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卫彬:使用酸化剂防控非洲猪瘟存在哪些误区?
作者简介
饲用酸化剂是一种可降低饲料在消化道中的pH值,为动物提供最适消化道环境的新型添加剂,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家禽、仔猪、肉牛、奶牛、羊等动物的饲料中。
在非洲猪瘟进入中国以前,酸化剂作为添加剂仅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促消化的功能为主,其使用量和范围都相对有限!自从非洲猪瘟在全国蔓延以后,酸化剂这类产品,瞬间风靡整个业界,成为了大家的抗非“神器”。动保企业也争相推出此类产品,邀请专家教授站台,在各大平台宣讲酸化剂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其热度可见一斑!
那么,酸化剂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具体有什么作用?公众对酸化剂存在哪些误区呢?
非洲猪瘟病毒耐受的酸碱环境为:无血清时3.9<pH<11.5;有血清时3.9<pH<13.4。可以看出,环境无论是否有血清,非洲猪瘟病毒耐受酸性环境是没有变化的,这与强酸和强碱的杀毒机理不同有关,其耐受酸的pH临界值是3.9。言外之意就是,pH值低于3.9时就会达到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必要条件,所有酸化剂的杀毒理论和营销说辞都是来自于此!
拌料是酸化剂常见的一种使用方式!
部分饲料企业以“饲料酸化”抗非洲猪瘟为卖点,其理论依据也是来自饲料中高含量的酸化剂可以达到酸化饲料,进而杀灭饲料中潜在的非洲猪瘟病毒的目的!
那么,酸化剂拌料真能达到杀灭饲料中的非洲猪瘟病毒,以此阻断猪群感染的目的吗?
1、杀灭难
酸化剂拌料是以固体的形式存在于饲料中,而酸化剂的酸性体现条件是在水中电离出氢离子,以此才能达到降低pH值的目的。但是通常饲料中的水分含量过低,无法满足让酸电离出氢离子以达到降低饲料pH值的目的。
试问,酸没有电离条件何谈把饲料酸化?何谈通过把pH值降到3.9以内杀灭饲料中的非洲猪瘟病毒?
因此,试图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杀灭非洲猪瘟病毒,这是误解!
2、阻断难
虽然在饲料中没有足够使酸电离的水分,但是进入口腔和胃时会有足够的消化液和饮水作为酸电离所需的水。诚然,此时可以满足酸电离的条件,但是这样就可以阻断饲料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机体了吗?我看难!
(1)感染途径不允许
非洲猪瘟感染机体的途径,首先是在口腔被扁桃体捕获,在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进行第一次复制,随后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进入淋巴结、骨髓、脾、肺、肝、肾等二次复制场所,大量复制后随血液和淋巴进入全身各组织,病毒全身发力,显现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自然感染途径主要是口腔,而不是胃肠道。此种条件,只有口腔存在阻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机体的可能。口腔中的消化液作为酸电离水源时,酸化剂才具备阻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机体的条件!
口腔阻断感染,我们要考虑三个问题:
1)口腔中的消化液能满足酸电离的量吗?
2)口腔中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可以将pH值降到3.9以内吗?
3)饲料pH值降到3.9以内到被扁桃体捕获的间隔时间,能够达到酸化剂杀灭病原的最短时间吗?
三个问题,有一个不符合,口腔阻断就行不通!
(2)杀灭时间不允许
消毒剂杀灭病原必须符合三要素
1)作用环境;
2)最小杀灭浓度;
3)最短杀灭时间!
作用环境,在不结冰的情况下,只要是液体状态,环境对酸化剂杀灭效果的影响有限,口腔环境适宜;
最小杀灭浓度,酸化剂的最小杀灭浓度,可以理解为pH值,我们可以体外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添加量即可,不是问题;
最短杀灭时间,从文献资料和哈兽研检测结果分析来看,酸化剂的最短杀灭时间不低于30分钟。这个条件,饲料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无法满足,即无法提供酸化剂与病原作用30分钟的条件!
饲料中非洲猪瘟病毒只有在接触扁桃体前被灭活,才可以阻断感染机体。这个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为饲料进入口腔,在很短的时间即可到达扁桃体,而酸化剂的最短杀灭时间是30分钟,因此病原不可能在到达扁桃体前被灭活。
不清楚酸化剂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最短时间,以此阻断是错误的!
酸化剂饮水是猪场水源脱毒最常用的方式!
酸化剂饮水,满足消毒剂使用三要素!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酸化剂饮水就可以达到水源脱毒的目的呢?我看也难!
1、pH值的误解
文献资料显示pH值低于3.9可以杀灭非洲猪瘟病毒,但是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pH值低于3.9是酸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通俗地讲就是,酸化剂杀灭非洲猪瘟病毒pH值必须低于3.9,但并不是pH低于3.9的酸化剂就一定能杀灭非洲猪瘟病毒!
求真农牧委托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做了一项酸化剂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实验。试验结果显示,在37℃环境下,各pH值的实验组,酸化剂与非洲猪瘟病毒作用30分钟,其中pH分别为3.38、2.28、2.51的3个实验组,对于非洲猪瘟病毒几乎没有杀灭作用!
这个结果实属正常,酸化剂的杀毒效果,不仅与pH值有关,更与酸的浓度分不开,3个实验组的浓度都比较低,最高的不超过0.1%。这是本次实验,虽然pH值低于3.9,但是无法杀灭非洲猪瘟病毒的原因!
只考虑酸的pH值,不要求酸浓度的水源脱毒操作,那是误解!
2、长期饮水的误解
酸化剂可以长期饮水,对猪群没有危害,这是各酸化剂厂商的宣传语!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1)口感
本人亲自品尝pH值为3.58和3.12的酸化水,入口犹如喝醋,难以下咽,进入食道有灼烧感。为了缓解酸味,酸化水添加5%的白糖,仍旧无法下咽,最后白糖添加到10%,结果没有任何改善。白糖添加量如果再增加,就是高渗糖水,易发生腹泻,临床意义不大,因此没有尝试更大的白糖添加量!
猪与人生理虽有不同,但是同为哺乳动物,味觉差异不大。最大的差别是人会讲话,而猪不会!长期下去,猪会用“行为”告诉我们,它不喜欢!不考虑猪群生理感受的操作,未必能获得我们想要的防控效果!
(2)代谢影响如胃酸、胆汁、胰液分泌及酸碱平衡等方面
① 胃酸分泌
胃酸分泌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神经活动,长期、大剂量、额外添加酸化剂,特别是含无机酸量大的复合酸化剂,由于其解离度高导致pH值降低的速度过快,存在灼伤食道和胃的风险,也会抑制胃底腺细胞胃酸分泌功能,严重的影响到胃的发育。
胃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依靠胃酸激活,胃酸分泌受影响时,又何谈消化吸收率呢?
② 胆汁、胰液分泌
消化道,口腔至胃为酸性,十二指肠至肛门为碱性;酸性环境主消化,碱性环境主吸收。
酸碱过渡在十二指肠完成,从胃幽门排出的食糜为酸性,由胆汁、胰液和肠液调节为碱性。在这个调节过程,胆汁、胰腺和肠液的pH值是相对稳定的,对于酸度高于正常值的食糜只能通过加大各分泌量来实现调节作用。在长期大量添加酸化剂情况下,无异增大了胆汁和胰液的分泌量。长此以往,胆囊和胰腺的代谢功能是亢奋还是萎缩呢?部分猪场反馈,在长期大量添加酸化剂后,解剖猪可见胰腺糜烂的共性现象,虽然还无法确定胰腺糜烂与酸化剂是否有直接关系,但是在其减少和停止酸化剂的添加后,这类情况很少再出现!
③ 酸碱平衡
体液的酸碱平衡受体液缓冲系统和食物酸碱度的影响,长期、大量添加酸化剂,会破坏机体的缓冲体系,直接结果就是酸中毒引起的一系列机体代谢问题!
饲料中添加酸化剂,脱毒作用可以否定。即使液态饲喂也受矿物质、氯化胆碱等多种物质影响,对饲料营养影响和脱毒作用需要做全面评测!
虽然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无法脱毒,但是适宜的添加量和酸种类可以通过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减缓胃排空速度和补充胃酸促进消化、参与三羧酸循环提供能量、降低肠道pH值促进有益菌生长等多方面提高猪群抵抗力,从另一个层面协助非洲猪瘟防控!
建议添加验证过的酸化剂,不要盲目相信pH值;添加时段只在拔牙期、高风险期和水源有污染嫌疑时!
对于饮水,最好的方式是预防性保护,而不是懒于防控的长期酸化饮水。
规范的水源性病原监测和防范措施是解决水源污染的最好方式,因为猪最需要还是清洁的淡水!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有千万条,酸化剂使用不过是其中的一条!但是任何一条我们都不能盲信盲从,要尽量做到有出处、有来源、有依据、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
专家点评
作为饲料添加剂,酸化剂早就广泛应用于饲料业,更是常态化应用于养禽业的饮水消毒。非洲猪瘟前,酸化剂在仔猪教保料上已得到普及,从2019年开始,逐渐应用于育肥猪和母猪的饲料。
近年来,由于非洲猪瘟的防控需要,酸化剂广泛应用于饮水消毒,其效果得到了实验室和现场的证实,但不少业内人士还是将信将疑。
实际上,只要组方科学、质量可靠,酸化剂不仅具有本来的营养和调控功能,对非瘟病毒的杀灭效果也是确实的,用于饮水风险控制,也得到了实际临床的检验。但市面上的酸化剂产品的确鱼龙混杂。酸化剂不仅要科学配制,还要合理使用,并根据实际不断完善和优化。
选择酸化剂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复合酸的配比和缓冲体系要科学合理;
适口性好、无刺激性;
要具有营养价值;
可杀灭非洲猪瘟病毒和有害细菌,但不影响且有益于肠道正常菌群,建议测试一下对非洲猪瘟病毒的实际杀灭效果;
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本文讨论了酸化剂使用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误区,值得大家思考。比如,用于拌料时,酸化剂不一定能阻断饲料源病毒感染猪群,但是可以通过抗应激、促消化等机制提升猪群的抗病力,从另一个层面防控非洲猪瘟;用于饮水时,酸化剂可以消除水源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风险,但需要适时、适度、适量使用,并从源头上控制水源的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系“抗非大家谈”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否则视作侵权,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若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后台、仇华吉研究员、文章作者授权,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若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