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一所小学,只有一名学生和老师,我们的乡村与乡愁

又是一年开学季,孩子们背上小书包,开心上学校。然后又看到一个小新闻,上了热搜。

9月1日,湖南衡阳,一所小学只有一名学生和一名老师。但仍然上好开学第一课。举行只有2个人的升旗活动。只有2个人的课堂教学。据悉,因为生源逐年萎缩,办学规模不断缩减。该小学如今只剩一名学生,或将被撤销。

按道理,从图片上看,这样的校舍环境,教室配套,条件都非常的好了。但为什么没有生源?变得如此落魄之感?而且这种现象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有人讲,乡村最繁华的年代,应该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时候乡村人多啊。一个地区,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人气真的很重要。

很多校舍都还是土坯房子,操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教室里满满的,挨挨挤挤。前顶讲台,后靠墙壁。但那时候的校园生活,虽然穷苦,但是热闹而且快乐。

上世纪80-90年代,乡村学校的生源,还是非常充足的。一个乡镇都有10几所小学,每个自然村都有村小学。

那时学生的流动性极小,几乎都是在本村的小学上一到四年级,五-六年级在乡镇完小读寄宿。每个乡镇有一到两所初级中学。

但是,现在的乡村,人越来越少。像湖南衡阳,都不是穷乡僻壤,但为什么也会出现这种乡村学校里没有娃娃,显得如此人烟稀少的情况?

自从进入2000年以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很多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城里买房安居。所以子女也随迁入城上学,乡村学校的生源流失很大,许多学校就这样被迫关停了。

所以,前段时间,湖南邵阳县罗城中心学校的校长,为了护住生源,发出“见人打人,见车翻车”之言论,实属无奈之举。

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老师,只有一个学生,坚持在岗,上了“开学第一课”,也来一对一的开学典礼。真的,足够打动人了。

不要谈乡愁了。真的不要谈乡愁了。社会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农村,农村长大,对乡村还有些许念念不忘,时常想起乡村的生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和乐趣。

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老家,对于乡村,只是现在偶尔跟我们回去一趟,像走亲戚一样。他们对于乡村,人不认识几个,路不识几条,山野田地不曾踏入半步,乡村民俗不懂半点。对于他们来说,乡村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最多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乡愁乡愁,终究是一种愁。它是一种情绪,一种无处安放的情绪。所以,平时要多回到我们长大的乡村去走一走,时间够,就多住上几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