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做不了移动出行服务商

近几年汽车出行市场一个最为重大的变化就是以优步和滴滴为代表的出行企业的出现,带来了出行领域的一次全新革命。2016年之前是易到、优步、神州、滴滴、快的等网约车烽烟四起的战国时代,最终以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实现一家独大为网约车的最终结局。现下,形成了出租车、滴滴和共享汽车新三角的个人出行方式。

宝能收购观致,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多不胜数,当外来者不断进入汽车制造业之时,传统车企却开始寻找全新的发展方向,宣布转型做移动出行服务商。国际巨头的奔驰、宝马、奥迪、通用、丰田相继宣布向移动出行服务公司转型。中国上汽、吉利、广汽、等一众自主品牌也都表达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的意愿。

我们先来看看移动出行服务商的头部企业——滴滴出行是什么样一个发展情况。来自滴滴出行官网的信息:五年时间,滴滴同超过3100万车主及司机一起为5.5亿用户提供快车、专车及代驾等多元化的出行和运输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滴滴与Grab、Lyft和Uber等企业构建的移动出行网络覆盖全球1000多座城市,超过80%的人口。

2018年4月,滴滴出行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发起的“洪流联盟”正式成立,将联合开发新一代为共享而设计的汽车。未来十年,滴滴平台将在全球范围内服务20亿用户,满足用户50%的出行需求,推广超过1000万辆共享新能源汽车。

远景规划是宏伟的,但,自从将优步中国纳入囊中之后,或许是在频繁大战之中损耗太多,或许是沉浸于最终胜利的喜悦之中不能自拔,滴滴近两年的时间里并没有给用户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反而是一个个惊吓事件使得安全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店大欺客,司机抱怨平台收益日渐减少,管控过于严格,平台服务越来越差。

滴滴或许天真地以为在经历过那几场轰轰烈烈的大战之后,再也不会有对手入局重新挑战它的江湖地位,却没有想到,当司机和用户的抱怨不断增多的时候,任何一个具有敏锐嗅觉的企业都能够发现其中隐藏的巨大商机。

在美团打车出现之后,滴滴或许才真正意识到,在过去的两年里,似乎没有维系好跟司机和用户的牢靠关系,甚至于可以说疏离了与这个群体的关系,从而在竞争对手出现之后,滴滴平台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司机和用户群体很快就都跑掉了。滴滴跟司机和用户的话题仅仅停留在用车上面,除此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共同话题,这就为后来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美团打车于2017年年初在南京上线试点运行,2017年年底宣布即将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7个城市开展打车业务。在拥有6亿庞大用户的美团APP中,各个城市的网友都在等待美团打车的到来。一个做外卖的去开车,这样的一个话题就足以火爆新闻头版。

随后又一家企业宣布进入网约车市场。背靠阿里集团的哈啰出行于10月11日在上海、程度和南京三地推出网约出租车业务,紧接着在81个城市接入嘀嗒出租车业务,在60多个城市接入首汽约车网约车业务。

除此之外,还有广大的共享汽车企业,或者确切地说叫分时租赁汽车企业。会员打开手机APP即可搜寻附近车辆,然后通过扫码等方式开启汽车,满足自己的出行需求,用车完毕后或者就近停车,或者停到指定停车位,缴纳费用,最终完成用车过程,随到随用,似乎跟自己拥有一辆车没什么区别。

这里面有走高端路线的TOGO途歌出行,也有走中低端路线的Ponycar、盼盼等等企业。据网络消息截至2018年6月,共享汽车企业超过500家,运营车辆超过10万辆。现在共享汽车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最终实现盈利还需要时间验证,但是已经不断有共享车企退出市场,另外这些共享车企倒是让部分造车企业增加了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

在出行这个领域,或许永远都不缺少挑战者。在汽车行业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智能汽车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车企要致力于成为移动出行服务商并非是一种巧合,而是基于未来智能汽车概念,特别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之下,车企能做出的其中一个最好的选择。

2018年,作为全球汽车销售风向标的中国车市可能迎来几十年未遇到的销量同比下滑。在新车低速增长的新形势下,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车企通过销售车辆获取盈利已经越来越难,而电动智能汽车的发展又将使得汽车售后市场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都得推倒重来。

在共享汽车日渐风行,养车成本越来越高,自动驾驶即将商用的未来几年里,购车需求将更多地转变为用车需求。当共享汽车随处可见之时,租一辆车的成本或许比拥有一辆汽车要低得多。

移动出行服务商要打造一个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型,这个即使是优步还是滴滴也都还没有做到。车企要转型做移动出行服务商,不外乎三种方式:一种是跟别人一起玩,站在巨人肩上看得远;一种是自己玩,自己打造移动出行服务;一种是跟其他车企共同开发、运营移动出行平台,志同道合一起创业。

第一种由别人带着玩的方式,车企更多的就是为专业出行服务商提供车辆,或者开发定制车型,或者联合开放或者联合运营,例如通用投资Lyft、滴滴成立“洪流联盟”。对于车企来说,优势是简单省事,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汽车研发和生产,专业的运营交由出行公司负责;但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无法完全掌控出行公司的未来发展,包括平台入口和数据。况且如滴滴这样的行业独角兽,可选择车企多如牛毛,无法形成长久而稳固的关系。

第二种自己玩的方式,车企可以全权掌控出行公司的发展方向,并且可以获得最重要的平台入口和完整的出行数据,同时还可以为自身的产品提供一个销售出口和宣传窗口。巨大资金的投入,全新渠道的铺设,这些都是一大挑战,毕竟如日中天的滴滴的盈利状况也是不容乐观。

据悉吉利的曹操专车已经投入20亿人民币,在宁波、厦门、成都等23个城市开展了服务,共计投入16000辆新能源汽车,用户规模超过1200万,这样的一个规模连滴滴的零头都没有,要实现盈利和市场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种是几个新来者一起合作创建新企业,在进行着资源整合的三大汽车央企的一汽、东风和长安已经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且看看未来发展如何,而其他车企似乎还不存在这样的现实可能。

再回头来说说共享汽车。共享汽车原本应该是车主将自己汽车的闲置时间拿出来给其他人共同使用,如同爱彼迎(Airbnb)共享房间一样,但是在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终的发展模式都由CtoC变成了BtoC,企业变得越来越重资产。当然,房子和汽车不同,汽车使用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远远比房子要多,这或许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汽车没有实际可行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移动出行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传统车企转型做移动出行服务是具有未来市场机会的,但如何创新模式,如何在滴滴等先行者打造的重重壁垒之中,打造一个全新的可盈利、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值得各个车企发挥自身所长。

在当下出行企业不可避免成为重资产的公司之时,传统车企对汽车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的丰富的经验足以让其在转型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优势。车企通过汽车金融和创新汽车售后服务降低司机获得和使用汽车的成本,使得最终用户能够获得更低的出行成本。

但,网约车的风口是否已经过了最合适的时机。在网约车迅猛发展的几年间,规范网约车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对于网约车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不管是对司机的资格认定,还是对车辆硬件规格的严格标准都提升了网约车的运营成本。车企要转型做移动出行服务商似乎只能停留在口号之中了。

滴滴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市场,如果单单局限在出行这一块小领域,司机和用户团队的粘度远远无法得到保证,无非是哪里补贴高,哪里单价便宜去哪里。要在出行服务实现突围,就需要在出行话题之外,寻找跟用户能够更加谈得来的话题,衣食住行样样皆通,而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无异于是蜀道之难。

美团也用高调上线到现在的几乎销声匿迹向移动出行领域泼了一盆冷水。美团打车走的还是滴滴大战时的老路,依靠无限制的补贴和优惠来获取用户,而这样的一个模式即使市场认可,政府监管部门也不得不将可能引起的混乱趋势进行严格的管控。在丢掉了补贴这一利器之后,新来者还有什么招数可以使用?即使如美团拥有大量APP活跃用户,也似乎没有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业务联动并没有形成有效互动。

滴滴在曾经那些疯狂的战争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市场,是任何一家新来者所无法超越但也是必须超越的,题外话,滴滴已经开始做外卖和车辆售后服务了。

传统车企有的只是与车辆相关的能力,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能力,手上还掌控广大车主数据。这些能力和数据是车企所独有的优势,而且也是滴滴没有的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在转型过程中的独门秘籍,广大用户生成的出行数据究竟是否可以用来反哺汽车制造本业,这些都值得车企在转型之前值得好好考虑清楚。

车企转型已经有先行者在陆续进场,除了吉利的曹操专车之外,日前,上汽集团推出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大众汽车出行公司“逸驾智能”亮相广州;宝马出行获得中国首张外资网约车牌照,将于12月14日起正式在成都运营网约车业务。

诚然,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都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所在。结合自身特有的优势,解决用户的痛点,才能让需求得到最大的释放,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借用日产的一句广告词,”人、车、生活“,也正如丰田移动出行服务口号“连接”,这或许也是移动出行服务商应该做好平衡术。

(0)

相关推荐

  • 你觉得滴滴出行,是否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滴滴出行是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可能在西部的一些县级城市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在地级市就能感受到了,有时候有些地区不好打车,通过滴滴的方式预约打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普通用户而言,让我们出行更加便捷,更 ...

  • 车企布局移动出行,滴滴遭遇“十面埋伏”

    出行市场又现新战局,刚刚在群狼环伺中杀出血路的滴滴正在面临汽车厂商们新一轮的"围剿". 这一切源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按需出行市场(包括网约车)价值超过 ...

  • 为解决这个难题,滴滴出行选择与同行合作

    作为目前国内网约车行业中的领头羊,滴滴出行无疑是大量用户在使用网约车服务时的首选.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滴滴方面发布了北京市的价格调整说明,宣布对北京市网约车价格进行调整,却引来了不少争议. 其实,不管是 ...

  • 更便捷、新潮的人车生活模式,从奕泽EV代步车开始!

    买车用车就找SUV大咖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必然是以后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市场和品牌的动作就不难看出,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的发展,而国家也在大力扶持新能源车企.不过,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在11月份新 ...

  • 从三个改变 看大众2030核心战略

    刚刚完成续约合同的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给汽车圈带来了一场信息量巨大的战略发布会. 由于大众此次战略发布会内容太过丰富,笔者给大家划了下重点. 1.大众2021~2025年,技术投资730亿 ...

  • 自动驾驶引领未来 赋能汽车产业转型

    来源:零壹租赁智库 2018年汽车销量负增长为行业敲响警钟,整车厂.零部件和经销商等企业承压,但新能源.智能化汽车表现不俗.2019年,汽车行业将步入关键一年,通过新技术附能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变革. ...

  • 背景强大的T3出行真的能改变出行市场吗?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用软件打车,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常用的出行方式.在如今的移动出行市场,经过数轮"烧钱大战"之后,滴滴已然是一家独大.然而尽管滴滴如今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 ...

  • 那些说增程式汽车好的,海外为什么没有车企做增程式电车?

    说起增程式电动汽车从车辆的结构上面去看,是在电动汽车的基础上面增加一个增程器,从而在车辆使用的基础上面没有续航里程的焦虑,但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类,随着理想智造ONE推出后,又带出了一波增程式电动车的讨 ...

  • 双积分政策全面实施,车企未雨绸缪自产自销布局移动出行服务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18年国产狭义乘用车全年批发销量为2323.7万辆,同比下降4.0%.全年销量为2235.1万台,同比下降5.8%.这是中国汽车二十多年来的首次年度负增长. 可喜的是,在新能源 ...

  • SWM斯威:诚实的人讲诚实的故事,诚实的车企做诚实的产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眨眼间,90后已经到了为人父母的年龄.请问,你还记得儿时的梦想吗?哪些曾经被嘲笑的梦想如今是否都一一实现?你是初心未改,还是随波逐流? 时过境迁!或许,这些问题你无 ...

  • 面对“出行蛋糕”的诱惑,车企都做了什么?

    随着互联网技术等快速的发展,一些和出行有关的平台也在快速的增加,对于出行平台出现,也在快速的解决人们蓬勃增长的出行需求,出行市场数量庞大,并且政策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利好,前景看涨,特别是在共享经济深入人 ...

  • 未来出行论坛|张永伟:车企贸然向出行服务商转型可能会是个陷阱

    张永伟指出:车企向服务商转型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对车企来说,在能力没有逐步培养成型的时候,贸然转型可能会成为一个陷阱,但是转型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全球未来出行大会9月20日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幕, ...

  • 汽车为什么要减配?车企喜欢在哪些隐蔽的位置做减配?

    有网友咨询,哪些合资车的减配最严重?其实不仅仅是合资车,现在几乎所有的车都在减配,没有最严重,只有更严重.这其实也不奇怪,你想想,现在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比如各种原材料.人工等,汽车的制造成本比十年前 ...

  • 华为的新出行方式有多强?多家车企宣布将要合作!

    华为,作为全球范围首屈一指的科技大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成就是非凡的.伴随智能互联网与汽车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华为也在不断的往汽车产品上加注砝码. 简单来说,华为会在汽车芯片.智能车机等各个与互联网有关的 ...

  • 传统车企进军新能源,需要做哪些改变?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也实现了巨大的突破,更有甚者,一大批走势新势力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玩的是风生水起,当然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个市场来讲,传统的车企也是不甘示弱,传统 ...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车企不再使用悬浮中控,而且屏幕还越做越大?

    目前出厂的众多车子都有一个特色,在中控设计上面采用的是大屏幕,而悬浮式的中控也是越来越少,有些车企甚至把中控大屏作为车子的一个卖点来进行宣传,不仅屏幕越变越大,花样更是层出不穷,对于中控大屏而言有些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