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篇 张广文论古玉的做伪
X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宋代,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研究古玉的学者日益增多,同时由于陈设古器之风盛行,因而古玉市场迅速扩大,伪制古玉渐而成为专业。
宋以后,伪制古玉之风绵延不断,到清代时,清帝乾隆雅好古物,尽其能事搜集古器,仿古拟古,推动了好古之癖和制伪之风。尤其是二十世纪初,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帝国主义对中国文物的疯狂掠夺,一大批制造伪古玉的匠人应运而生。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店,大都招聘高手玉工,不惜工本制造假古玉。这些玉工所制器物,一般以真器为本,依样画葫芦,因而造型、纹饰上几能乱真。由于上述原因,传世品中假古玉的数量相当大。
鉴别古玉真伪及年代,要掌握各时代玉器的纹饰、造型、工艺特点和沁色情况,还要了解古玉做伪的方法,尤其是假沁色的染制方法。王心瑶在《玉纪补》中记载了下列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和所制玉器的颜色特征:
1、把玉件用火烧烤,使其颜色发白,如 古玉中的鸡骨白色。这种方法制成的玉器,王心瑶称为“伪石灰古”,同真石灰古比较,它上面有火烧的细裂纹,真的上面没有。
2、把活羊腿割开,植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同传世旧玉上的红丝沁,以冒充传世古玉,这种方法做的旧玉,称为“羊玉”。同真传世古比较,“羊玉”显得干涩,“不如真者温静”。
3、将狗杀死,乘狗血未凝,将玉器放入其腹中,缝好埋入地下,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产生土花、血斑,称之为“狗玉”。这种玉器上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之痕。
4、用质地松软的玉(石性较大的玉或玉皮),制成器物,然后用乌梅水煮,时间长了玉质松软处被乌梅水搜空,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称为“梅玉”。这种玉器的沁色造作不自然。
5、把玉器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乘热把玉取出,置于风雪中冷冻,则玉纹冻裂,裂纹细如发丝,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这种玉器称为“风玉”。
6、将玉器用铁屑拌之,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于地下,数月后取出。经过埋藏,玉为铁屑所蚀出现桔皮纹,纹中铁锈为深红色并有土斑,宛如古玉,这种做旧方法为乾隆无锡阿叩所传,所以又称为“叩锈”。
7、用“硵提“之法上色,使颜色透入玉里,灰煮不退,与真色无异,只是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颜色混浊。
以上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在近代流传的很广泛,根据王心瑶所讲的伪古玉特征去观察,传世玉器中确有这类作品。
陈性在《玉纪》中也记述了几种玉器做旧的方法:“更有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膺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鑑家偶失之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也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比来玉工,每以极坏夹石之玉染造,欲红则入红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红,欲黑则入乌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黑,谓之新提油……。又有一种死玉不可不辨,凡玉性畏黄金,若玉入土中适于金近,久则受其克制,黑滞乾枯……若认为水银沁则误矣。”
王心瑶和陈性所记只是部分作假方法,许多制造假沁色的方法是秘而不传的,因为方法一但泄露,所制假古玉就容易被识破。据了解,解放前北京一些小玉作常用油炸、火烤等方法做旧玉沁色,还用以下两种简单方法染玉:一是用雪茄水浸泡,使玉表面有淡赭色沁;二是把制好的玉件埋于茅坑下,使玉被粪尿经年浸泡,表面产生一层白雾,以充水浸。
伪造旧玉方法还能举出一些,清代宫廷中也有一些经过染旧。总之,制造假沁色是伪制古玉的关键环节,识别玉器的沁色是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所以掌握识别玉器假沁色的方法,是鉴别玉器年代及真伪的必要条件。(转自:中华玉器网 作者:张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