辽的威胁之下,如果任由高丽购买图书典籍,必定会将国家机密泄露给大辽,苏轼从国家安全角度提出控制高丽买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