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裴元庆的弟弟,突厥人的克星,能掐会算的大唐宰相
大唐时期将星璀璨,名将如云。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今天我们讲的这位儒将,他出身望族河东裴氏,是裴行俨(隋唐演义裴元庆的原型人物)的弟弟,李靖的徒孙,苏烈(苏定方)的徒弟,他的名字叫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
裴行俭出身于山西第一门第河东裴氏。这个家族单单在唐朝就有十七个宰相,当真非同小可。他父亲裴仁基,隋末大将;哥哥裴行俨,号称“万人敌”,就是《说唐》这类小说中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裴行俭父兄在隋末乱战中死于王世充之手。那时裴行俭刚刚出生,因此幸免于难。
裴行俭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生活。幸运的是,裴行俭凭借着父辈积累下的功德,在唐贞观年间通过明经考试,被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就在此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此人就是唐朝名将苏定方。
苏定方见裴行俭天资聪慧,认为是老天赐给他的礼物,异常欣喜,对裴行俭说:“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意思是“我满肚子的用兵之术,找遍全世界也找不到可以传授的人,上天总算眷顾,送给我你这个不二人选,以后你就跟着我吧!”
自此,苏定方把自己从李靖那里学到的兵法奇术连同自己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都传授给了裴行俭。经过苏定方的耐心教导,使得裴行俭的学问大增,从此走上了文武双全的儒将之路。
裴行俭在担任安西都护期间,将边疆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在西域待了十来年,一边搞经济建设,一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经过一番努力,西域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
裴行俭在担任吏部侍郎的时候,对于一向令人头疼的干部选拨工作颇有创新,上上下下一片点赞。他看人极准,据说同事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带来拜见裴行俭,裴行俭看了四人之后,说,一个人要先有气度然后有才能,这几个人才能的确有,但都有些浮躁,少年成名,过于张扬,除了杨炯还比较成熟老练,其他几个恐怕都没有太好的下场。
后来,王勃溺水而死,卢照邻投水自杀,骆宾王造反被杀,只有杨炯在小小县令的位置上得以善终,一语成谶。
裴行俭还是一个书法家,和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们完全是一个档次的。他自己就曾经说,褚遂良的书法对于笔墨等硬件要求实在太高了,真正拿起来就写,还能写出高水平的,也就他和虞世南两个人罢了。咱不知道他是狂妄还是客观自评,反正他的草书得到了高宗的高度评价。
裴行俭用兵如神,善于伐谋。敌情未定时,用兵以缓,先以诈谋惑敌。待敌有机可乘时,则用急,以雷霆之势扫敌,往往一击而致全胜。他还能察勘水文气象地理,通阴阳之术。裴行俭特别擅长阴阳历法,每次行军作战,都能预知胜期,他还将兵法进行总结,“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可惜后来失传了。
上元三年(676年),裴行俭离京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改任秦州右军总管。次年,突厥别部首领李遮匐以及原属于西突厥族裔的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联合鼓动并诱惑各民族部落一起反唐,还与吐蕃联合,互为呼应。
朝廷想要派兵讨伐,又唯恐吐蕃借着这个机会进攻。裴行俭上书说:“依现在的情形看,我们不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正巧波斯王去世了,王子泥涅师现在在长安,我们不如派使节把他送回国继承王位。路过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领地时,如果能见机行事,很可能不需要劳师动众就能成功。”高宗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便派裴行俭为安抚大使,送波斯王子回国。
裴行俭曾经在西州做过都督府长史,当地人听说裴行俭到来,都出城相迎,裴行俭乘机征召了上千豪杰子弟跟着自己向西而行。又散布消息说现在天气炎热,不适合远行,秋天凉快之后,再行上路,这当然是说给阿史那都支听的。阿史那都支得知这个消息后果然放松了警惕。紧接着,裴行俭又以打猎游赏为名召集了上万人的胡人子弟。裴行俭带着这帮人假装游猎,同时,集结军队,倍道而行,迅速到达离阿史那都支部落十余里的地方。
这时,裴行俭先派人问候阿史那都支,说是路过,接着又派人去召见阿史那都支。面对突然之间来到眼前的裴行俭大军,阿史那都支措手不及,就亲自迎接裴行俭,结果被活捉。接着,裴行俭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他的主要的属下,也全部拿下。裴行俭又调遣精锐,日夜兼程,去搞定李遮匐。路上,裴行俭抓住了李遮匐的使者,就让他前去通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经落入了唐军的手中。李遮匐也没办法了,就向裴行俭投降。
裴行俭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搞定了叛唐的二蕃,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从而使唐朝与吐蕃之间再次形成了一种战略的平衡。
高宗根本没有预料到事情会是如此的顺利,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朝堂上为之雀跃。当裴行俭回到京城后,高宗亲自为他举行庆功宴,并在庆功宴上对他说:“你没用一兵一卒便剿灭了叛贼,真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高宗封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意思是裴行俭集大唐宰相、元帅于一身。
公元679年,突厥可汗背弃盟约造反,更可怕的是他周边的二十几个地区都响应他,最后聚集了几十万人。高宗命裴行俭率领十八万人讨伐,后来又会合西路军的人马,总计达三十多万。
元帅裴行俭率中军一部到达单于府北,天黑了,安营扎寨。栅栏壕沟都安置完成,裴行俭却突然下令:全部移寨到山顶高处。将军们不解:士兵都安顿下来了,不要再移来移去了吧?裴行俭下了死命令:快点移,违令者军法从事!将士们不得已,骂骂咧咧地又把营寨转移到山顶上。下半夜,大雨滂沱,原来扎营的地方水深一丈多,要是刚才还在那儿,那得淹死不少人!大家惊惧又佩服之余,问题来了:大帅您怎么知道会有暴雨?裴行俭回答:“不要问为什么,今后按我说的办就行!”这就是能掐会算的神将啊!
此前唐军与突厥交战,总是粮草被劫,造成被动局面。裴元帅派出三百辆大车,伪装成运粮,派百来个老兵护送,每辆车上藏着五名精壮士兵,佩戴陌刀、劲弩。果然突厥又来劫道,老兵们一哄而散。突厥兵赶着车到水草丰美的地方,解开鞍,让马匹吃草,打算运粮食。唐军勇士跳出来,大砍大杀,打得突厥措手不及,死伤无数。而跟随配合的唐军也杀到,把突厥人一网打尽。从这以后,运粮车所到之处,突厥兵躲得远远的,突厥人被裴行俭耍得团团转。裴行俭连战连捷,很快就平定了突厥可汗叛乱。
裴行俭刚回到京城,又传来突厥叛乱的消息,裴行俭又一次起兵征讨突厥。他用反间计策反阿史那伏念部落,阿史那伏念表示要擒获叛军首领阿史德温傅以立功赎罪。裴行俭同意了,但秘而不宣。过了几天,唐军驻扎的南部突然尘土满天,似有大部敌人来袭,士兵们惶恐不已,急忙报告裴行俭。裴行俭淡定地说:“这是阿史那伏念抓了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不用担心。”随即命令集合部队,准备受降。将士们将信将疑,结果很快,一切都如裴行俭所说的那样,狂飙般奔腾而至的突厥人见到裴行俭,下马请降,突厥叛乱全部平息。
裴行俭在招降阿史那伏念时,曾许诺不杀他,最后,朝廷还是下令斩杀了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裴行俭听到这个消息,仰天长叹:“现在杀死降将,将来谁还会愿意投降呢?”
而裴行俭的功劳也在这场争辩中被忽略了。虽然裴行俭在事后被封为闻喜公,但他却因为言而无信而感到耻辱,于是心灰意冷,从此称病不出。
公元682年,十姓突厥中的阿史那车薄部落再起叛乱,朝廷再次起用休病在家的裴行俭,任命他为金牙道大总管。但是,大军还没来得及出发,裴行俭便因病辞世,终年六十四岁,后被朝廷追赠为幽州都督,谥号为“献”。中宗李显登位后,又追认他为扬州大都督。唐玄宗登基后,追赠裴行俭为太尉。
裴行俭文武双全,《旧唐书·裴行俭传》的“史臣曰”,将裴行俭视为“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如此高的评价不过分。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感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