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多表达

在工作中我们会崇拜那些口若悬河、舌灿莲花的人,因为口才好意味着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是达到超过100%的效果。但慢慢我发现,其实高水平的沟通者通常只是寥寥数语便可破局,不论是一个简短的问题还是一句简短的评价,可能就是几个字就让整个格局豁然开朗。

曾提到过《富兰克林传》里说,要说服别人不要诉诸于理性,而应该诉诸于利益。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问题让当事人自己意识到利益所在是最好的办法。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能做到的事,需要你清晰明确地了解到对方的需求,之后再抛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思路的流向,最后得到双赢的结果。这大概是花最小的成本最收益最大化的事。

就像以前政治考试老师教我们的答题方法,要把要点都答出来,而不是把所有可能的回答都罗列在试卷上,碰一碰运气让阅卷人自己去寻找答案,那样的做法既不漂亮也不经济。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从古代到现代我们的文字或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其实是越来越少的,以前可能两三个字就能够表达的意思,现在可能要几句话甚至是一段文字来表达阐述。那么精简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就显得十分必要,利用越少的文字传达愈多的信息,对于时间越少信息越多的现代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读古文及古诗。以前我们读诗读古文,更多是研究他们的美感,而不曾其文字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古文及古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推敲,就像王安石的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个“绿”字就是改了好几版之后的结果,以一个形容词作动词用,精妙之极。我们既可以模仿也可以自己推敲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高级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