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杜道田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前些时,有网友问我,南阳人都喜欢喝什么酒。作为南阳人,我理应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离开家乡太久了,现在家乡人都喝什么酒,我真的不好回答。不过我可以说说过去南阳人都喝什么酒。南阳地区酿酒、饮酒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大禹时期有一位酿酒师叫仪狄,因酿造的美酒过于甘美,王常因贪饮美酒而误事,恐酒亡其国,遂将仪狄流放。有一日,仪狄行至神泉镇(今社旗境内),此镇三面环河,水流清澈,河两岸上大量种植着红高粱。镇上有一口古井,深不见底,即使大旱之年,也从未见其枯竭,仪狄盛起一瓢清水,放至唇边。感到清凉扑面,喝上一口,顿觉甘冽甜润,浸入肺腑。仪狄不由赞道:“此乃造美酒之佳地也。”于是他就在神泉井边建场造酒。传说终归是传说,真假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但是赊店的酿酒业历史悠久,起源甚早,这个是真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后,为稳固皇位,大肆杀戮汉朝刘姓皇室。久居南阳(古称宛)的皇族后裔刘秀便是重点追杀之一。新莽更始元年,公元二十三年的一天,刘秀在宛东小镇一一兴隆镇刘记酒馆召集追随、支持其反对王莽,匡扶汉室的忠勇义士,商议举义大事。酒馆刘掌柜奉上好酒招待。酒至半酣,计议商定,唯缺帅旗。刘秀抬眼望外,只见酒馆的酒幌子正迎风招展,中间一斗大的“刘”字耀眼醒目。不仅大喜曰:天助我也!遂赊酒幌为帅旗,兴兵南阳,大战昆阳(今叶县),逐鹿河北,一路征战,击败王莽,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称帝后,刘秀念及刘老板赊旗有功,遂封兴隆镇为赊旗镇,酒为赊店老酒,并一直沿用至今。刘秀赊酒幌为帅旗,兴兵推翻王莽新朝,圆了皇帝梦,成就了东汉数百年基业,也谱写了一曲酒之壮歌。赊店老酒长盛不衰,在很长时间,南阳人喝酒都是以赊店老酒为主。赊旗镇酿酒行业也致力坚持传统酿酒工艺。1966年社旗建县之初,县委招待所好象是在马神庙街附近,与酒厂隔壁相邻。在招待所房间里隔窗常看到酒厂工人赤膊挥动特大木锨翻动酒糟。车间里蒸汽升腾,工人们挥汗如雨。用辛勤劳动和传统工艺维持社旗白酒行业常盛不衰。当然其间也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变化。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赊店酒厂还酿造出了一种甜酒-碧绿酒。此酒色泽碧绿,系酿造过程中天然发酵形成,不加任何色素,酒浆粘稠,滴酒成珠,入口绵软甘甜,醇香厚重,回味悠长,对饮者极具诱惑。喝起来难以止杯,醉起来比白酒更甚。
社旗酿出的酒好喝,所以社旗人大都好喝酒。推而广之,南阳人也都好喝酒。从传说中的禹王曾因贪饮美酒而误事,为避免因酒亡国,而流放酿酒师仪狄,到张衡《南都赋》关于"酒则九酝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其甘不爽,醉而不酲","客赋醉言归,主称露未晞。接欢宴于日夜,终恺乐之令仪”的描述,都反映出社旗的"酒好喝"和南阳人"好喝酒"。在现实社会,广大农村庄户人家中,社旗老酒因其酒好喝,价格亲民,也是相当普及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玻璃瓶装酒还不多见。农户中差不多家家都有一两个黑釉陶瓷酒瓶,有能装两斤酒的,也有能装三斤、五斤的,大小不等,俗称两斤瓶,三斤瓶。农家喝的酒都是用这样酒瓶从集市上的散装酒打来的。由于酒价不高,农家喝酒也是家常事。过年过节要喝酒,人来客去要喝酒,红白喜事要喝酒,好友相聚要喝酒,修房盖屋要喝酒,庆贺丰收要喝酒,孩子满月要喝酒,老人寿宴要喝酒,心里高兴要喝酒,心情苦闷要喝酒……想喝酒时就喝酒。喝酒的场合规矩繁多,劝酒的办法花样繁多。设酒令有文有武,划拳猜枚深有讲究。对于这些,我还没有充分入门,就离家远游了,所以不甚了了。只记得划拳时"四、十枚"要用"五、九"破,等一些皮毛。说真的,酒场学问还真不少,酒场高手也曾出不穷。有一场酒一个人能喝两斤酒的,还有一个人一场能喝三斤的,乡亲们管这些人称作"两斤瓶"或"三斤瓶"。这些 "两斤瓶"或"三斤瓶"在农村不仅有名声,而且还很有地位。农村办事求人打交道,就会请他们去应酬,去劝酒、挡酒、代酒。特别是大年初二新女婿上门认亲,就很需要这样一个人做"宾相”,帮助新女婿应酬、挡酒、代酒。一个好"宾相"深受爱戴,也是同辈人羡慕崇拜的偶像。社旗、南阳一带喝酒,长期以来都是钟爱赊店老酒的。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流发展,外地酒传入南阳,品种就多了。其中不乏一些小有名气的。记得当年有句顺口溜:"要想走后门儿,去找张宝林儿"。这个张宝林儿,其实是三种白酒一一张弓大曲、宝丰大曲、林河大曲。三种河南名酒,有点档次,是托人办事的必备礼品。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喝酒档次也高了。茅台,五粮液等等名酒也不少见,但是赊店老酒也有一席之地。比如新出品牌-元青花系列就很受欢迎。作者简介:杜道田,中共党员,1949年4月生,原籍社旗县下洼乡杜庄。1969年11月参加工作,在铁四局工作四十年,辗转多省修建铁路,其间在职深造,先后获得大专、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