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5篇  红山文化玉璧信息资源整理研究(1)

X
1 资料照片: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摘要:现代考古中发现的红山文化玉璧数量多、工艺独特、人文影响广泛且文化寓意深远。本文通过对红山文化玉璧信息资源整理研究,揭示了红山文化玉璧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指明了环形石斧使用对生产力解放的历史作用,论证了红山文化方形玉璧是璧起源于斧的历史见证,还进一步整理研究了其它类型的红山文化玉璧信息资源,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相关性基础依据。
玉璧是中华早期文明的代表性器物,而红山文化玉璧又是目前科学考古揭示的最早的古玉璧,其学术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玉璧,不仅形成的年代最早、种类最多和数量大,而且持续演变的时间长远,人文影响广泛。红山文化以精美的玉器著称于世(见封二彩图1),其年代距今大约7000年到5000年左右。其分布的范围很广,有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吉林省西北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局部等区域,是目前已知的中华文明 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础上,将中华早期文明的研究放置到世界大背景中,全面对红山文化玉璧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研究,揭示红山文化玉璧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特别是对红山文化方形玉璧重新进行科学认识,充分发掘和利用红山文化玉璧信息资源,能够从远古文化构成的要素上廓清中华文明探源的部分障碍,从一个侧面再现原始社会生产力提高及文明社会产生的重要成因,为进一步全面展现早期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相关性基础依据。因此,通过红山文化玉璧信息资源整理研究,从社会历史文化根源上,来探索中华文明因素产生、形成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红山文化玉璧的视角
在红山文化众多的精美文物中,有大量的玉璧,其中引人注目并多有争议的是方形玉璧(见封二彩图2)。曾经有人用璧的一般概念(见封二彩图3)来看待它,并想重新给它命名,其用意是好的,是为使璧的概念不至于混乱。但是,是否能这样做的关键在于:这种做法是否尊重了红山文化玉璧的发展历史并能够重现红山文化玉璧历史的真实面目。
事实上是先有璧的存在,经历了几千年之后,才有了关于璧的定义。璧作为中间有孔的圆形板状体,《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可是,纵观千百年以来人们称之为璧的文物,符合其定义的不多。璧在后世的所有礼器中排名第一,是产生最早、使用年代最长者。璧的材质多样,但玉璧最多;璧的形态多种,经历过素璧、有纹璧、出廓璧及异型璧等发展阶段,但是起源于红山文化的素璧始终与其它种类共存。就红山文化玉璧及方形玉璧而言,“无疑,在它们自身具有某些复杂的关系,但是它们不是这些关联内在、本源和普遍可以辨认出来的特征。”如果按后世说法重新给红山文化方形玉璧定名,之前就必须考虑到如何能够科学地反映出红山文化方形玉璧当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如何能够全面认识不同发展阶段中璧的起源及其演变,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掘出红山文化方形玉璧在历史上所承载的信息资源。
“首先应该完成一项否定性的工作:摆脱那些以各自的方式变换连续性主题的概念游戏。这些概念显然不具有一个十分严格的概念结构,但它们的职能却是明确的。”现代考古文物的命名一般都是有根据的,考古文物与其存在的环境和当时它产生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远古器物生产工艺是循序渐进地演变的,新器物的产生与旧器物的消亡是反复交替、协调发展的。每一件器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它的起源及其演变发展的过程,每一件器物传达的都是当时负载的信息,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不能以现在一般器物的概念去套古代特定的器物,而必须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科学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极端负责任地对待前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所做的只能是客观揭示其本来面目,为大家认识真实的历史器物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着上述思想,在运用计算机及数字科技手段,突破了地域及国界的局限,对红山文化玉璧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搜集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以综合研究视角来解读红山文化玉璧。
二、红山文化玉璧起源于环形石斧
现代考古中不断发现璧与斧同时出土,其关联的密切似乎有承接的关系。璧起源于斧,是由斧演变而来的一说由此产生。众所周知:斧从远古时期就是人们最重要的生产劳动工具。在远古时代,人们先是寻找接近石斧型的天然石器做工具(见附图4);而后,才有经过稍加打制就成型的粗石器石斧(见附图5)。
随着石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石斧的劳动效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也迅速得到了提高。在积累使用石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对这一最重要的劳动工具进行造型的改进和精细地加工;经过一个阶段的过渡时期之后,细石器石斧(见附图6)逐渐代替粗石器石斧,成了社会的主流生产劳动工具。但是,由于开采石料伴生着一些接近天然成型的石斧材料,经简单加工即可将它制作成便于使用的工具,所以人们从节省工时方面考虑,还生产了大量的打磨结合型的石斧,这使得打制石斧与磨制石斧有了合理的长时间共存的基础。
同时,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