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藜芦

药材名称:藜芦


别名:葱苒、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
采收加工:5-6月未抽花葶前采挖,除去叶,晒干或烘干。
药用部位:根及根茎
产地: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
科:百合科
原植物:藜芦
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

高60-100cm。植株粗壮,基部的鞘枯死后残留为有网眼的黑色纤维网。

叶互生;无叶柄或茎上部叶具短柄;叶片薄革质,椭圆形、宽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25cm,宽约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两面短毛。

圆锥花序30-25cm,宽约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两面短毛。圆锥花序30-50cm,侧生总状花序常具雄花,顶生总状花序常较偶生花序长2倍以上,几乎全部为两性化,总轴和枝轴密被白色绵状毛;花被片6,开展或略反折,长圆形,长5-8mm,宽约3mm,全缘,黑紫色;雄蕊6,花药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子房卵形,3室,无毛,花柱3。

蒴果卵圆形,具三钝棱,长1.5-2cm,宽1-1.3cm。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果期7-9月。

藜芦药材性状:根茎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4cm,直径0.5-1.5cm;表面棕黄色或土黄色,顶端残留叶基及黑色纤维,形如蓑衣,有的可见斜方形的网眼,下部着生10-30条细根。根细长略弯曲,长10-20cm,直径0.1-0.4cm;黄白色或黄褐色,具细密的横皱纹;体轻,质坚脆,断面类白色,中心有淡黄色细木心,与皮部分离。气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强烈的催嚏性。

优等品以根粗坚实,断面粉性者为佳。
藜芦药性:
【本经原文】一名葱苒。味辛,寒,有毒。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生山谷。
【产地】产我国陕西一带,各省亦多有之,生山谷中,根似葱有须而多毛。
【性味】味辛苦,性寒,有毒。
【主治】藜芦为催吐要药,主风痰上塞,用吐一切恶物,通顶发嚏(嗅之),治风痫,外用治疮疥杀虫。
【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乱疮,不入汤用。
【甄权】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利。
【灵胎】除湿泄热解毒杀虫。
【用量】普通一至二分。
【禁忌】多服引吐,损人元气,畏葱白,服之吐即止,有辛烈气味,入鼻发嚏不止,饮冷水即止,能杀蝇,亦称蝇毒,黄莲为使,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苦参,丹参,恶大黄。
【附方】 
①治诸风痰饮: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和服探吐。(《经验方》)
②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声,口中涎沫: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子上陷一个坑子,纳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经验后方》)
③治头痛不可忍:藜芦一茎,暴干,捣罗为散,入麝香麻子许,研匀吹鼻中。(《圣济总录》吹鼻麝香散)
④治头痛鼻塞脑闷:藜芦(研)半两,黄连(去须)三分。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少许,搐入鼻中。(《圣济总录》通顶散)
⑤治黄疸: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肘后方》)
⑥治老疟久不断者: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黄)。依法捣,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发时一丸,临发时又一丸,勿次食。(《补缺肘后方》)
⑦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大藜芦末半钱,温虀水调下,以吐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藜芦散)
⑧治诸瘑疮,经久则生虫:藜芦(去芦头)、白矾(烧灰细研)、松脂(细研)、雄黄(细研)、苦参各二两(锉)。上药,先捣藜芦、苦参为末,入猪脂一斤相和,煎十余沸,绵滤去滓,次入松脂、雄黄、白矾等末,搅令匀,待冷,收于瓷合中,旋取涂之,以瘥为度。(《圣惠方》藜芦散)
⑨治鼻中息肉渐大,气息不通:藜芦三分(去芦头,捣罗为末),雄黄一分(细研),雌黄一分(细研)。上药,同研令匀,每用时以蜜调敢,用纸拈子,展药,点于息肉上,每日三度,则自消化,不得涂药在于两畔,恐涕落于药上。(《圣惠方》)
⑩治牙疼:纳藜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千金翼方》)
⑾治白秃:末藜芦,以腊月猪膏和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补缺肘后方》)
⑿治头生虮虱:藜芦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⒀治疥癣: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调敷之。(《斗门方》)
⒁中风,牙关紧闭。用藜芦一两,去苗头,在浓煎的防风汤中泡过,焙干,切细,炒成微褐色,研为末。每服半钱,小儿减半。温水调药灌下。以吐风涎为效,末吐再服。
⒂误吞水蛭。用藜芦炒过。研为末,水送服一钱将水蛭吐出。'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性味】 苦;辛;寒;有毒
【归经】 肺;胃;肝经
【功能主治】 涌叶风痰;杀虫。主中风痰壅;癫痫;虐疾;疥癣;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3-0.6g。外用:适量,研末,油或水调涂。
【注意】 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

1.《本草经集注》: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2.《纲目》: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钦葱汤即止。
3.《本草从新》: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大损津液,虚者慎。
【各家论述】 
1.《纲目》: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也。
2.《本草经疏》:藜芦,《本经》主蛊毒、咳逆及《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导滞之力。苦为涌剂,故能使邪气痰热,胸脯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结,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热杀虫,故主泄痢肠,头疡,疥瘙,杀诸虫毒也。疮疡皆湿热所生,湿热不去,则肌肉溃烂,苦寒能泻湿热,则马刀,恶疮,烂淹,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汤。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脑中有痰次,或中蛊毒恶气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证者,切匆沾唇,徒令人闷乱吐逆不止,亏损律液也。
3.《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游,头疡,疥瘤,恶疮,杀谐虫毒,去死肌。
4.《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
5.《药性论》: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6.《本草图经》:大吐上隔风涎,暗风痫病,小儿助。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
7.《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毒蛇咬伤及杀虫用。

(0)

相关推荐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

  • 中医养生专家周敏公开发布长达2万字的饮食禁忌长文!请尽快收藏!

    周敏: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禁忌 [专家介绍]周敏,周敦颐第30代传人,祖传中医第七代继承人.一生学习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伤寒>和食品功能,2017-2018年在佛山大学食品科学 ...

  • 670味中药材作用小结,赠给喜爱中医的你

    至道汇推荐搜索腰痛俗话说用药如用兵.你手里的兵越多,打起仗来越有底气.开方也是一样,你掌握的中药越多,对它越是了解,临床开方用药越有底气.12大类670味中药功效总结,送给热爱中医的你 全文共1900 ...

  • 中药材:罗汉果

    罗汉果Luohanguo 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干燥果实. 别名:拉汗果.假苦果.金不换.罗汉表.褐龟巴 植物识别:攀援草本:根多年生,肥大,纺锤形或近球形:茎.枝稍粗壮,有棱沟,初被黄褐色柔毛和 ...

  • 中药材:紫草

    药材名称:紫草 别名:硬紫草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药用部位:根 产地:东北地区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 ...

  • 中药材:明党参

    药材名称:明党参 高50-100cm.全株被白霜,无毛.根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圆柱形,细长,另一种是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均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断面白色.茎直立,圆柱形,表面具细纵条纹,中空,上部分枝,灰绿 ...

  • 中药材:松花粉

     药材名称:松花粉 别名:松花.松黄 采收加工:春季花刚开时,采摘花穗,晒干,收集花粉,除去杂质. 药用部位:花粉 产地:东北 科:松科 原植物:油松或马尾松.云南松等 植物情况:油松,常绿乔木 高达 ...

  • 中药材:青风藤

    药材名称:青风藤 别名:大风藤.吹风散.黑防己.排风藤.青防己 采收加工:秋末冬初采割老藤,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药用部位:藤茎 产地:西南.华中和华东 科:防己科 原植物:青藤(风龙)或毛青藤 植物情 ...

  • 中药材:胡桃仁

    药材名称:胡桃仁 别名:桃核仁.核桃仁.胡桃肉.核桃 采收加工:9-10月采收果实,除去肉质果皮,敲破果壳取出种子.9-10月中旬,待外果皮变黄.大部分果实顶部已开裂或少数已脱落时,打落果实.潜规则加 ...

  • 中药材:白梅

    药材名称:白梅 别名:盐梅.霜梅.白霜梅 采收加工:采摘未成熟果实,用盐水浸渍,日晒夜渍,约经10d即成,久则表面生霜. 药用部位:近成熟果实 产地:长江流域以南 科:蔷薇科 原植物:梅 白梅药材性状 ...

  • 中药材:石韦

    药材名称:石韦 别名:飞刀剑,肺心草.蜈蚣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药用部位:叶 产地:华东.中南.西南地区 科:水龙骨科 原植物:石韦 植物情况:中型附生蕨类植物 植株高10-30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