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的阿嘛照相馆

在贵阳市中华南路,有家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相馆——阿嘛照相馆。一些上了年纪的贵阳人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场景:为了在新年讨个吉利,每逢大年初一,许多贵阳人都要穿上新衣,举家来阿嘛相馆排队,照一张喜气洋洋的“全家福”。

拿蒲扇的老人,摄于阿嘛照相馆

阿嘛相馆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进口设备,加上服务热情、技术过硬,生意十分红火。在20世纪中叶的贵阳人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人不知道“阿嘛”的意思,第一次来这里,几乎都要好奇地向店主问个究竟。原来,“阿嘛”是广东客家话,客家人对某一事物表示惊喜、肯定和赞赏时,常常用“阿嘛!阿嘛!”这个感叹词。将“阿嘛”作为店名,意在把生意做到令人赞叹的地步。

林荫道上的儿童

照相馆的主人姓彭,是原籍广东陆丰的客家人。按其最初从事照相业时算起,阿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一代彭玉书先生,是清末最后一届科举秀才,他在当地中学堂执教时,结识了一位英国传教士邓牧师,向邓牧师学到了摄影技术。此后,彭玉书辞去教务,于1907年在家乡陆丰开了一家照相馆,后又迁居广西玉林继续从事摄影,并以此为终生职业。

栅栏旁的中学教师

1939年2月4日,十八架日本飞机向贵阳城轰炸了一个多小时,投下百余枚炸弹,城中一片火海,彭氏兄弟苦心经营的相馆荡然无存。劫后余生的彭氏兄弟凑齐积蓄,由彭晓珍等携款前往香港向堂叔伯求援,在香港购买了新型照相器材,返回贵阳后,在中华南路达德学校旁租赁了一家店面重新开张营业。自1939年5月迁址中华南路后,阿嘛照相馆在贵阳的经营长达半个多世纪。

郊外春游的中学生

除了拍摄重要人物和事件外,阿嘛老照片中,还有大量普通百姓的众生相。如:乳臭未干的童子军、拿蒲扇的老人、亲密无间的小姐妹、四代同堂的和睦家庭,等等。

踌躇满志的青年学子

解放后,阿嘛照相馆成了贵阳市的一家国营企业。阿嘛第二代传人中的彭晓珍、彭千里曾被选为贵阳市南明区政协常委、云岩区人民代表和贵阳市政协委员。他们先后于20世纪末病逝。

如今,最后一位留在阿嘛相馆的彭家人,即彭万里的女儿彭桂兰,也已在前几年退休了。为了保住这家老字号国营企业,贵阳市政府曾在资金上给予了扶持。同时,阿嘛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索改革之路,寻觅新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