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起源和分化

《太平御览》和《风俗演义》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氏,女娲抟土作人,剧务力,不暇忙,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人类最早生活在母系社会里,中国人的姓追根溯源,也都与母系社会有关,与女娲有关。姓是一个会意字,左边一个女,后边一个生,合在一起意味着姓最初是女性的专利,所以中华姓氏中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赢、姒、妊、妘、娮、姚。但不排除母系社会之初人们以“石、林、水、火、风”等自然物为姓的可能。

女娲氏的身世   她同伏羲一样,是起源于洞庭湖区以南蛇为图腾的母系氏族始祖,也是化生万物的古帝女。女娲处在“洪水汪洋”的时代,也只能以洞庭湖区为居。据《康熙字典·女娲》考证:“湖北郧阳县西有女娲炼石补天处,女娲神话很可能产生于楚地。”“郧阳”县,即化石“郧县直立人”祖地,这里的神农架犀牛洞遗址,就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而至1万年前,并出土有与人类共生的蛇的化石。这与母系氏族始祖女娲的图腾祖籍相合。女娲氏的遗裔包括苗、瑶、畲、侗、壮、水、佤、泰、蒙、满、布依、仡佬、高山等民族,都传有始祖女娲“人面蛇身”神,洪水救人、炼石补天和化生万物的神话。

一、炎黄二帝的产生

《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徐文靖《管硕记》也说:“按《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世称女娲氏,人首蛇身。”这是说,少典氏和有蟜氏原都出自“人首蛇身”的女娲部落,即在游牧时代后期,从女娲部落的“两分组织”(男性组织和女性组织)中分离发展出来的两支世代通婚的胞族,在尚未发明农业的新石器时代之前,少典氏与有蟜氏通婚娶其女叫女登,便生下了神农,为姜性;经数千年之后,少典氏之子又与有蟜氏通婚,娶其女叫附宝,又生下了黄帝,为姬姓。

这就是《帝王世纪》说的:“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之母家—有蟜氏之女登,曰任姒。有蟜氏之世与少典氏世婚,乃神农之末,少典氏之子又取附宝……生黄帝”;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1、《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大戴礼记.帝系》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极,极产高辛,是为帝尝。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项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句芒,句芒产牛,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籛,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刽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半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刽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1481.htm

《国语。卷第十七》:朱,尧子,封于丹。均,舜子,封于商。启,禹子。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观,洛汭之地。书序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传曰:“夏有观、扈。”太甲,汤孙,太丁之子。不遵汤法,伊尹不能正,放之于桐。管、蔡,文王之子、周公之兄。

2、《国语。卷第十六》:重、黎,官名。楚语曰:“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言楚之先为此二官;高辛,帝喾。黎,颛顼之后也。颛顼生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季曰连,为芈姓,楚之先祖也。季连之后曰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黎当高辛氏为火正。言黎为火正,能理其职,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历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时也。光照四海,使上下有章也。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

《国语。卷第十六》又记载: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

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籛,为姓,封于大彭,请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也。殷衰,二国相继为商伯。五国皆昆吾之后别封者,莒其后。

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陆终第四子曰求言,为姓,封于郐。郐,今新郑也。邬、路、偪阳,其后别封也。

陆终第五子曰安,为姓,封于邹。皆,妘、曹也。

或,六姓之后。在王室,苏子、温子也。在夷狄,莒、偪阳也。

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

夔越,芈姓之别国,楚熊绎六世孙曰熊挚,有恶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挚自弃于夔,其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蛮芈,谓叔熊在濮从蛮俗。姜,齐姓。嬴,秦姓。芈,楚姓。

3、《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而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因治学态度异常严谨。而被后人推崇!仍依旧出现一些错漏,如《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对以往的历史记载错误进行更正便是例证。以致因为《国语。卷第十六》没有列出陆终的第二个儿子参胡(惠连)而引起后人的混乱记载呢?

后人错误记载的有:把惠连的姓,从董姓改为斟,最后斟姓成为无后的记载?甚至,把祝融六姓记载为:己,斟,彭,妘,曹,芈,而后,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彭姓又分出秃姓分族,由此形成“祝融八姓”。?甚至董氏后裔的一些记载把董父源于己姓记载在参胡(惠连)上,以董父作为最早的董姓来源?这都是谬误

确切的祝融六姓是:己,董,彭,妘,曹,芈。最后,彭姓分出秃姓,曹姓分出斟姓。形成《国语。卷第十六》:“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

从上可以看出,参胡(惠连)是指陆终的第二个儿子。陆终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名字分别为:樊,惠连,、籛,求言、安,季连。

证据是:

1、《国语。卷第十六同时记载:斟姓,曹姓之别。那就不可能在六姓中同时出现斟、曹两姓。反而漏掉开始的六姓中的董姓。

2、《元和姓纂》记载:“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与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变成两个董姓?这并没有矛盾。

3、《国语。卷第十六》与其他史料记载的祝融八姓排列一样,从其彭之后有秃,曹之后有斟!不正是确定了在原来己,董,彭,妘,曹,芈六姓之后的最后排列!

4、陆终的二儿子参胡到了董地为董姓;而第一个儿子的昆吾,为己姓,又从己姓部落的分出人员飂叔安之子到董国,也就从己姓分化出董姓。《郑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则夏灭之矣。”《国语。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

国语。卷第十六》记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其次是:昆吾的己姓大部落分出小国飂,《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叔安,君名。”。第三是:《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第四是:《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可见,是从昆吾的己姓分化,不是参胡的董姓部落分化。

5、《国语。卷第十六》又记载:“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可见,斟姓并非无后。

在《国语·郑语》则记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

至夏王朝时期为重要成员或盟国。后商国人兴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的局面。

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孔颖达疏》:“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炎帝以“姜”为姓,又称神农氏。《白虎通义》:“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作”。发明农业的氏族,被称为“神农氏”。

黄帝以“姬”为姓,但却不称“少典氏”,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这是由于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驻在“有熊”这个地方(相当于后来的建都)。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在地而得“有熊氏”。至于“轩辕氏”,一说“轩辕”也是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轩辕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还有一说,黄帝(氏族)因发明了以马拉车,而得“轩辕氏”(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为 “轩”,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这与“有巢氏”、“燧人氏”的来源类同。

据《衡湘稽古》载:宁乡芙蓉峰本是“颛顼受赤精子微言”之地,并在湘江支流的渌水立有“渌国”(《路史》);巍巍沩山和沩水,传为“尧妻之二女于舜”(《准南子》)的“舜帝妫姓”,创业于此而得名。舜入赘于尧,“帝尧陶唐氏”立国于唐,因而唐市—沩水一带,亦古属尧地,也就是《尚书》记“尧降二女于沩汭”;《路史.国名纪》又云“长沙巴陵,皆舜子姓之封也”。由于长沙—宁乡为历史龙文化和炎黄联姻发展的中心,进入夏商周青铜文化时代,仍有炎帝之女有辛氏与三代开国之君联姻,正是雷学琪《介庵经说》“禹母、汤妃、文王之后,皆有辛氏之女”。

《衡湘稽古》记神农烈山氏,古同厉山、栗山氏,自神农至炎帝的传代,有“神农七十世”(《尸子》),“炎帝八世,就都于长沙凡七代”。就是炎帝部族在长沙—宁乡厉山国做了七代的帝王。这是《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沃,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来、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也”。而炎帝的历史在《通鉴外纪》记载最详,该书说“帝临魁元年辛巳,在位六十年;次帝承元年辛巳,在位六十年;次帝明元年丁亥,在位四十九年;次帝直元年丙子,在位四十五年;次帝厘一曰帝克,元年辛酉,在位四十八年;次帝哀元年巳酉,在位四十三年,帝哀又名青阳;帝榆罔元年壬辰,在位五十五年”。

在洞庭湖区,从南蛇娘娘“洞居”的母系氏族,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神农炎帝姜姓家族与图腾胞族的联盟,就已形成了庞大的图腾亲族系统。《礼记·典礼》节《正义》记“神农至炎帝为一百三十三姓”。姓为同一图腾所共有。这些以蛇龙为天神信仰而联姻的众多图腾亲族,历经“神农七十世”(《尸子》),到发明火耕农业的烈山氏(即厉山氏)时期,就建立了“以长沙为厉山国”(《水经注》)的联盟王国,成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座标。

正值黄帝父权制革命向炎帝母权制的挑战,《太公兵法》云“东至渤海,西至六盘,南达江淮,北到大漠,各联盟部落势力有不服者,黄帝从而征之”,但战争的结局,又以炎、黄联姻而告终。以龙为图腾的炎帝母系氏族女性,如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蜀山氏、有辛氏等,不但没有出现“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而且还实现了炎、黄两大胞族之间的大联盟,炎帝之女和姬姓五帝之君联姻,又执掌图腾神权。这就是她们通过“入赘婚”和“媵婚制”,贯彻“母系继嗣制”于始终,传递了龙图腾,并且炎帝部落的酋长,也随着“媵婚制”进入炎黄联盟国家为领袖。

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炎帝是一位伟大人物,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他还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部落稻作农业起源的苍梧山,即神话昆仑山,也是上古祭天观象的神山。马司光注《太玄·中》“昆仑者,天象也”;《集韵》“昆仑,天形”;清代毕源注《山海经》“昆仑者,高山都得名之”。这是以龙祭日于高山得名,《淮南子》云“钟山,昆仑也”;吕思勉、童书业《上古史辨》(七册)考“烛阴”之“钟山,作苍梧之崇山”。九嶷苍梧山(注:今湖南永州、广西贺州与梧州苍梧一带)也是众帝祭天的神山,屈原《离骚》云“朝发韧于苍梧兮,夕余至于悬圃”,这苍梧之“钟山”、“阆风”、“悬圃”,就是登昆仑为神祀天的圣地。

《氏族典总部》记载:少典氏娶有蟜氏,曰安登,生子二人,长袭少典氏,是为黄帝之祖,次为炎帝神农氏。神农生子十有三人,曰钜、曰伯陵、曰祝融。钜为黄帝师,伯陵为黄帝臣,祝融为黄帝司徒。祝融生术器,术器生子二人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勾龙生子二人,曰垂、曰信。信生夸父,是为丹朱臣;垂为帝喾臣,又为尧臣,生伯夷,伯夷生太岳,太岳生先龙,先龙生元氏,其别支有羌氏、戌氏、杨氏。《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

《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取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这里,所谓“轩辕之丘(国),在穷山,即陕西桥山”(《海外西经》)。炎帝女媵婚于颛顼   姬姓的颛顼入赘于蜀邦的昌濮氏,与高娲氏结婚,而后,又以媵婚制偕同入主东夷的文化移动,炎帝女媵婚于帝尧   入赘于厉山国的帝尧,据《帝王世纪》所记“尧娶散宜氏之女,叫女皇氏,生丹朱”,散宜氏是炎帝有辛氏之女。而后,女皇又以“媵婚制”偕同入主中原。

《通典》说“炎帝者,大火也”;《白虎通》说“炎帝者,太阳也”。而《说文》对“祝融”的解释“祝,主赞辞者,融,大明也”;《开山图》云“炎帝是南岳衡山君,乘赤龙”;《山海经》云“南方祝融,人面兽身,乘两龙”,他们都是乘龙而祀天的神巫。因而《淮南子·天文》说“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神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荧惑”。朱明即祝融。这里是说,炎帝和祝融都在玑衡星所主的衡山观测北斗中的玉衡星和五星中的荧惑星(即大火),因而制定以夏至为岁星的历法。

二、部落与姓的逐步分化

炎帝“羊龙”部族联盟建立的姜姓家族国的分化,据《路史后纪·国名纪》有神农魁隗氏、炎帝魁分立隗国,《春秋左传》“凡狄女称隗氏,宗周之未尚有隗国”;炎帝来分立莱国,《春秋·宣公七年》杜预注“莱国今山东黄莱县”;炎帝黎分立黎国《左传·杜预注》“黎,蚩尤九黎之后,东夷国名”。炎帝之女与黄帝姬姓部族通婚的西陵氏,分立姜姓西陵国,《衡湘稽古》记“江夏,有西陵国”;有辛氏在三代分立姜姓辛国,雷学琪《介庵经说》“夏商之世,俱有两个辛国”。分化的姜姓支国,还有“姜、厉、伊、耆、巳、列、封、逢、殳、江水、吕甫、申、谢、汲、齐、许、焦、井、艾、丙、向、崔、庐、章”等等。都为“羊龙”姜姓支国,这就形成了中国“家国同构”传统的历史,直至有史以后都是家族之国的天下。

龙羊”部族历史的绵延,《氏族典》说“祝融之孙季连,始以羊的叫声'芈’为姓”;《史记·楚世家》“芈音弥反,羊声也,楚姓”,《殷墟卜辞》记有“伐芈”;西周《归伯毁》有“归芈伯”的铭文;曾侯乙墓和马王堆一号汉墓棺画绘有许多“羊头人身”神。由“羊龙”分支的芈姓,发展为庞大的族系,《路史·后纪八》记“濮、罗、归、宾、越、慎、麋、芈蛮,皆芈分也”;湘西南侗、瑶、苗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有羊、杨、阳、扬,古歌称为《十二羊皇》,都是“羊龙”族团分支的王国。

黄帝入赘于厉山国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四妃为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嫫姆氏”,她们都原为长沙厉山国炎帝之女,她所生子女皆从母得姓。如《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生子曰玄嚣,降处江水,是为青阳”,“青阳”也为长沙古名;《国语》说“青阳,已姓,从母得姓”。黄帝入赘于长沙厉山国,也继承了龙信仰,豢龙于长沙,《汉唐地理书钞》引《开山图》“绛北有阳石山,中有神龙池,黄帝时,曾遣云阳养龙于此,国有水旱不时,即祀龙请雨”。“阳石山”何处?“阳石”即云阳,《汉学堂书丛》引《开山图》称“沙土之浦,云阳之墟,可以长生,沙土即长沙也”。黄帝还“受戒于衡山金简峰”(《南岳记》);“过洞庭从容成子受自然之经”(《抱朴子》);“张咸池之乐于洞庭”(《庄子》);并在最后“铸鼎荆山,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史记·封禅书》),据《湖南风物志》所记“洞庭湖君山之上,有轩辕台,传为黄帝铸鼎的地方”。这些都是黄帝入赘接受龙图腾的史迹。

帝颛顼入赘于厉山国  《帝王世纪》云“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昌仆氏,生高阳,是为颛顼”。颛顼之父就曾入赘于厉山国的昌仆氏,并接受昌濮氏的龙图腾,连姓,而称昌意。吕思勉《古史辨》云“蜀山氏,盖蚩尤之女”。颛顼生于外家,又娶蜀山氏女高娲氏为妻,从姓,而称“高阳氏”。闻一多《伏羲考》说“颛顼高阳氏与其妻家女禄高娲氏连姓,从母得姓”;《埤苍》记“渌,颛顼之妻”,湘江支流有渌水,即《路史·国名纪》之渌国所在:“渌,高阳氏国师,或作渌图。”渌图或即“南方之极,北户孙之外有颛顼之国”(《淮南子》);渌图又即“龙图”,瑞顼在此作仿龙“文身”之术,“至十五,身有纹如龙”(《拾遗记》),从此“颛顼乘龙至于四海”(《大戴礼》)。

帝喾、帝尧 入赘于厉山国  帝喾《资治通鉴》说“嬌极娶陈丰氏,生帝喾,已姓”,这已姓属炎帝母系支族。是嬌极已先入赘生子从母得姓;而后帝喾又与陈丰氏通婚生尧,《帝王世纪》说“帝喾三妃,陈丰氏之女庆都生伊尧于丹陵,从母伊姓”,“丹陵”出丹水,《水经注》“南岳峋嵝,丹水涌其左”。这伊姓、巳姓,按《氏族典》云“神农姜姓支国十三”,其中有“伊氏,巳氏”,巳为蛇,蛇化龙,故《录释·帝尧碑》云“庆都与赤龙合婚而生伊尧”;《帝王世纪》“尧娶女皇氏,生丹朱”。帝喾、帝尧都在早年活动于南岳、洞庭一带,《潜夫论》记“帝喾师祝融,藏经于衡山,主掌天文星象分野”,并有“南正以司天”(《吕刑》)。因而传至汉代的“颛顼历”,步实回归年为365又1/4日,19年7闰,是世界最先进的古历;《尧典》记“尧命羲和掌历法”、定“四仲星”的观测以明四季,也当在南岳衡山。并有“尧断修蛇于洞庭”(《淮南子》),“尧祭沉壁,有龙马负图出河”(《竹书纪年》)之瑞。

帝舜、夏禹入赘于厉山国  帝尧既已入赘,则“尧妻之二女(女皇、女英)”(《淮南子》)的帝舜及其父瞽叟,都妫姓,居为汭,也当在尧地,《尚书》云“厘降二女于沩讷”。沩汭何处?《水经注》“宁乡益阳交界处有大沩山……沩水出大沩山,尧厘降二女于沩汭,即此”;《帝王世纪》又说“帝舜,龙颜,目重瞳,曰重华”,《路史·卷27》“长沙……梁之重华城,一号虞舜城”。帝舜入赘而接受了龙信仰,也在城中设有豢龙之宫,《拾遗记》载“帝舜时,有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禹导川乘此龙”,因而有“舜禅禹于洞庭之野”(《尚书大传》),“禹娶涂山氏”于洞庭,《汉书·地理志》记九江当涂县下“禹所娶涂山国也,有禹墟”,九江何处?《水经注》“九江,乃岳之巴陵”。

上述,炎帝长沙厉山国的姜姓母系氏族,通过“入赘婚”招来五帝姬姓之君为婿,他们都生子从母得姓,接受了龙图腾的传代,形成了“母系继嗣制”的亲族集团。而后,炎帝之女,又以氏族并入的“媵婚制”,偕同入主中原立国,建立了以龙为传代的联盟政权。

三、姓氏分化与演变

人类的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族)的姓与氏,不同于先秦和现代的姓氏观念。那时不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上古至五帝至西周的帝、王以及其姓、氏如下: 1、黄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2、颛顼,姬姓,名顼,高阳氏。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3、舜,姚姓,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夏后氏。 4、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5、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为文王姬昌之子。 
  从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见,以姓名合一而称,是从西周开始的。姬昌(周文王))传子姬发(武 王),姬发以下为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东周最后一个王为报王姬延。 
姓、氏合一,是旧中国时代逐渐而成的。周代利用宗法辅助分封制度。周把诸侯分为同姓、异姓两类。

到了汉代,大多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这与家庭的宗法制度的确立有关。

《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 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注“贵者有氏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比较稳定;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而且还会随著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战国时, 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 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大概在口语中问 “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2012年10月9日16:34 于广西贺州整理

(0)

相关推荐

  • 中华最全姓氏分支表:看看你是华夏子孙,还是蚩尤的后代?

    现今每个人都有姓有名,它不是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符号,更能通过姓氏,追溯到自己的祖先,而我国姓氏历史也已有数千年,上古八大姓为姬.姜.姒.嬴.妘.妫.姚.姞. 在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姓氏就已经出现,也因此 ...

  • 中华姓氏分支表

    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是十分讲究宗族血缘的,自4000多年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之后,姓氏的重要性就越发突显,各家各族都慢慢开始修订族谱,以姓氏作为线索,让后世的我们能够通过姓氏追本溯源,为我们寻根.而将我国 ...

  • 卫姓的姓氏起源和来历以及族谱字辈

    卫氏是中华的传统姓氏,有着悠久的姓氏文化,关于卫姓起源和来历你了解多少呢?和其他姓氏一样,卫姓也是一个多远流.多名族的姓氏,在宋代<百家姓>中名列第12名,而在现如今的全国姓氏人口中国中排 ...

  • 华姓的姓氏来源和历史文化

    " 史书上关于华姓的来源和历史有哪些记载?华姓是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姓氏,多民族和多远流是它的重要特点.在宋代百家姓中,张姓的名次是在第28名,属于大姓级别,名声也很响亮.但当今全国人口姓氏排行 ...

  • 你姓什么?你的姓氏怎么来的?带你了解中国的姓氏起源和发展变化

    你知道你的姓是怎么来的吗?姓.氏.名.字四者区别何在?我们从何时开始变成像如今这般没有字而相互称姓名的呢?这些问题看上去只是简单的变化,可实际上却隐含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本期文章,厚梦就带领大家走 ...

  • 有趣的姓氏(上):起源和变迁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地名人名都有浓厚的文化沉淀.有关地名文化,在下在拙作<中外地名趣谈>中已经聊了一些.现在我们再来聊一聊饶有趣味的姓氏,包括姓氏的来源和变迁(上篇),相对 ...

  • 孔姓的姓氏来源和家族名人

     分享 分享                 投诉                            下载                            一键复制全文           ...

  • 每个人的姓氏族谱都在这里了,一分钟认祖归宗!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中,产生了非常多的姓氏,古人把常见的姓氏编成了百家姓,现在最常见的姓氏也有好几百个.以前咱们都是有家谱的,后由于某些原因现在保存都不完善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姓氏从哪里来,祖上是谁,家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 ...

  • 【冷知识】最容易念错的60个姓氏,你都能念对吗?

    中国数千个姓氏,其中有不少姓氏多音字.生僻字,一不小心就念错了.为了不让大家再喊错别人的名字,小编特地整理了一份最容易念错的姓氏清单,看看你能不能都念对. 01 容易念错的姓氏 1.贲,读[ben], ...

  • 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

    [平台吐血推荐]之影领SASS影像协作云平台→不收费,免安装,只需注册即可自行接入医院影像科室,随时随地协同诊断.--详情查看链接:<无需坐班,手机端即可出具影像报告!影像医生福利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