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渔家傲》

范仲淹,北宋时期人,为北宋名臣,生活在北宋宋仁宗的年代。《渔家傲》是范仲淹最有名的一首词,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渔家傲·秋思》

宋代: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个“异”字统领全文,奠定写景抒情的基础。到过西北地区的朋友都知道,在夏天生活尚可,但秋风一起,风景大变,极端的干燥寒冷,非常不适合户外活动了,所以词中说“衡阳雁去无留意”,其实不止是人,塞外的苦寒连大雁都不能承受,早早逃离。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思乡并早日回归之情。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 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矛盾的心情。为什么心情矛盾?因为思归又不能归。燕然山,即如今内蒙境内的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塞外生乱,军功未成,怎能回去交差呢?回去的时间遥遥无期,继续坚守边塞,抗击外敌。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思念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回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唯以戍边军务为重,尽忠职守,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历史上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有争论的, 欧阳修认为,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乡之心是退缩厌战的表现。其实这种观点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片面评价,是对边塞将士的极大侮辱和诋毁。《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表达了将士们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有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