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随想
『写在前面的话』
还不能说P.E.T.是第一性原理。
目前,关于人类对育儿心理的认知,P.E.T是一个比较接近根本性的理论。我们可以在P.E.T.的基础上进行很多拓展,并通过论证,发现更多的实现。
『正文』
07.13
积极倾听与我信息的对立统一。
积极倾听描述的是我看到的事实,听的是对方的感受。我信息描述的是我遭遇的事实,表达的是对我的影响和我的感受。
积极倾听是知彼,而我信息是解己。两者就像是镜像神经元,但却是不同角度的心理活动。
06.30
舒适区真的舒适吗?
榜样只是个中性词,我们想树立的时候,不一定能树立起来;当我们无心插柳时,永远想不到有一天会绿树成荫。
因此,当我们沉湎于舒适区时,孩子也在观察,或许还会模仿我们的舒适行为。
06.29
闪光点的意义?
在木桶理论中,长板是木桶的优势,而短板永远限制水面的高度。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长板截断,补在短板处呢?长板补短板并不是一个可具体化的步骤,而是说发扬优点,才能通过扩大自信去面对不足。
从宏观层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才能做到先富帮后富。当然,其中的困难是另外一个话题。
但,思路没错。
06.24
即使是绊脚石,也不是一无是处。
对方因不同意你的行为,而提建议;如果你充耳不闻,对方再提,再提,再再提。这时,仔细体会自己心态的转变,体验而不陷入,进而更加明白反复说教既无效,又有害。
那些在你说了很多次之后,终于发生改变的行为,其实与你无论,而只是蛋从里面打破而已。
06.23
郭德纲对于谦,一个饱学之士,一个唯唯诺诺。
我更喜欢于谦。
于谦的所为,不正是基本倾听加少量积极倾听,偶尔来点我信息。
从于谦身上,我们应该能够认清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并不是主角。
06.08
我们如何理解“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
首先是价值观的差异,其次是我们手里攥着十二块绊脚石,随时准备砸过去,那怎么可行呢?
价值观层面的灵魂三问,对自己,对对方。我们只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认为对方需要改变而已。不愿改变是因为不想做,而不想做的背后又是什么?倒不如去发现对方的行为哪些是可接纳的,可鼓励行动的,而哪些是不擅长的,或不愿尝试的。我们需要发现对方能力不及和回避排斥的方面,并且关注其中的具体的事例,避免贸然行动。我们可以尝试让对方跳出舒适区,前提是“我和对方”在这个行为中都有什么好处,然后先自我确认,我是否能够给到具体而可行的步骤,我是否能够成为榜样,我是否能够接受对方的数次失败并给予鼓励,我是否能够时时复盘是有悖初衷并需要调整计划。
当我们想到这些,并做了些什么,我们是否能够更深的体验“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
06.05
贴标签与事实。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标签。去看不同人写的关于同一个人的传记,相互映照,可以发现公认的事实。
05.21
顾此失彼。
满足孩子的需求,可能会剥夺自己的需求。当我们拒绝时,也教会了孩子如何拒绝。当我们无法拒绝时,也让孩子学会看轻自己。
05.10
我信息与接纳线的冲突。
这是一个BUG,当价值观冲突时,价值观的妥协就成了囚徒困境,一个要零和,一个要双赢,一个要霸权,一个要存异。
因此,通过P.E.T.来改善关系,需要一方打破自己的执念,并坚信终会双方获益。
04.29
如何接受孩子的十二块绊脚石。
我们可以,为什么孩子不可以?当孩子这样做的,我们是怎么想的?
04.12
说教,是一个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点正确却说教不当,论点错误而说教时机不错。到底哪个更可怕?
03.25
关系的恶化与绊脚石起源。
我们习惯了用哪种绊脚石与对方沟通,造成了沟通不当。我如何消除我的绊脚石,如何应对对方的绊脚石。
03.21
贴标签是一种政治化手段,目的是剥夺话语权,影射对方的无能来自我满足。
面对伪装的话术,情绪最能反映事实,强势对弱势的居高临下。如果对方逐渐变强,便有可能走向权力争夺。
01.08
微信聊天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我们的回应是不是绊脚石,对方又是如何反应的。
『写在后面的话』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P.E.T.,你眼里的P.E.T是什么样的?
『题外话』
听封神榜时,棉棉问“fuqi”是什么?
我说是“夫妻”。
她用手比划,是“-7”吗。
『日有所思』
环境对行为有束缚作用,有时遮蔽真相,成为面具的帮凶。
改变环境可以改变行为,也可以发现行为,或塑造新的行为。环境调整即工程上的防呆处理,最终要的是本质安全。
想了解一个人不为常知的行为,约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一END一
*** 第二百三十五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