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9)

【原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①也。

【注释】
①目眩:头晕目眩,视物昏花。

【译文】
少阳病的主要症候,是口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

【评析】
本条为少阳病提纲。

【原文】
少阳中风①,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注释】
①中风:此处当是感受风热之邪。

【译文】
少阳感受了风邪,两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扰不宁的,不可用吐法和下法;如误用吐下,会引起心悸和惊惕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少阳中风的主症与治禁。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走耳中,下胸贯膈,风热之邪随经上扰,壅遏清窍,则耳聋目赤,少阳经气郁滞,则胸中满而烦。并不是有形实邪,当然不可用吐法和下法。如果误用吐下,势必损气耗液,引起心悸、惊惕等变症。

【原文】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一云躁)。

【译文】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症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津液受损,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若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则会痊愈;若胃气不和,则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少阳伤寒的主脉和治禁,以及误汗的病变转归。
本条也是讨论脉症合参的辨证方法。三阳病都有头痛发热,但脉有不同,太阳病为正气抗邪于表,其脉必浮;阳明病为热势炽盛而正气不虚,其脉必大。少阳病当从表入里的过渡阶段,邪已去表故脉不浮,虽化热而热势未盛,故脉不大,而是脉象弦细。因此根据脉弦细来参合头痛发热,就可以确诊为病属少阳。病不在表,自非汗法所宜,所以有不可发汗之禁。误汗则津液外越,里热更炽,于是胃燥成实而发生谵语。

【原文】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译文】
原患太阳病,未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若未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治疗时可用小柴胡汤。

【评析】
本条讲太阳病转入少阳的脉症和治法。
本条首先提出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表明是自太阳传来。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饮食,往来寒热,无疑为少阳的主症,可是脉却非弦细,而是沉紧,脉与症不符。脉沉紧,一般应是少阴里寒,而不是少阳病,此时的脉沉紧,乃与太阳病脉浮紧相对而言,特提出尚未吐下,这是结合问诊,极有参考价值。若是经过吐下,沉紧则可能是正伤邪陷于里;未经吐下,只表明邪已内传,但不是邪陷,况且少阳主症已具,脉症合参,因此断为邪在少阳,可治以小柴胡汤。似乎是舍脉从症,实际上仍是脉症合参,具体分析,不应仅就表面简单理解。

【原文】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译文】
假使已用过催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疗方法,病人言语谵妄,而柴胡汤症全不存在,这已成为坏病。应详审其属于何种误治的病变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治疗。

【评析】
本条说明少阳坏病的治则。
少阳病治宜和解,汗、吐、下、温针,都应禁用,不管误用哪一种方法,都会引起变症。谵语,就是误治的变症之一,还会有其他变症。从“柴胡证罢,此为坏病”,可见不是专指谵语,应该遵循救误的原则,“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本条经过误治,柴胡症已罢,就不是柴胡汤所能主治,所以说以法治之。

【原文】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①,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注释】
①上关上:脉象浮大而长,从关部上至寸口的意思。

【译文】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皆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则会出汗。

【评析】
本条讲三阳合病的脉症。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为三阳合病。脉浮大,浮为太阳之脉,大为阳明之脉,上关上指脉形弦长,为少阳之脉。但欲眠睡,颇似阴盛阳虚的少阴病,但少阴阴盛阳虚,脉必沉而微细;本症脉浮大弦长,可见绝非少阴,而是枢机不和。且少阴病必是无热恶寒,本症必有阳热见症,不难区别。
至于目合则汗,亦缘于少阳半里之热,目合时卫气行于阴而里热甚,表阳不缴,因而热迫液泄,腠理开而盗汗出。少阳为枢,外邻太阳,内接阳明,三阳合病,以少阳为主,所以盗汗责之少阳胆热,而与阳明热盛的自汗出病机有着浅深轻重的不同。

【原文】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①故也。

【注释】
①阳去入阴:去表入里的意思。

【译文】
病伤寒六七日,体表没有大热,病人躁扰心烦不安的,这是外邪去表入里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据症推断病理转归。
表为阳,里为阴,无大热谓表无大热,与麻杏甘石汤症无大热的性质一样,烦躁不安,由于里热炽盛,这是邪已从表入里,所以说“阳去入阴”,这是通过前后病情比较并根据现有症候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有认为阳去入阴是阳症转为阴症,但是从整个病程来看,却很少这种可能。无大热不等于无热,可见理解成阴症是不确切的。

【原文】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译文】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此时,若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是邪气未传入三阴经。

【评析】
本条讲胃和能食,外邪不会传入阴经。
此条与太阳病篇第五条“伤寒两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的精神是一致的,旨在强调病情传变与否,不应拘于日数。所谓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乃是计日传经的传统旧说,实际很少这样,绝对不可拘泥。病情的传变与否,以及如何传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今能食而不呕,表明胃气调和,邪就不会传入三阴,从而断定三阴不受邪,这对于病变转归、病势进退的预断,具有普遍意义。

【原文】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译文】
伤寒三日,病在少阳,脉象小的,为病将转愈。

【评析】
本条讲少阳病脉小,为将愈之候。
根据《素问·热论》,伤寒三日,应为少阳受病。脉小是对脉大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大则病进。”脉大标志着邪气盛,故为病进;今脉小,则邪气不盛,所以为欲愈的征象。但必须症势亦见轻减,庶为欲愈;否则,脉虽小而症势加剧,则为邪盛正衰,而不是愈候。

【原文】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译文】
少阳病即将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三时至九时之间。

【评析】
本条讲少阳病欲解的大概时间。
少阳属木,配四时则旺于春,配一日则旺于寅卯辰时,约在黎明或早晨,所以少阳病欲解,多在这段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