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兴衰-二代们的辉煌与没落

自汉武帝推行各郡国推举孝廉制度到东汉时期风靡时代的月旦评再到两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大量社会各阶层人才的加入帝国的运行机器当中,使得中华第一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出现空前的繁荣与辉煌。然而随之而来形成的'二代们’却成为到今天人看来充满着调侃和感慨的代名词。

二代们的盛衰起伏,命运漂流各有不同,两汉时期的窦氏家族即西汉王朝武帝时期的窦婴,东汉王朝的大将军窦宪,这类为代表的外戚世家,这类二代们往往和新皇帝的登基和老太后的逝世呈现出相当强的共荣共损的特性,两汉窦家满门被弃市正说明这一点。当然也有充分依靠自我奋斗的'王家’成功转正的特例。

第二类就是王朝开国初期的军功家族,军功家族在平稳度过王朝初期的高危险时间后,大量地和皇室开始融为一体,通过和皇家产生强大的姻亲纽带,使得军功功臣家族,逐渐成为皇室的一份子,逐渐演变成皇室在官僚体系中的铁杆力量。历朝闹出笑话最多的也是这些军功世家的'二代们’,由于二代们在军事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远远落后于其祖先和寒门士族,所以这一类二代的命运往往成为王朝覆灭的陪葬品。

第三类则是在举孝廉为代表的察举制度应运而生的寒门士族,后来慢慢演化成门阀士族,三国时期颍川荀氏,琅琊王氏,清河崔琰家族,河内的司马家族,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两晋时期的王氏家族,谢氏家族,桓氏家族等等。这些门阀士族以强大的文化垄断能力,内部化的推荐选官权力,发展渠道多样化的家族拓展,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展性。这样的世家大族往往深耕地方达百年之久,外部军事集团也往往与其合作,确保兼并战争可以有强大的财源和稳定的后方,这一类家族在今天依然可以看见他们的影子。例如台湾的辜家,俞家,鹿家等。

而还有一类家族则是依靠和平时期的平叛战争成长起来的寒门武士家族,东汉时期,政治经济中心从关内转移到了洛阳河内一带,关中的世家大族的政治影响力被关东的门阀士族所取代,恰巧当时针对羌族战争爆发,依靠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得关中陇西一带成功出现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其中就包括从人类起源到现在坏到体无完肤的西凉刺史董卓。

以军队起家的关陇军事贵族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形成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主体组织架构。关陇贵族集团的最终形成,与府兵制的建立息息相关。而集团内部核心人物间确立的姻亲关系,则更加关陇集团的凝聚力,保持其势力在之后的百余年时间里一直长盛不衰。这其中的代表便是独孤信。独孤信为西魏八柱国之一,他的长女嫁与宇文泰的长子,即后来的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嫁与同为八柱国的李虎的儿子李昺,即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幺女则嫁给了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的儿子,即隋文帝杨坚。“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其他如杨坚长女嫁与北周宣帝宇文赟,李渊妻窦氏的父亲窦毅尚宇文泰第五女襄阳公主等等,不胜枚举。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关陇集团之所以强盛达百余年,这并不是偶然的。集团的上层精英们通过府兵制而与土地发生关系,巩固了其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又通过相互之间的联姻,编织了一张几乎涵盖整个国家自皇帝以降的全部统治者的关系网。

如此强大的力量自然为皇帝所不容,特别是西魏,北周的皇位更换更是让皇帝坐立不安,隋文帝能够取代北周就是得到了关陇贵族集团支持,北周上下连一点反对的声音都没有,李渊刚刚起兵没多久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攻长安占据关中为的就是能够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同样唐太宗看到了关陇集团的恐怖实力,太宗皇帝在位期间为了对抗关陇集团开始培养山东寒族阶级在朝中的势力,秦琼,程知节,魏征,房玄龄等山东寒族得到重用。

唐太宗时期,由于太宗皇帝有意削弱府兵,所以在贞观四年之后,太宗任用蕃将(如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等)以控制府兵。而胡族蕃将力量的强大,逐渐削弱了关陇集团对军事力量控制,这成为关陇武士集团衰败的重要原因。到了高宗武后时期倚靠着新兴的寒族大力科举制度,重用山东寒族(如张柬之狄仁杰等人),彻底地掀翻了关陇集团在朝中的势力,关陇集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论是士族门阀世家还是寒门武士世家都已经像秋风之下的飞叶,现已平等归土,但是'二代们’的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