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炫技之作,没有饭圈臭味的“追星”,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

◆ ◆ ◆

内容来源 |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在古代,诗人之间有互相赠诗的传统,这种你来我往的作诗方式,叫做唱和诗。可以是两个人之间赠送、也可以是许多人之间“赛诗”,都用同样的主题和体裁,第一个作诗的人叫“首唱”,后面作诗的都叫“和”,这一整套作诗的流程就叫“唱和”

但是,事情怎么可能如此简单?

01

和诗与和韵

唐朝时,唱和被分为“和诗”与“和韵”。

用同样的主题、体裁、但不用同样的韵脚,叫做和诗。学生时代我们都学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和的是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两个倒霉蛋诗人,在被贬谪的路上相遇,主题是互相同情、彼此珍重,留下了这千古有名的唱和诗,体裁都是七言律诗,但韵脚不一样,按照唐朝的标准,这两首属于“和诗”

另一种“和韵”就不言自明了,主题、体裁、韵脚都必须一样,难度高了不止一个等级,宋朝以后唱和诗的基本要求就是“和韵”,比如苏辙和苏轼两兄弟,他们的兄弟感情不用多说,苏轼这个恋弟狂魔,苏辙也是个恋兄的小粘人精,他们许久未见,苏辙就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有感,遂和一首蕴藏无限哲理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顺手创造出金句和成语飞鸿踏雪,什么叫实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两首诗主题都是怀旧,体裁都是七律,每一联结尾都是“泥、西、题、嘶”四个字,是非常标准的“和韵”诗。

02

奉和

唱和诗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作诗背景、目的,细分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像前面刘白那种,就叫“酬唱”。

假如说皇帝心血来潮,作了一首诗,对大臣们说:“众爱卿,都来秀一把哇?”这种形式的唱和诗叫做“奉和”。“奉”字的原意是“捧”,大家都是跟着皇帝混的人精,这是啥意思还不明白吗?

唐中宗李显有一次去昆明池玩,开开心心作了一首诗,让随行的诗人都来和,宋之问直接炸场,来了一首《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好家伙,把皇帝比作周文汉武、明月夜珠,这马屁功夫,别说李显了,我都觉得香,宋之问也毫无疑问成了当日MVP,老宋虽然历史风评不咋的,但才华这方面还是杠杠的。

03

追和

追和,就是追溯前人的作品,来唱和。文人都爱说神交,这就叫神交。

苏东坡是陶渊明的头号粉丝,你知道他迷恋陶渊明到什么程度吗?他被贬海南,带了陶渊明全集,然后给苏辙写信说:我逼着自己每天只能读一首陶诗,要不然诗读完了我还没回去,这日子可咋过哟?

后来果然读完了,还没有脱离苦海,他就把“陶渊明全集”都和了一遍,最可怕的是,他不但和诗,连《归去来兮辞》这种赋文,东坡老都和了一遍,我总觉得吧,苏轼这家伙除了致敬偶像,多多少少有那么点炫技的意思,对吧?

在苏东坡的带领下,宋朝形成了一股“和陶诗”的风气,苏辙也和了好几十首陶诗,更有趣的是,后来有个叫宋自逊的非著名词人,作了一首《贺新郎》说:

“唤起东坡老……和陶诗,翻被渊明恼……”

这是什么行为,这相当于是“和苏东坡的和陶渊明的诗”,对此我只想说,禁止套娃!

————  / END /  ————

推荐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