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中国)许立庆:传统企业需要优化而非颠覆 | 甲子引力

怡和(中国)有限公司主席、怡和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许立庆
作者 | 许立庆
整理 | 杨逍
2019年11月9日至10日,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在北京举行2019「甲子引力」大会。在11月10日上午举行的“产业数字化”专场上,怡和(中国)有限公司主席、怡和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许立庆以“科创蓝海,传产赋能”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演讲要点如下:

1.传统产业改革有三大障碍:心态、资源、组织。
2.传统公司改革最需要改变的不是技术,是组织,是文化,首当其冲的,是运营模式。
3.科技企业和传统产业企业合作的三个建议:确定项目有一把手支持;确定企业的组织和文化有发生改变;弄清楚企业的运营模式。

演讲实录如下:

许立庆:大家早上好。三天前,一甲说让我做一个演讲,之前我一直以为来参加讨论就好,那演讲需要有题目,这个题目我想了半天,就叫《科创蓝海,传产赋能》吧。

赋能传统产业的蓝海机遇

我参加过很多活动,大家一直在讲竞争很激烈。怡和中国是一个传产(传统产业),在我们看来,现在反而是一个大蓝海。哪一个大蓝海呢?帮传产赋能。
昨天大家聊到to B,将来中国的科创企业一定是以to B为主。To B为主有一个好处,如果你做to C,基本上是几个头部企业垄断所有资源;在to B市场,帮企业尤其是传产做赋能,会有很多可能,未来的头部将不再只有BAT或者几个大企业,会有更多企业。
为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蓝海呢?分享一个资料,在美国,超过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就算是比较大的公司了,美国大概有50家左右to B领域的大公司。那请问各位,中国超过100亿美元市值的to B公司有几家?到目前是零。在中国,超过100亿市值的企业几乎都是to C的,或者是国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to B企业可以做到100亿美元。所以我很期待未来5到10年,to B领域能出现50家超过100亿美元市值的中国企业,这听起来就很兴奋。

传统产业面临的困难

我先讲一下我服务的公司,做一个广告,也是给大家讲一下传统产业面临的困难。1832年,怡和在广州成立,到去年年底,我们的员工已经达到46万9千人,今年会超过50万。我们做的行业很广,跨度范围很大,有汽车、零售、家居、工程、运输、豪华酒店等等。我们是一个标准的传产,没有什么科技的东西,基本上做的都是中产阶级衣食住行相关的行业。
这是一个简要的表,怡和去年的营收是923亿美元,利润将近50亿美元,资产总值是862亿美元。我们主要的4大板块是怡和汽车、香港置地、牛奶国际,和一个在印尼的公司,Astra。大家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酒店文华东方,文华东方对集团的公关很有益处,但对集团的贡献其实并不大。比较特别的是,我们是一家英国的公司,由一个英国家族经营,现在已经传承到第6代。我们的业务主要在大中华跟东南亚,在英国其实很少。大家都在讲传产,怡和完全符合传统产业所有的定义,不管是规模还是行业。
在科创领域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是心态。
我们是一家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有很多个行业,但是我们总公司的规模很小,为什么总公司的规模这么小?我们行业太多了。过往的做法,我们只负责选老总、选CEO,然后让老总全盘负责,我们在策略、财务上做协调。这些CEO每个人都有KPI,他们负责的也都是上市公司,会非常重视当年度的销售收入。
心态问题的另一个体现是没有危机感或偏执感。做科创很需要危机感、偏执感,要思考怎样把事情做好。而在传统产业,酒店就是酒店,超市就是超市,写字楼就是写字楼,你这个月不做决定,超市、写字楼也不会变,即使下一个季度做决定都是可以的,一年又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公司现金流又很好,一直有钱进来,不会说没有现金了。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香港置地在中环有很多房产,哪怕一年什么都不做,租金就有9亿美元。所以当你是香港置地的CEO时,你会觉得在香港中环,有这9亿美元,很多事情就不急了。
有这样一个平台,人们不愿意改变。以前有一个说法,香港最大的国企就是怡和,我们不是国企,但这句话充分形容了这种心态。大树底下好乘凉,现金流很多,业务遍布各地,心态上就会不愿意改变。
第二个障碍是资源。
大部分员工沉溺于日常工作。我刚刚讲到的几个中产阶级衣食住行相关的行业都是很烦琐的,业务量非常大。我们的总部在香港,那我们在香港一天的交易大概有300万笔,香港总共才700万人,所以在香港,连续三天不和怡和做买卖是很难的,我试过,真的不容易。香港的KFC、星巴克、惠康、奔驰等都是怡和旗下的。我们有大量的资源,但是在数字业务领域缺乏经验和能力,对此没有概念。
第三个障碍是组织层面的。
怡和的现金流很强,你会觉得继续这样做就好了,如果改变了,失败了,你要负责任,而成功,首先定义成功就很难。怡和是一个很传统的企业,有很多官僚阶层和既得利益者,不是说腐败,而是指它的供应链。怡和有非常多的供应链,供应链本身配合较好的话,如果你要改变这些供应链,那这个供应链就会反馈给公司,改变会带来很多问题。有这些因素在,你让CEO去改,他也不会去做,他会说我为什么要改,我业绩还行啊。

怡和创新,改变已经在路上

过去100年我们一直很分散,行业太大了。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些内部问题,也看到了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发现了竞争对手。过去,我们把竞争对手都设定为行业竞争对手,但现在我们发现竞争对手是创新公司,有可能成为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都不是行业内的。因为在业内我们已经做到数一数二,也一直盯着行业内的公司。目前,我们最担心的是这些技术公司,所有这一切都逼着我们集权。
我们在总公司里设立了怡和创新,大家可以看到,怡和创新两边的LOGO是不太一样的,这是一个20人的组织,它把创新数字的权利慢慢往总公司收,它只属于总公司,不属于任何一个单位。
怡和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搞创新文化,改变文化。
对一个传统公司而言,它需要改变的是组织、文化,而不是技术。有很多做科技的朋友会说我的技术不好,其实技术对于传产来讲并不是很重要,如果你的组织和文化不行,再好的技术也达不到效果。
组织文化改善以后,最主要的是运营模式。每一个行业都有运营模式,怎么样利用数字改善运营模式,把收入提高,把成本降低,而不是说颠覆。因为如果要颠覆,所有的CEO都无法做到。我有50万的员工,如果颠覆不成,这个船翻了就很麻烦。所以,最重要的是怎样用科创的方式改善运营模式。传统产业要做改变的话,一定是从运营方式改变,然后再慢慢做进一步革新。
那怡和创新做了什么呢?它主要是改变大家的思维,改变文化,最重要的是开始跟科技公司建立外部合作关系。
一甲在25个趋势里提到的中间人,我很认同,to C做的是把中间人砍掉,而to B需要的就是中间人,怡和创新就是中间人。怡和创新的员工都是从外面招聘的,都是85后的,都懂科技,他们都是在原来公司做了一两年之后,才开始做这些事情。
最后一点,可能是对大家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几年前我根本不会想的事情,我旗下有一个公司,董事会已经同意它三年内花5亿美元做革新,这意味着很多合作机会。
在怡和创新,怎样推动变革呢?
第一,资助员工的想法。我们创立了一个创新平台,现在有35000个员工在上面。你可以在汽车、未来的工作方式、零售三个区域提出自己的想法,总公司最后会选择30个创意,我们会提供10万到100万的内部创业钱让员工创业,这会激励大家去想这个事情。
第二,测试不同的技术。我们测试了很多技术,有很多新技术,三年前我认为它们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而现在我们都已经在用了。
这些改变已经在路上了,我们不是今天才开始做这些事情,我们的第一个案子2017年就开始做了,一个案子大概要两年时间,大家一定要有耐心,两年以后回报对双方都会是非常大的。
如果各位要和传统产业合作,我有三个建议:第一,确定这个案子有得到上面的支持,就是所谓一把手的支持;第二,确定这个企业的组织和文化已经改变了;第三个,花一点时间弄清楚它的运营模式。这三个都可以,再去接触,那机会就大得多;如果这三个有一个不过关,就不要浪费时间了。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 以上内容由「甲子光年」根据现场记录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