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刚追思录 | 汽车记忆

值得慰藉的是,我们完成了他的口述历史,为未来波澜壮阔的中国汽车工业人物史留下一份历史底稿
编辑 | 葛帮宁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编者按
那是一场突然的告别。
2021年8月3日23时36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特聘顾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中心)原主任王秉刚在天津因病辞世,享年83岁。
没人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中汽中心检测认证事业部代理总工程师王芳语带哽咽地回忆:“7月31日我刚和他微信,他告诉我没事……从朋友圈看到他去世的消息,心情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8月5日上午8时,王秉刚同志告别仪式在天津市第二殡仪馆举行。遵照其个人生前意愿,丧事从简,加之受疫情防控需求,只有少数人参加了他的告别仪式。
怀念却一直没有退场。8月27日下午15时,中汽中心在天津总部主院区举办王秉刚同志追思会。来自中汽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校、汽车企业代表,以及王秉刚同志生前挚友和同事等20余人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他们或缅怀,或追忆,或重温,或分享与王秉刚同志一起为中国汽车事业奋斗的经历,以及多年交往中的感悟。
“王秉刚主任应该是一本书。他30多年来的观点和思想,是留给汽车行业的精神财富。”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由衷感慨道。
“他身上流淌着老一辈汽车人迎难而上和无私奉献的血液;他身上闪耀着中国汽车人追求自主、奋勇不息的耀眼光芒。”中汽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安铁成在追思会上的总结发言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世事难料。自2020年年初起,帮宁工作室分两次在其北京寓所,对王秉刚同志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分别历时3个多小时和5个多小时。他当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有两方面:一是严谨务实之态;二是对新事物的热爱。
回想彼时情景,仍历历在目。如今,斯人已逝。值得慰藉的是,我们完成了他的口述历史,为未来波澜壮阔的中国汽车工业人物史留下一份历史底稿。最近几年,尤其是在陆续送走滕伯乐、张小虞、顾尧天、王秉刚等行业老领导后,这种记录弥显珍贵。这其实也是帮宁工作室创立时的初衷所在。
以下为追思会部分实录,帮宁工作室按照发言顺序编辑刊发。
安庆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
   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作品
8月4日上午,得到秉刚主任离世的消息,十分震惊,简直不敢相信!
这些年,与秉刚主任亲密相处,他不仅是我心目中国内外行业公认的大专家,是行业受人尊敬的老领导,更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兄长和朋友,是我做人的榜样。
今天,在这里参加秉刚主任的追思会,不由得让我更清晰地回想起与他相处的日月,回想起他亲切的音容笑貌。
我十分钦佩秉刚主任忘我的工作精神。
最近这些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秉刚主任是大专家,所以,不管是各部委、各个行业组织,还是企业,都邀请他参会把关,都愿意请他做指导,请他考察,请他做报告,请他参加项目评审等。听了他的意见,大家心里才感觉踏实。
不少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都拿来新电动车请他试驾,做评价,他基本有求必应。他太忙太累,但新能源汽车也好,其他各个企业也好,都从中受益。秉刚主任用自己的奋斗,自己的心血,推动着行业发展,给行业带来进步。这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2009年前后,受北京市委托,我曾经参加主持制订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规划。当时我们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了解不够深入,经常请他给予指导,他从始至终都热情耐心地给予支持,帮助我们完成任务。
我清楚地记得,我曾经陪同他去北汽新能源公司调研,在公司里试开新车。他们把产品车交给秉刚主任考察使用,秉刚主任很认真地写下六条评价改进意见。我还陪同他考察过北京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零部件企业,这些企业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北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秉刚主任的贡献。
我十分佩服秉刚主任做人和学术上的公正态度。
因经验和对新能源汽车认知水平有限,我经常就行业发展的不解问题请教秉刚主任。他虽然很忙,但诲人不倦,从不拒绝。我最高兴的事就是,在电话里跟他聊天,从中了解到他对行业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秉刚主任是公认的新能源汽车专家,但他对燃油车的发展一直持慎重和公正态度。他明确提出,禁燃不符合中国实际,中国燃油车要大幅度节油,就要走混动路线。行业发展实践证明,秉刚主任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秉刚主任在学术上旗帜历来鲜明。对于增程式电动车的看法,对于燃料电池在能效上的考虑等,都坦诚地与大家交流。
如果他对一些项目、一些企业的做法持有不同意见,就会毫不含糊地讲出来。秉刚主任留下来的这些作风,对行业发展作用难以估量。
秉刚主任出自国有体制,但对民营企业发展十分支持。我曾经到比亚迪做过一次调研,回来后发表了一些积极看法,他看到后立刻在微博里发文,表示鼓励和支持。
秉刚主任对蔚来、小鹏和威马等造车新势力也持鼓励和支持态度,这十分难得,从中更可以看出秉刚主任做人的态度,令人钦佩。
自从国家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秉刚主任又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如何实现双碳目标上。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有本内部刊物《专家述评》,秉刚主任经常撰写文章,对行业发展进行指导。2021年7月,我们策划8月出版“新汽车产业链联动实现'双碳’目标”专刊,秉刚主任得知消息后,立即动手撰写“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的创新与发展”一文,并第一个交到编辑部。没想到,还没等到刊物出版,他就离开了我们。
看到秉刚主任的文章,真是百感交集,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作品,是他对行业发展的最后嘱托和期待。
秉刚主任是中汽中心老主任,对中汽中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国汽车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全行业从上到下,对他所做贡献的认同,对他发自内心的赞扬,对他离去所表达的留恋和不舍,以及爱戴之情,大家感同身受。我们永远怀念他!
欧阳明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他一直是我们的楷模
跟大家一样,听到王(秉刚)主任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突然,也非常沉重,因为平时接触较多。在我印象中,他精力充沛,身体非常好,甚至有时比我们年轻人还精神,所以,对于他去世的消息,我一直难以接受。
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回顾王主任对行业的贡献,还有他的人品,我也深有同感。王主任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的杰出校友。我最早认识他,也是因为清华校友身份,当时他还是中汽中心主任,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心脏不太好,留给我一个长者印象,很有智慧,也很有风采。
再次见到王主任,是他退休后,担任清洁汽车行动计划专家组组长的时候。大概是1999年,在京西宾馆,李岚清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出席“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工作会议。王主任留给我的印象是特别谦逊,特别有涵养,特别胸怀大度,他话不多,但感染力非常强。
从2001年起,我们又在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里碰面,他当时是监理专家组组长。他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身体看起来不错,整个人青春焕发,精神特别好。这样算来,我们前后共事约20年,他一直都是总体专家组的坚强后盾。
尤其是2007年,我做总体专家组组长之后,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很大争议,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争议也很多,正是我们比较艰难的时候。王主任对我们支持力度很大,他对新生事物非常理解,非常开放,对很多前瞻性问题判断准确,对我们工作给予了指导、帮助和支持。
有时候我们总体专家组要到一些大企业去检查和评审项目进展,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时,比如有些企业的资深权威人士就可能提出一些不同意见,这种时候就要靠王主任,因为我们都很年轻,只有他能镇住场子。我们非常感谢王主任,因为他这个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并得到全行业支持。
2014年后,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我们又一起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我记得工信部装备司汽车处召开的一次关于电动公交车示范推广的小范围会议,我和王主任都参加了。那次会议第一次提出,对大客车装三元电池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这才有了后来工信部关于暂缓在商用车上使用三元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公告,对中国电池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此外,在对待新造车势力方面,王主任也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回顾跟王主任在工作上的一些交集和经历,我感到他一直是我们的楷模,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活到老学到老,这方面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王主任上大学早,是汽车机械背景,为参与新能源汽车,他自学了很多知识,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多报告都是他自己做PPT,非常难能可贵。而且他深入企业一线,跟企业打交道次数很多。他能跟上这个时代,跟上时代技术发展,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非常准确,很令我佩服。
第二,他大公无私,人品非常好,从来不为哪个企业或者利益集团站台,这方面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第三,他紧跟时代,紧跟国家政策,紧跟大政方针。这些都值得我们所有清华人学习。
王主任虽然离开了我们,我们会一直怀念他。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应该说,王主任的努力,正在变成巨大的成果,新能源汽车产业突飞猛进,证实了他当初的判断和努力,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前推进。
吴卫: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
   他是长者、领导和老师
坦率讲,最近这一个月,我一直处于心情比较低落的状态,很大原因就是王(秉刚)主任突然去世。我到北京工作后,虽然开会时我们经常见面,但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最近也没有当面交流。对于他突然去世,我非常难受,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今后人生当中,失去了对我精神支持和帮助的一个长者、一个领导、一个老师。
在我人生经历中,王主任对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1年,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汽中心,王主任也正好到中汽中心工作。前几年,我们没有太多接触,但从1994年12月到1996年5月,大约一年半时间,我根据工作需要到王主任身边,当中汽中心主任秘书。
这一年半来,我直接协助王主任从事相关工作,对我在汽车行业工作非常重要,也是我人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不敢说全盘学到,但深刻地领会到王主任的品格、作风和专业能力。
之后,我在中汽中心担任科研处和办公室负责人,也是在王主任直接领导下工作。直到1999年7月,按照国家机械局安排,根据中汽中心转制要求,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央企业,这时王主任退休。我们在中汽中心共事约8年时间,我得到了王主任的重要教育和工作上的指导。
跟主任工作期间,除能力提高外,一个很重要的收获是,接触到重要行业领导、企业负责人、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还有王主任的朋友和同学。让我扩大眼界,接触到行业最具技术影响力的人物,这是非常难得的经历和积累。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在中汽中心工作期间,我是一个受益者。
再往后,我在中汽中心标准所工作了十年。虽然王主任已经退休,他仍在汽车行业中忙碌,并且做了很多探索性、创新性工作。比如标准法规体系建立,刚才视频短片中已经提到,对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壮大和快速提升非常重要。我在标准所工作期间,经常得到王主任对标准法规在检测认证、在国际交流方面的大力支持。
2010年年底,我离开中汽中心,成为国家机关公务员。这之后的工作,王主任更像一个长辈、一个亲人关心我在这个阶段的成长,关心我的身体健康,关心我对机关工作是否适应,以及对一些重大产业政策更长远的考虑,都提出了真知灼见。
根据我的体会,王主任一直都在关注汽车产业发展。比如1990年代初期,机械部组织三大战役,尤其是自主开发战役,第一次提出要提升自主开发能力。一直到现在,不管是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都是按照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王主任非常关心零部件工业的建立和完善。他一直注重打基础工作,也经常表示出担忧,对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缺乏掌控力的一种担心。这是他为行业所忧,为汽车产业发展殚尽竭虑的一种态度。
我能体会到王主任的几个特点:一是严格。在管理上,在为人上,在单位作风建设上,他都极为严谨,极为务实,改革力度也非常大。
二是远见。在中汽中心基础还比较薄弱时,就保证对中汽中心第三方独立地位方向的坚持,在各方面能力培育上,打下非常重要的长远基础,直到现在中汽中心都受益。
三是育人。在王主任身边工作时,深刻体会到他大胆提拔年轻人,培养了一批30多岁的业务骨干,其中一些专家至今还活跃在汽车行业里。
四是品德,包括他的家风,对孩子为人处事的品行的培养,都是优秀代表。
失去这样一位领导、一位导师,其实心情非常沉重。我记得王主任经常讲,或者说对我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句话是:第一,要做正确的事。就是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情。第二,要正确地做事。就是要用正确的方法,通过正确途径把事情做好。这是值得我一生铭记,同时也拿来与大家共勉的一句话。
不管是从对中汽中心的发展,还是国家发改委宏观产业政策角度,来看待汽车产业发展,看待王主任这一生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我会永远怀念他。希望我们汽车产业同仁继续传承发扬王主任的优秀品格和奉献精神,为汽车产业自立自强而持续奋斗。
1950年冬王秉刚读初一时全家合影
1987年王秉刚陪母亲到永安寻找抗战时的旧居
▲周恩来总理陪同金日成到清华大学汽车试验室参观微型汽车
王秉刚毕业设计之一,从犁土到播种的一条龙联合耕作机
辛宁: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他应该是一本书
8月4号(日),中国汽车报社全体员工得知王秉刚主任去世的消息,这使我们深感突然,也深感悲痛。中国汽车报好多员工提出,希望去跟王主任做一次最后告别,但由于疫情没有成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但是我们心里永远怀念王主任,王主任永远活在中国汽车报每位员工心中。
王秉刚主任和中国汽车报的渊源,应该贯穿于中国汽车报从创刊到现在。中国汽车报1984年创刊,1983年进行试刊,在试刊过程中,王主任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浅谈汽车的舒适性》。他的文章首次出现在中国汽车报的头版,是1994年1月,文章题目是《汽车产品管理应转向市场经济模式》。
这么多年来,王主任在中国汽车报上发表署名文章89篇,其中接受采访、探讨行业问题文章1286篇。王秉刚,这个我们熟悉而又非常尊敬的名字,在中国汽车报上出现的次数达到8万次以上。
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汽车报的发展和王秉刚主任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贯穿在中国汽车报发展过程中。中国汽车报记录了王秉刚主任对汽车产业,特别在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的看法、观点和思想,这是中国汽车报的巨大财富,也是留给汽车行业的一笔宝贵思想和精神财富。
王秉刚主任应该是一本书。通过中国汽车报对王主任的每次报道,记载或者可以感受到,中国汽车产业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我和王秉刚主任相识于1990年代中期,我在机械部工作的时候,但真正接触较多是我到中国汽车报工作以后。就像各位领导和专家所讲,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也影响着中国汽车报几代员工。
他是一个低调的人。低调的背后折射出他高贵的品德和格局。与我们交往过程中,他给了我们很多指导,但没有提任何个人要求。这种不计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个人魅力,激励着中国汽车报所有员工。
他是一个谦虚的人。谦虚的背后折射出他不断学习的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我记得今年6月发动机大会上,我们交流关于汽车智能化问题时,交流互联网和数据方面的专业问题时,我还跟他讲,我说,王老师,您真是人老心不老,咱们之间没有代沟。他说,他需要什么,就不断去学习。因此,他始终站在行业前沿,用高度的行业眼光,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他也是一个务实的人。务实的背后折射出他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在参加我们活动,或者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他敢于坚持原则,亮明自己的观点,为行业发展鞠躬尽瘁。他的务实,他的坚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秉刚主任去世的第二天,8月4号(日),中国汽车报就发表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标题叫《王秉刚,一个汽车业不能忘却的名字》。中国汽车报几代员工都将记住王秉刚主任,我相信中国汽车行业也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一定会永远载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册。
周丽娟:
  (“中国心”评选创始人、《汽车与运动》原出版人兼总编辑)
   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和发展
我和王(秉刚)主任认识是在1999年夏天,我在中国汽车报社做了一个大型系列报道,叫“科技之光”。我采访报道了26位截止到1998年,获得中国汽车科技进步优秀科技人才奖的汽车专家,王主任是其中一位。
我为王主任写的文章标题是《王秉刚:品味人生》。他跟我讲,他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因为我没有拔高他,写得很真实,还写出了人情味。就因为这一次半天的采访交流,这一篇文章,我和王主任成为忘年交。
王主任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长辈和贵人,是我的人生导师。对我来说,他离开就相当于一个亲人离去,真的非常想念他。我和王主任接触真的太多,想到今后再也不能见到他,不能听他讲话——我们总是说,王老师的笑容又慈祥又纯真——心痛,万分心痛。
做记者时,王主任是我最好的老师。我和王主任的缘分,在我2005年做中国汽车报社旗下《汽车与运动》杂志时依然延续,而且没有想到,我们的缘份还得到升华,我竟然和王主任共事了16年。
《汽车与运动》杂志2006年创办“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我盛情邀请王主任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首任主任。这个主任他一做就是整整10年,卸任十佳发动机主任之后,他又鼓励、支持和帮助我创办了“中国心”年度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评选,又做了3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
他卸任之后都还做着两大评选的名誉主任,继续参加活动。王老师是怎样给我们当主任的?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公平公正,把这件事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一样来做。
前期在做评选评价体系方面工作时,我记得每一次,王主任都要给评委留作业,要做大量表格计算,画大量图形。一整套评价体系都是王主任率领专家评审委员会,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一个数据一个数据、一年一年地创立起来。围绕着评价体系,王主任还带领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评审方法和规则,实践证明“中国心”最初的顶层设计完全正确。
举个小例子。早些年,每次实车测试前,我都会把王主任请到办公室来,试车编辑们要一款一款机型地跟他过一遍。每次王主任都是第一位到达,和杂志社团队一起迎接评委。王主任给我们留下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他讲的很多话,他跟我们在一起的每个情景,我都印象深刻。
我就在想,王主任为“中国心”两大动力评选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给王主任做过什么?我能想到的就是,每次出差请他坐公务舱,但他每次都把这事记得牢牢的,每次都感谢我。坐高铁时,我也请他坐商务座,他也不停地感谢我。
好像除了这些,我没有为他专门做过什么。王主任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他年纪越来越大,但他不需要任何照顾,他身体甚至比我还好。我在中国汽车报上也专门写了文章《王秉刚与中国心》,以此表达我对他发自内心的崇敬。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王主任这样不计回报地扶持“中国心”做成功?在这个平台上,他不图名不图利,因为他不需要这些,但他为什么还要如此付出?王主任私下跟我交流时说,是因为我,因为我做事极其认真,因为我极其尊重专家。
其实王主任本人就是这样,他做事极其认真,极其负责,真评真选,不能放水,哪怕主办方,哪怕上级领导想让我们把某个发动机评上,我们也难做,因为有王主任坐镇把关。随着“中国心”评选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想拿这个奖,但王主任从来没提过,他想把哪台发动机评上。
所以,王主任是上天赐予“中国心”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主任。整整16年的缘分,天作之合,可遇而不可求。
在中国汽车报上,许敏(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教授也发表文章《赤诚“中国心”——怀念王秉刚主任》。许教授写的大量回忆,说出了所有活动参与人的心声。
我跟许敏老师在微信里聊,王主任作为我们的老主任,不用说他的权威性,他是新能源汽车的领军者,是最优秀的技术专家,他有极高的知名度。他还能这样支持我们,我们一致认为是源于他难得的人格魅力,他正直的做人品质,他的知识分子良知。王主任必定成为“中国心”的旗帜和灵魂!
汽车界都在怀念他,可能最后都会落到一点:王主任人好,真的非常好,令接触者如坐春风。就是一个小小的编辑,王主任都给他拍照聊天。先生风范,高山仰止!作为后人一定要把“中国心”两大评选事业越做越好,对王主任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和发展。
魏学颜:
  (一汽集团原副总工程师、国家汽车检测中心(长春)原主任)
   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在7月份,王秉刚主任作为核心专家,还活跃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领域。8月3日,忽闻王主任不幸辞世,使我感到万分震惊和悲痛。汽车行业失去了一位重要领军人物,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回忆40多年前,1979年科研院所改制,他所在的一汽设计处,与我所在的长春汽车研究所合并,他任整车研究室主任。从此,我们在一起工作,搞科研课题研究。后来,他提升为研究所副所长,也一直是我的直接领导。直到1991年,他调天津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作为领导、好朋友,10年风风雨雨、休戚与共,30多年前在一起工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对我的帮助,对我后来工作有着深远影响。
王秉刚先生在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务实实干。改革开放初期,汽车科研工作迎来了春天,他带领我们搞汽车平顺性研究。凭借多年汽车道路试验的实践经验,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汽车平顺性研究,借鉴ISO2631国际标准,制订了我国汽车平顺性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并进行验证,最后形成了国家标准,一直应用到现在。
他很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到汽车产品上,对解放牌汽车零部件进行改进。只要科研工作是汽车行业重大急需项目,他就勇敢地冲到前面。在1980年代全国各地大干汽车热潮中,汽车质量可靠性问题突出,他负责研究的技术方面成果,应用于海南、通县等汽车试验场建设,广泛应用于汽车可靠性和耐久性试验。
在此基础上,他组织制定了海南汽车试验场试验规范,形成了汽车行业产品鉴定试验标准。将过去公路上的5万公里鉴定试验,修改为3万公里场地相关试验,大大提高了我国汽车产品试验水平,缩短了汽车产品的研发周期。
在全国汽车产品质量考核和改进工作中,他组织我们制定了汽车可靠性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汽车可靠性评价中。
他编写了《汽车可靠性工程方法》一书,广泛应用于汽车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产品的质量改进,是汽车行业公认的汽车可靠性技术奠基者,为我国汽车产品转型和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所领导的科研工作一直注重与国际接轨。在组建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时,也就是现在的国家汽车质量中心(长春),当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他组织我们早上上班前学习半小时英语,他亲自任教。还组织大家学习国外汽车法规,开展汽车主被动安全检测项目,建立汽车灯光、配光性能试验室和行业第一个用于储光储物试验的试验间,为开展汽车前置性标准检测和进口汽车安全项目检测创造了条件。
通过这些回忆,我深刻地体会到王秉刚先生事业心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诚信严谨、团结协作,这种学术作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他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王秉刚先生的科研精神将继续发扬光大。
▲王秉刚在一汽大门口
▲西北地区试车小分队,图中前排右二为贾怀珍,右三为设计处车身试验室主任韩光炯,第二排右二为王秉刚,左二为孟祥符
试验车队在新藏公路上行驶
试验车队在新藏公路上行驶,9月山顶仍是皑皑白雪
叶盛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
   以后有什么问题,我该请教谁?
跟王主任接触,几乎贯穿着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在中汽中心时,很多工作都跟他相关联,很多项目都是在他的领导和指导下,有的项目甚至是和他共同完成的。
王主任是做可靠性道路试验出身,是可靠性道路试验第一人。其实,王主任在汽车产业现代系统管理方面,包括推动汽车产品型式认证制度建设和国际汽车工业管理体系方面,他都是先行者、奠基者。
1990年代初,中汽中心初步建立了我国汽车标准化体系,特别是建立了汽车技术法规(强制性标准)体系,但这些法规性标准要有效落实,在当时还是在探索阶段。王主任到中汽中心后,将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落实,和汽车发达国家产品型式认证借鉴和运用结合起来。
在王主任的领导下,我们专门成立工作班子,研究国际汽车管理制度,进而提出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制度方案。这一建议方案,为后来有效推动汽车产品公告管理,以及开展汽车产品认证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制订成套汽车强制性标准方面,相当部分是在王主任到中汽中心后完成的。1990年代初,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成立,刚开始并没有运行起来。王主任到中汽中心后,开始考虑认证委员会到底应该如何启动?
最早是从安全部件产品入手,组织专门工作团队制订一系列国家强制性标准,包括安全带总成、制动软管、座椅系统、灯具标准等。从汽车安全部件开始认证,后续又逐步推进了汽车产品整个认证制度实施。这方面工作,后续就由中汽产品认证中心承接。
同时,王主任认为,产品认证仅是一个产品认可、一个型式要求,真正要把控产品一致性和产品质量,要从产品实现全过程体系管理入手。因此,王主任领导我们,收集研究国际现代管理系统标准。通过一年多时间,完成了美国QS9000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编译和推广研究(QS9000就是TS16949标准的前身)。
通过努力,1996年,我们得到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认可的QS9000中文版权授权,推动QS9000/TS16849认证在中国的推广。为此,王主任付出了很多心血。
王主任对我整个职业发展影响很大。我的很多重要项目工作,时常都得到他的热心指导。2009年,我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工作后,着手开始进行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调研,他给予我很多指导,让我受益颇多。后续开展节能和新能源规划研究工作,也得到王主任的指导和帮助。
王主任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汽车产业文献)多年来最重要的编委。记得两个月前,编制今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时,我再次请他当编委,请他评审把关。他还批评了我,他说,今年是不是晚了?年度报告现在才发稿,就得等到下半年才能出书。确实有点惭愧,因为疫情影响,项目工作启动晚了。万万没想到,上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出版,王主任却已离开了我们。
如各位行业前辈、专家所讲,王主任在治学和管理、做人和做事,包括帮扶年轻人成长等各方面堪称楷模,大家都感同身受。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成就,是经过几代汽车人的努力,特别是像王主任这样的行业前辈,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传承和学习。
我在想,王主任离开了,以后我遇到行业问题,该请教谁?王主任的去世,是汽车行业的重大损失。
行业有疑难问题,以后应该问谁?——缅怀王主任,我会一直想念他。
王传福:
  (比亚迪汽车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沿着他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行
我与王(秉刚)主任相识于 863 电动车计划期间,回忆起认识王主任 10 多年以来的点滴,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在眼前浮现,仿佛从未离去。
王秉刚主任是中国汽车工业杰出的贡献者,他身上体现了汽车人对民族自主品牌的拳拳之心。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早期实践者,在前进道路上得到了王主任专业、悉心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对此,我感铭于心。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初,他点赞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秦,给出重要建议,助力车型的产业化。2015 年,王主任莅临比亚迪参观电池研究中心,激励比亚迪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发挥带头作用。
就在今年 5 月,他还公开点赞国产电动汽车进步大、总体质量达到国际上游水平,并表示:“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汉新能源汽车,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推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都是非常好的。”
王秉刚主任是汽车行业的领路人。他用敏锐的判断力和专业的建议,鼓励企业坚定发展信念,帮助民族品牌向上成长,推动产业发展。他追求自主创新的精神信念,赤诚相待的人格魅力,一直感染和影响着我。
他的离开让我无比悲伤和缅怀。
未来,我们会化悲痛为力量,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沿着他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行!
余卓平: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
   他是我工作和生活的老师
王主任突然去世,我感到非常震惊和非常悲痛。前不久,我还和他一起在北京开会。我一直把王主任作为老师来看待,他既是我工作上的老师,也是我生活上的老师。
第一次见到王主任是1988年,我刚从德国学汽车回来,也是第一次到长春,他还在长春汽车研究所,我向他请教如何测量路面不平度这个课题。那次见面的形象仍然历历在目,他穿着一件不带军领章的海军装,非常和蔼、非常细心地传授了他在路面不平度测量方面的经验。这次见面给我非常深刻、非常好的印象。
后来,同济大学聘请王主任做兼职教授,使我有更多机会和他接触。他多次到同济大学讲课,我多次陪同他。在这些接触中,他传授给我的不只是工作上的知识,也向我传递了很多正能量的生活观点,包括他当时正面临退休,将来会怎么安排退休生活的打算。可能他也没想到,退休后,他赶上一个汽车大变革时代,也就是电动化变革时代。
我更多跟王主任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是因为国家科技专项,即电动汽车专项。从“十五”电动汽车专项开始,他就担任监理专家组组长。在共同工作过程中,他严谨认真、无私、敢讲话,这种工作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他身上,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句名言的内涵。
在一些国家电动汽车专项课题检查评审时,该提意见他就提意见,该表扬他就表扬。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跟王主任的支持分不开;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王主任功不可没。
我一直把王主任当成老师。对于他的离世,我深感悲痛。他留下的财富不只是汽车行业的财富,也是我个人的精神财富。
▲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修建的汽车可靠性试验用石块路
1988年王秉刚给北京轻型车厂总工程师何永祚发奖
1988年海南试验场建成30周年,图中前排从左到右分别为中汽总公司科技部经理陈敬明、魏荣旺夫人、魏荣旺、长春汽车研究所所长徐兴尧、时任海南试验场场长赖国平。后排左三为王秉刚
1990年王秉刚向来海南试验场考察的吕福源、何春阳等介绍可靠性道路
1991年中汽中心领导班子
2000年林水俊带王秉刚(图右)参观一汽长春汽车试验场
徐世利:
  (中国一汽总经理助理、研发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他不愧于中国汽车产业领军人物
王主任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近代发展史的见证人、参与者,尤其是为中国汽车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汽车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5年,王主任带领试验小组在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在新疆、西藏克服高原、高寒和高热的恶劣环境,首次完成我国汽车“三高”试验。他们就是中国汽车极端环境测试的开拓者,当时最大困难是缺乏经验,只能以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摸索,一点一滴积累经验。
这次试验完成后,王主任团队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汽车整车试验方法标准体系。自主研发了载重汽车大型底盘测功机与测功拖车,为我国汽车整车试验技术奠定基础。
1985年,王主任完成我国汽车道路路面谱研究课题,建立中国汽车路面频谱图,测试汽车零部件疲劳强度、振动与平顺性、可靠性与寿命,以及试验场可靠性道路设计。
1986年,王主任完成“载重汽车可靠性试验评价方法”课题,在中国汽车行业首次将数学统计方法应用于可靠性评价与改进工作中,制定了可靠性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后来,还编著了我国汽车可靠性技术试验的重要指导文献——《汽车可靠性工程方法》。他不愧是中国汽车可靠性评价标准第一人。
王主任还有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并全程参与海南汽车试验场的设计和建设。1987年10月26日,海南汽车试验场高速试验跑道建成,这是我国第一条汽车高速试验跑道,更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汽车高速试验跑道。高速跑道建成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汽车试验场——海南汽车试验场初步成型,结束了我国在普通公路上进行汽车试验的历史,使汽车试验走上科学严谨和安全有序的阶段。
海南试验场跑道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我国第一个完全由自己设计的兼有高速环道和各种可靠性道路及典型试验设施的汽车试验场,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后来,国内相继建成的多个汽车试验跑道,都借鉴了海南汽车试验场的数据和经验,它是我国汽车试验的“摇篮”。
1989年,海南汽车试验场跑道工程项目被评为汽车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因为评委会不知道海南汽车试验场跑道工程是我国首次完全自主设计建设的试验跑道,所以只给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主任每每回忆此事,语气中充满了遗憾和自责,一是,没有为单位拿到一等奖;二是,二等奖允许报的获奖人员数量大大少于一等奖,不得不将许多有重要贡献的同事从名单中删去,他感到愧对同事。
由此可见,他极为重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非常关心一起拼搏创业的同事。此后,他还主持制定了第一个试验场试验规范,为我国汽车整车试验技术奠定了基础。
王主任退休以后没有停下脚步。他的创业争先精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汽车转型升级上继续充分发挥。
“真正要为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作出贡献”“一定要突破共性基础技术”,王主任这些反复念叨的话言犹在耳。王主任心系民族汽车产业,一生敢于创新突破,不愧于中国汽车产业领军人物。
他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将永远铭记他的名字,铭记他为汽车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一定将他的理想、信念、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李开国:
  (中国汽研董事长、党委书记)
   他是天然气汽车行业总设计师
听到王秉刚主任逝世的消息,我们非常震惊。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悲痛。我跟王主任第一次见面是1991年,在天津喜来登酒店,中汽中心和通用汽车的一个安全技术会议上,当时他到中汽中心时间还不久。
跟王主任更多接触应该是2000年以后,因为科技部启动了“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工程。王主任作为专家组组长带着我们这些年轻同志,谋划天然气汽车发展规划和科技项目指南,我们经常一起经常挑灯夜战,写规划、写指南,为中国天然气汽车发展谋篇布局。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带着我们走新疆、走宁夏、走兰州,走珠海,考察示范城市的天然气汽车发展情况,检查天然气汽车发展和技术进步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并及时跟国家部委提出建议,确保了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的健康发展。
所以,在国家清洁汽车行动十周年总结表彰会上,行业和政府领导颁给了王主任“突出贡献奖”,这是行业的共同期待,也是共同愿望。从这个层面讲,王主任是我国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总设计师。在天然气汽车分会的微信圈里,很多同志都有这种表达,都有这种心愿。
我个人发展也得益于王主任的帮助。我原来搞底盘出身,后来单位叫我搞天然气发动机,其实我一点都不懂,是王主任带着我们一起做发展规划,谋划科技项目,是他老人家把我带进这个行业。特别是,当年在从事天然气发动机电喷技术研发过程中,难度非常大,碰到很多困难,他两次到重庆现场指导,跟我们一起分析问题、探讨问题,更多是在这个过程中鼓励我。
他当时说过一句话,给予我很大鼓励。他说,哪怕现在比国外差一点,没有差一点,怎么可能有跟别人一样的机会,怎么可能有比别人更好的机会?我们经过3年努力,最后攻克了天然气发动机电喷系统,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天然气出租车发动机电喷系统的主要供应商。
应该讲,我从事天然气或新能源,王主任是我人生的引路人,也是我人生的导师。很多时候,很多环节,很多地方,他都给过我很多指导。他的英容颜貌,一直在我脑海里云绕,他的语言的点点滴滴,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我们重庆所(中国汽研前身)原来非常困难,王主任从中汽中心主任岗位退下来后,他经常鼓励任晓常董事长(中国汽研原董事长)和我们,不要怕困难,鼓励我们朝前走。中国汽研走到今天,得到了王主任很多教诲、指导和鼓励。当年我们只有2000多万元资产,到现在70多亿元,从一个艰难时期走到今天,他把中汽中心发展经验和体会跟我们分享,而且给我们提出很多的发展建议,中国汽研很多同志都缅怀和思念他。
汽车圈很多同志都对王主任都有很高的评价,对此我感同身受。第一,他是一个不为上、不欺下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坚持原则,对年轻人总有一种提携和帮助的心态,行业很多年轻人都是在他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第二,他坚持科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发展问题,对待科学规律。做项目评审时,他不在乎对方有多大牌,有多大名气,他坚持独立原则,公正准确地评价项目。我们作为晚辈,要继承他的遗志,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愿王主任在天堂安好!
黄永和:
(中汽中心总师办副主任)
老前辈、老领导和良师益友
我谈两点体会。第一,王秉刚主任1991年调到中汽中心,其实当时主要是在设计院。这31年来,我和王主任接触非常多。因为当时所有国际合作,特别是和日本的合作,基本都是我做翻译。王主任不仅是老前辈、老领导,同时也是我个人的良师益友。
清华大学毕业校友,可能都有种说法,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2018年,我陪王主任去日本时,我说,您这快达到60年了。那次去日产汽车,他去见了从1970年代末就认识的几位日本汽车研究所专家。
刚才好几位领导都提到,他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他的精神。这么多年来,特别是他退休后,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到他去世前,每天他都坚持学英语,每天一个小时。这是其一。
其二,在工作中,他有什么新想法,包括一些思路,很快就记下来。2018年我们访问日本后回国,关于日产e-power技术的文章,他是在飞机上写的。后来,我又陪他去台湾裕隆,我问,您现在没有团队支撑,自己怎么弄?他说,他现在学会了语音转换文字功能,他基本采取这种方式。
其三,从2013年开始,我们(中汽政研)编辑“新能源汽车蓝皮书”,王主任是支持专家,对整个编辑大纲,包括每年编辑思路,都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他承担主要审稿任务。
第二,王主任坚持原则,品德高尚。这么多年做项目评审,很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2011年,财政部牵头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评审,到最后验收阶段,他坚持原则,对一些企业提出来的一些要求,包括发生的一些问题,绝对是原汁原味地写在报告里。也有领导来做工作,他还是坚持原则,按照自己思路写。再比如国家发改委关于电动车新项目评审,包括后来有些问题,他也专门跟我们了解过情况,这种坚持原则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2008年,王秉刚到上海同济大学检查863燃料电池项目

2015年,王秉刚参观比亚迪电池研究中心
2018年,王秉刚与李斌交流

王芳:
  (中汽中心检测认证事业部代理总工程师)
   接触10年来,我以他为楷模
最早得知王(秉刚)主任去世的消息,是从叶盛基秘书长朋友圈看到的,当时心情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因为7月31日,我们还通过微信,他告诉我说已经没事了。所以感觉非常突然,也非常难过。
王主任为人谦逊有礼。2010年我到中汽中心时,他已经退休。我们认识的渊源是,有一次一起作为导师参加发改委新能源技术培训,期间我忐忑向他做了自我介绍,并交流了一些观点,包括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测试等,没想到我们非常投缘。
此后,和王主任交流逐渐增多,经常在一些行业会议上互动。他常住北京期间,每当有医药费需要报销时,会在我们一起开会时顺便给他带去,对我来说是小事,他却经常对我说帮了大忙。
王主任给我的影响有三方面。
第一,严谨的治学态度,活到老学到老的坚韧精神。
专业方面,比如新能源、电池行业、安全回收等,我们隔三差五会在微信里交流。最近一次交流是关于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能耗问题,他治学严谨,会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到我有种流汗的感觉。因为我自己也没理解那么深,有时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在他追问过程中,也鞭策我不断学习,把不明白的事情搞懂搞透。
除专业方向外,在做国际法规时,我口语水平不足,王主任知道我在练习,不仅发给我一些英语App,还时不时发我一些中英文对照语句。在他的影响下,我一直坚持学习英语。
第二,王主任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王主任在SPC(统计过程控制)方面是资深专家,亲自写过很多资料。他认为新能源产业尤其是电池产业的质量控制体系非常重要。有一次,他说,王芳,你来组织,我给大家做一次培训,不要任何报酬。
于是,我在中汽中心组织了一次统计过程控制培训,邀请几十位电池企业代表参加,他专门来给大家准备了一天的讲稿,跟着跟大家进行了交流。后来,王主任还说,希望后面能开展系列培训,继续给企业做辅导。他希望能把所学知识和经验传给大家,传给后辈,我感触非常深刻。
第三,对后辈的提携培养和关心。
我在做项目和行业工作过程中,有时会想要不要这么冒进,王主任会告诉我,事情能做就要做,绝不退缩。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我们要学习他把工作当成事业的精神,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自从添加王主任微信后,我的每条朋友圈,他基本都会点赞或者评论。但他不是单纯的点赞,而是认真看,再评论。记得今年4月7日,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说感觉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一直在死循环,不知如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月8日,王主任就发微信问我,有时间聊天么?其实他是想开导我。我们聊了十几分钟,他对我说,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要学会处理,很多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可能都不是事,工作这样,生活也这样。他还说,很多事情可能没办法跟领导,跟同事,跟家人说,你可以跟我说,我给你参考意见。
王主任的儿子说他父亲走之前没有遗憾,完美谢幕。但对我们来说,他的离开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他还有很多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指导我们的知识。
跟王主任接触10年来,我以他为楷模,为榜样。我一定不辜负王主任的期望,把工作当事业,不断进步,持续为新能源汽车事业,为汽车事业尽我所能贡献力量。
安铁成:
  (中汽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他的高贵品格,吾辈将继续传承
王秉刚同志生于1938年3月,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专业,先后在中国一汽、中汽中心工作。生前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是我国汽车整车试验与可靠性技术的重要奠基人,是我国清洁汽车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军人,为我国汽车试验技术发展以及汽车转型升级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王秉刚同志的一生,他心系汽车事业、服务行业、令人敬仰。他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尽职尽责,辛勤耕耘。
1960年自清华大学汽车专业毕业后,隔年进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他曾先后任长春汽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海南试验场场长。
1960年代-1990年代初,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王秉刚同志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克服恶劣条件,率队在新疆、西藏首次完成我国汽车“三高”试验;自主研发了载重汽车大型底盘测功机与测功拖车;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汽车整车试验方法标准体系,为我国汽车整车试验技术奠定了基础。
他根据实测道路不平度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中国汽车路面频谱图,设计出符合中国道路频谱特征的可靠性试验用路面。他主持设计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的汽车试验场——海南汽车试验场;建立了第一个试验场试验规范,对提高我国汽车试验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首次将数学统计方法应用于汽车可靠性评价与改进工作中,制定了可靠性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写成了一部专著《汽车可靠性工程方法》,为我国汽车可靠性技术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王秉刚同志的一生,他克己奉公、忘我工作、淡泊名利,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回报。
1991年,他入职中汽中心,期间曾任(中汽)中心副主任、主任。他致力于中汽中心的改革发展,推动中汽中心试验检测能力建设,实现中汽中心试验硬件能力从无到有的突破,开创了产品开发、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市场化机制,全面推动了中汽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和业务转型。
他量材适用,勇于创新,大刀阔斧推动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动中汽中心干部年轻化。他始终坚定中汽中心第三方行业机构的职责定位,高度重视标准政策的研究工作,领衔开展汽车领域WTO入世对策等政策研究,高瞻远瞩推进北京发展战略,显著增强对政府部门的支撑服务能力,为中汽中心巩固提升行业地位、实现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他与时俱进、变通趋时,与欧美日等国家同类机构建立联系,促进交流,并成立日本汽车研究所专家顾问委员会,邀请国外专家来中汽中心交流,为中汽中心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秉刚主任在退休以后,坚持每天自学一个小时的英语,20多年没有中断过。这种勤奋学习、不懈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回顾王秉刚同志的一生,他立足发展、着眼未来、勇挑重担,奋力书写中国清洁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发展的新篇章。
经历过上世纪石油危机后,能源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成为退休后王秉刚同志继续前进的动力。
千禧年过后,他以专家身份,在清洁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担任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科技部“清洁汽车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总体组组长,牵头推动我国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的进程,打破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壁垒。
电动汽车领域,王秉刚同志作为科技部中德可再生交通能源合作项目中方协调人、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参与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及报告研究编制。
他首次代表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对外表态,要用“全面电驱动化”代替“禁燃时间表”;他作为电动汽车联盟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有力推动了我国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60年一甲子,王秉刚同志参与了汽车领域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及政策的研究制定,投身行业工作主持了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共性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众多项目研究工作,并曾担任《汽车工程》等学术期刊主编职务,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机械部与一汽的科技奖若干项。2019年还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章”。
王秉刚同志一生光明磊落高风亮节,崇尚科学求真务实,他一生心系民族汽车产业,他一生情怀祖国强大昌盛。他身上流淌着老一辈汽车人迎难而上和无私奉献的血液;他身上闪耀着中国汽车人追求自主、奋勇不息的耀眼光芒。吾辈将继续传承他的高贵品格,为汽车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高昂、甄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0)

相关推荐

  • 沉痛悼念 著名汽车专家王秉刚辞世

    2021-08-04 14:13:56 新浪汽车综合 字号 8月3日晚,著名汽车专家王秉刚辞世,享年83岁. 王秉刚1938年3月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专业,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全国清洁汽 ...

  • 电动汽车线束成为新的风口

    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确定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其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的总投资额将达100亿美元,这也是继阿里.百度之后,又一家科技巨头宣布造 ...

  • 关于未来三年测量行业的展望

    俗话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未来三年是比较切切的.未来三年是汽配.医疗国产化的爆发期,作为测量从业者,应该紧跟时代契机,努力发展自我,成为这次契机的受益者. 未来三 ...

  • 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机性能测试试验台

    用途及要求 新能源动力系统是商用车的重要技术路线,新能源动力系统核心三大件包含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机与电机控制器作为核心零部件,在汽车研发阶段需要进行专业的设计与测试,以确保动力系统的动 ...

  • 汽车测试科普贴:一文看懂汽车零部件测试及行业概况

    一.零部件测试项目概述1. 零部件测试项目内容汽车全身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组成,集中了包括人体工程学.声学.电磁.材料物理.激光.自动化等等各个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任何部件的缺陷,都有可能成为该款车综合能 ...

  • 汽车性能的试金石

    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更长的汽车质保周期成为车企的独特营销手段.从3年6万公里增加到5年10万公里,有一些汽车制造商甚至延长到了7年15万公里,这就对汽车的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汽车制造商是如 ...

  • 为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助力,广汽集团南方试验场开启新篇章

    据乘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新能源狭义乘用车1-11月累计销量89.5万辆,同比增长6.9%.在车市遭遇寒冬的大环境下,仍能取得正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印证着未来汽车大趋势正朝着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等 ...

  • 汽车试验场的功用和道路设施

    一.汽车试验场功用 汽车试验场,亦称汽车试车场.它的功能是重现汽车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道路条件和使用条件,进行汽车整车道路试验.为满足汽车的试验要求,汽车试验场将实际存在的各种道路经过集中.浓缩.不失 ...

  • 重庆西部试车场

    [太平洋汽车网 技术频道]我们都知道,每一辆车在大规模投产前都会进行很多的试验,其中就包括了车辆的耐久性试验.通常,这样的试验都是在封闭的环境内进行的,普通消费者是没办法进行了解的,不过,长安福特这次 ...

  • 【一周车话】“免费”拥有特斯拉不是梦

    IAUTO 速度 深度 态度 导|语 2021/07/31 既防水又防火,新能源车太难了:强化测试能力中汽试验场上市,智能汽车怕了么?特斯拉再度降价,免费拥有特斯拉不是梦. 记者丨徐进凯 责编丨杜余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