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的故事之前任们(下)
您来张图就好,继续您的木工活吧。
前文说道袁主事失踪了,他干嘛去了稍微对明亡清兴有点了解的都知道——跑到辽东实地考察去了。
网上那些所谓明粉最爱攻击袁崇焕吹牛,可人家吹牛有吹牛的本钱啊。
辽东那会从山海关外到广宁都成了无人区了,东北特产珍兽东北虎四处逍遥,熊瞎子满山转悠,比其它地方大一圈的豹子、狼等那更是随处可见。
可人家袁崇焕就单人匹马跑去考察了一番,就这份胆识键盘手们几人有之?
转了一圈囫囵个的回来的袁崇焕大大咧咧地表示,只要钱粮充足关外我一个人就能守。
袁崇焕这话当时无论谁听在耳里,眼前都会浮现一个人——王化贞。
可是这会辽事已经成了明朝最大的坑,寻死的才往里跳啊。
你袁主事这么能那就成全你,按律该被追责的袁崇焕没有被处理,只是兵部的新椅子还没捂热就又被调动职位了。
其实码字的觉得这一次袁主事擅自离职兵部还是应该对他小惩大诫才对,他后来的悲剧其实在这一次便已经露出了端倪来,做事凭自己喜好不将规章制度放在心上终究会闯祸的。
对于这个调动袁崇焕很满意,因为朝廷让我们关心辽事的袁主事,不对是袁佥事如愿以偿地去山海关感受那东西南北风了。
佥事就是按察使佥事,大概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工作组小组长,常驻地方审核地方某一方面工作的进展。这个官是正五品,也就是说袁崇焕到北京拜了拜皇帝后就直接官升两级了。
袁崇焕的任命很明确——监军关外,朝廷还发帑金二十万,让他俾(协助)招募(士兵)。
好吧,大明朝廷这会也是有人愿意出关送人头就行,袁崇焕吹两句就真给他钱粮让他出塞招兵去了。
大明在某些人的脑补中:不和亲 不纳贡 不称臣 不割地。
这个在袁崇焕传记载来看就是喝多了喊口号的,袁佥事到了山海关没马上出关,因为关外已经是人家大本营在口外地区的蒙古哈剌慎诸部的牧场了。
不过这些蒙古人跟明朝关系一直很好他们来辽西也只是想讨生活并不想劫掠,因此在明朝撒了一大把银子后就回原来口外的牧地该干嘛干嘛去了。
这不叫纳贡这叫款塞,固定地还有岁赏,后来林丹汗就是因为岁赏跟明朝闹掰的。
当明朝还出得起价钱的时候,蒙古人是两头帮忙两头捞好处的,而且一些蒙古部落跟明朝的关系比后金要好的多,最后蒙古全投向后金是崇祯失策的结果。
对了,请大家记住这一支蒙古部落,袁崇焕之死跟他们有很深的瓜葛。
明辽东示意图
蒙古人回自己的草原去了,于是袁崇焕正式登上了那属于他的舞台。
袁崇焕这个人最大特点就是胆大,而这会辽东不是胆大的人根本不敢去。
像是全力支持王化贞排挤熊廷弼的兵部尚书张鹤鸣,在熊王兵败后为了不被牵连自请督师辽东,结果没走到山海关就辞职回家养老了。
然后就是现代网红王在晋上场了,这位一辈子没敢跨出山海关一步的辽东经略王大人,因为写了一本《三朝辽事录》现在成了网上键盘手们顶礼膜拜的大战略家。
也是,他不成大战略家,怎么用他的论点去黑孙承宗和袁崇焕呢?
王经略自己不敢出关但不妨碍他命令别人出关,于是他令袁崇焕赴山海关北面40多公里处的前屯卫去安置辽人失业者。
袁佥事还是袁主事的时候就敢自己一个人在辽东转悠这当然不是啥难事,接到命令就出发了。跟他一起出发的人一定心里把袁佥事祖宗问候了一个遍,因为袁佥事太热心工作了,‘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
《明史》称‘将士莫不壮其胆’,码字的猜肯定不包括跟他一起走夜路的那些,他们莫不咒其祖倒是有可能。
袁崇焕在辽东一项重要的功绩就是安置辽民,但是现在有伙人处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拼命抹杀东林的一切政绩,袁崇焕的这一功绩也遭到了他们大量的诋毁。
这一群人闭着眼睛给东江军加功绩,又闭着眼睛黑袁崇焕,其中就有一条是东江安置了大量辽人,关宁屁事没干。
关宁辟地400里安置辽民10余万之众这个是史有明载的,但是东江安置辽民就没见啥记录了。
也不是没记录,毛总兵才到皮岛安家时曾向朝廷奏报自个收拢逃难辽民编成了20万大军。
呃,毛总兵一贯奏章的数字比较马虎,这个数字肯定有些出入。
于是朝廷派了一个御史过来粗略地核了下,为了安抚毛总兵那容易受伤的心还是给他算了3万。
那会金州卫、旅顺军民加上逃入朝鲜的难民(朝廷水师接回来的难民人数才是大头),能凑够5万吧,全给他算上能有8万就烧高香了。
不过这时的毛文龙对袁崇焕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这时毛文龙的上司——登莱巡抚也姓袁。
袁可立像
袁可立。
这位其实是当时辽东努尔哈赤最头痛的存在,他不但驱策毛文龙到处登陆敲后金闷棍,还把努尔哈赤的女婿刘爱塔(也名刘兴祚,后金复州卫总兵)策反。
由于袁可立牵制的成功,所以这时有点烦的努尔哈赤没有对明朝在山海关外辽西走廊的小打小闹当回事。
袁佥事很能干,他对于王在晋就如袁应泰对熊廷弼,王经略很器重他。
但是袁佥事对王经略不太感冒,归根结底就是王在晋胆太小不入他的法眼。
袁崇焕和王在晋的矛盾很快就爆发了,引爆两人冲突的原因是修城。
表面看很简单,因为王在晋要在山海关北8里外筑个能容4万军的新城,而袁崇焕主张在200里外的关宁筑城,袁崇焕官卑职小眼见争不赢就上报给了中央决断。
这件事很多人从袁崇焕以下犯上的角度指责袁崇焕,可是这班人似乎都忘了袁崇焕是什么官职了。
他是按察使佥事,是中央派来监察辽东军事的特派员,关于军事上的事情人家有向中央直接奏报的权力。
现在网上连篇累牍的从各种神奇角度验证王在晋在8里外筑城是正确的,有些历史爱好者就事论事跟这些键盘军事家们争执。
有那个必要吗?
网上军事家王在晋
袁崇焕和王在晋争的是在200里外修城还是在8里外修城吗?
王在晋是什么官职?
辽东经略。
明朝任命王在晋为辽东经略是为了什么?
收复辽东!
明朝任命袁崇焕为按察使佥事到山海关来是为了什么?
收复辽东!
袁崇焕提出的在宁远筑城是为了步步为营收复辽东,王在晋在山海关8里外筑城是为了什么?
筑个城收复辽东八里地?
袁崇焕与王在晋争执正是因为他履行朝廷交付他的收复辽东的使命,他反对的不是王在晋在山海关北8里外修城,而是王在晋推翻朝廷的成命不履行经略的职责放弃收复辽东!
一堆狗屁文章在那说王在晋修了山海关会有多少多少好处,码字的就问一个问题,清(后金)军有攻打过一次山海关吗?或者说自从明朝修筑好山海关后,明军有用它抵御过北来的敌人吗?
既然宁远、锦州就能防住北来之敌,那还在山海关筑新城干嘛?明朝钱多吗?
而且历史上这种事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当年王平为汉中督时面对曹爽大军,扼守要道迫使魏军百里运送粮草,魏军民不堪重负死者满沟壑,魏军不战而溃;而后姜维收缩防守据守汉中内的二城,魏军只以倍数兵马围城大军分略汉中各地,汉中定后邓艾出奇兵袭成都蜀汉遂灭。
即便是从防御的角度来看,袁崇焕守200里也是王平之策,而王在晋的就是姜维之策,孰优孰劣还用辩吗?
史书说叶向高不知道谁对谁错所以去找孙承宗,真是搞笑啊。
老滑头叶向高,他的软弱对宦官专权负有很大责任。
这么明显的优劣以叶向高的眼光分不出来?
叶向高找孙承宗商量就是为了让他去代替王在晋,他是想乘机从阉党手中收回兵权,孙承宗多聪明的人当然明白首辅大人的意思了。
孙承宗代替王在晋在他从北京出发去见王在晋前其实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但是孙承宗和叶向高一样是个滑头,因此他没有对天启直接说出自己上而是跑去山海关找王在晋谈谈心,这其实只是孙承宗给阉党一个面子避免矛盾过于激化而已。
王在晋被孙承宗踢回朝后积极投身于了《三朝要典》的编纂,有些人说后来东林打击他,说这话的去看看啥是《三朝要典》。东林党毕竟不是魏阉,给那些阉党留条命对得起他们了。
如果是只准阉党杀人不准东林报复的那种当码字的没说。
无疑在孙承宗的手下袁崇焕是幸福的,他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一展抱负了。
但是山东却传来了坏消息——袁可立被免职了。
原因众说纷纭,词条中的袁可立被疯狂拔高,然后又污蔑东林陷害了袁可立。
袁可立就是东林(词条不出意外地删掉了),东林自己人害自己人?
码字的怎么听说的是袁可立拒绝把毛文龙数字有问题的捷报上报,怀恨在心的毛文龙遂与御史勾结由他送出袁可立的黑材料,然后御史们一起参倒了袁可立呢?
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么后面袁崇焕和毛文龙的矛盾激化就能推断出一些原因了。
总之毛文龙是浙江籍里不多的高级武官,浙党对他自然高看一眼。
孙老师这个老师不咋样啊。
这里码字的要说孙承宗一些坏话,都知道他是天启和袁崇焕的恩师,可他这老师的水平实在是有点令人不敢恭维。
天启帝的文化水平大家都知道不高的,而天启帝也不是个爱学习的主,所以天启帝说喜欢孙老师上课这个里面怕是有玄机啊。
另外一个学生袁崇焕的问题就更明显了,袁崇焕审查员额发现了一校吃空饷直接就把那校拉出来明正典刑了。
对于这件事码字的有话要说,校的话应该就是一个都司级别(团级)的军官,但网上现在已经给整成总兵了。
这件事的性质很恶劣,毕竟这会他还没有尚方宝剑呢,可孙承宗只是骂了他两句就算了。
袁崇焕的官场历程其实反映出了当时明朝法纪废弛官官相护。
在孙承宗的主持下明军不但修了宁远,锦州、右屯都得以恢复了,当然我们的袁佥事也修城有功巡边有劳成了袁兵备副使(就是兵备道,佥事的上级,既管一个地区的兵事又管民政有点节度使的味道),袁右参政(布政使副手从三品,民政厅副厅长)了。
不得不说袁参政这可真是火箭飞升,这会他步入官场还不到5年啊!
人有时太顺了看来也不好啊。
袁崇焕的第一个贵人是侯恂、第二个是孙承宗、而他人生中的第三个贵人也要登场了。
不过袁参政显然特别想感谢这第三个贵人,巴不得亲手剁了他。
本篇就到这里了,下篇再见。
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您可以在头条中搜索码字的文章,《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的故事之前任们(中)》或点击文末的传送门了解更多。
都到这了觉得码字的写得还不错的话就点个赞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