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 | 高考语文小题狂做(十六)

语用+默写+诗歌+图文+翻译+实用文

(时量:50分钟  分值:4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卢梭当然是一个典型。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  )。成人不再仅仅是执迷于展现自己在智力、体力、权力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除了《爱弥儿》这本   的名作之外,其实卢梭的另一本小书《植物学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时下绝大多数忸怩作态的所谓“童书”。读着读着,一幅   的画面就跃然纸上: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读着读着,似乎两个人的角色正在发生逆转: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染污的自然世界,又是多么酷似儿童那   的心灵世界呢?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重新唤醒着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西语之中,自然与本性皆“nature”,这也并非偶然。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似乎让孩子面对成人时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B.似乎让成人在创作包含童趣的书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C.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D.似乎让人体会到孩子在面对成人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脍炙人口 活灵活现 琳琅满目 一尘不染
B.喜闻乐见 活灵活现 丰富多彩 冰清玉洁
C.脍炙人口 栩栩如生 丰富多彩 一尘不染
D.喜闻乐见 栩栩如生 琳琅满目 冰清玉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B.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C.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D.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二、名句名篇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通过对恶劣的行路环境的直接描写,既点了诗题,又暗寓诗人人生之路上面临的艰难险阻的两句是“   ,   ”。
(2)当“   ”(李商隐《锦瑟》),回首经年终不得的时候,你会明白什么才是极致的爱;或许也会留下“   ”(李商隐《锦瑟》)的一丝怅惘。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   ”。
三、诗歌鉴赏(比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华岳:南宋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意象,勾勒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机盎然的意境。
B.颔联写景抒情精妙。秋水连天,角度俯视、仰视相结合,空间层次由高到低。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层次分明。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诗中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D.作者以哀景写哀情,诗中的歌舞之软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衬托出诗人感时忧国之心情和由此而产生的愁苦忧思。
(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四、文言翻译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
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译文: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译文:
五、图文转换
7.阅读下面的漫画,可从孩子、警察和喷口水者三个角度来揭示寓意,请补写出另外两个角度的寓意。
①从孩子的角度的寓意:善行不分大小,行善从小做起。
②从警察的角度的寓意:
③从喷口水者角度的寓意: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计较,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这是已经被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证明了的史实。
B.照搬外来文明不能复兴本民族文明的道理人人皆知,实践中却可能唯外来文明是瞻。
C.于文明复兴而言,复现与新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新兴是其更为本质的一个方面。
D.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世界眼光,对人类文明发挥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作用。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了本文的论述对象“中华文明复兴”及作者的主要观点。
B.为阐明观点,文章首先点明传承与复古的差异,然后点明复现与复兴的差异。
C.坚持了核心理念的复兴是高标准的,反之则是虚假的:正反对比,说服力强。
D.文章引用罗素的话有力论证了100多年前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人自豪的文明。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实现中华文明复兴,既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明。
B.近代以来,改良者复兴中华文明时常常陷入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的误区而不自知。
C.把中华文明复兴等同于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主要是因为时势不同。
D.复兴了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其他文明都会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顺接后面的内容体现的是成人立场的转变,故强调孩子立场转变的A、D两项被排除。而B项内容关涉的是“除了《爱弥儿》这本”之后的内容,与内容关联不够紧密。所以答案选C。
2.答案:C   解析: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喜闻乐见:爱听,喜欢看。一般表现那些能听能看的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或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或工艺品。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冰清玉洁:比喻人的行为高尚,操行清白。
3.答案:B   解析:通过“正在”和“了”的自相矛盾,“唤醒”与“童年”,“那个”和“童年”的搭配问题可以选出B项。
4.答案:(1)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5.答案:(1)A   解析:(1)B项,“空间层次由高到低”有误,应为“由低到高”;C项,“比喻的手法”有误,应为“色彩对比的手法”;D项,“哀景写哀情”应为“乐景写哀情”。
(2)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6.答案:(1)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2)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
【参考译文】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凭借勇力闻名。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
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7.答案:从警察的角度寓意:①要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道德的天空。②要保护宝贵纯洁的童心,为善心撑起一把遮雨伞。
从喷口水者角度寓意:①不要让善举淹没在口水中/不要让流言蜚语淹没高尚之举。②愤世嫉俗者,可以休矣。③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8.答案:B    解析:“人人皆知”错,原文是说“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
9.答案:D    解析:引用罗素的话是从反面论证复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应具有引领作用。
10.答案:A   解析:B项,“陷入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的误区而不自知”错,原文只是说,理论上很容易明白完全复制外来文明是不能实现本民族文明复兴的,但在实践中却又不自觉地完全复制外来文明,文中的理论并非指改良者的“理论”;C项,“主要是因为时势不同”错,原文说“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不可能”指时势不同,“不必要”应该指我们当代有自己的文明,没有必要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D项,“其他文明都会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错,既然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批判继承西方文明,那么其他文明的发展也只能是借鉴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也不会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其他文明。
【声明】转自“振南风”公众号,教学分享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