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老城北区和大学区)

我们刚刚去过的马利亚广场为中心的老城,其实是老城南区,紧邻着的就是老城北区。这个广场叫马克斯-约瑟夫广场。

后面的建筑是慕尼黑王宫(Münchner Residenz),德国最大的市内王宫(不包括建在郊区的王宫),里面是个非常大的建筑群和花园,我的时间根本不够进去看的。王宫(博物馆)的入口就在这个方向,如果你去过佛罗伦萨的皮蒂宫,就会觉得眼熟,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是德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利奥.冯.克伦泽(Leo von Klenze,1784-1864),我们后面要去的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也是他的设计。

这座建筑叫国王殿(Königsbau),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委托建筑师模仿皮蒂宫,建于1825-1835年间,之前的王宫建筑群始于1385年,一直都是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统治者的居所,直到1918年王朝结束。

广场东边的希腊式建筑是慕尼黑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 Munich)。这里是巴伐利亚歌剧团、巴伐利亚交响乐团和巴伐利亚芭蕾舞团的主场演出场地。

现在看到的建筑是1963年重建的第三代剧院,之前有过两代建筑。第一代是1818年由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所建,但毁于1823年的大火。

第二代建于1825年,设计师就是国王殿的设计者,路德维希一世的御用建筑师利奥.冯.克伦泽。路德维希一世是古希腊罗马艺术爱好者,不过那座建筑毁于二战轰炸。

许多著名歌剧的首演都是在国家剧院,其中包括路德维希二世最喜欢的瓦格纳的多部歌剧首演。

广场上的坐像是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 Joseph of Bavaria,1756-1825)。因为他的名字叫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Maximilian Joseph),所以广场的名字叫做马克斯-约瑟夫广场(Max-Joseph-Platz)。

在欧洲,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历史上叫马克西米利安的大小君主简直太多了,根子可能还在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君士坦丁大帝的对手)。

就说这位巴伐利亚国王,其实之前他是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四世。1806年,拿破仑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的使命彻底结束了。拿破仑将一些德意志邦国组成了亲法的莱茵邦联,巴伐利亚选侯国还升格为巴伐利亚王国,选侯变成了国王,选侯四世也就成了国王一世。

其实国王本人并不喜欢这个坐着的塑像造型,所以雕像在国王死后很多年才被公开展示在这里。

记住,这是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后面还要提到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再往北走约两百多米,这个建筑叫统帅堂(Feldherrnhalle,Feldherrn有陆军元帅的意思),前面的广场叫欧登广场(Odeonsplatz,也叫音乐厅广场)。

建筑看上去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原型就是仿佛罗伦萨的佣兵凉廊(兰琪凉廊)

统帅堂于1841年由国王路德维希一世所建,以彰显巴伐利亚军队的荣耀。

1923年,纳粹发动的啤酒馆暴动就是在统帅堂前被镇压的。

凉廊内中间的雕塑制作于1892年,以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的胜利。

左边的雕像是蒂利伯爵约翰.采克拉斯(Johann Tserclaes, Count of Tilly,1559–1632)。三十年战争中天主教同盟军陆军元帅之一。出生于布拉班(今比利时),平民出身,接受耶稣会教育,服务于西班牙军队,参加过对荷兰的八十年战争和对奥斯曼土耳其的作战,因作战勇敢迅速被提升为陆军元帅。1610年,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623年升为选侯)任命他为巴伐利亚天主教联盟军队指挥官。白山战役他也是功臣之一,随后攻陷布拉格和海德堡等地。

不过在1631年,著名的布赖滕费尔德战役中,做为天主教军总指挥的蒂利伯爵被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北方雄师)打败,第二年又被瑞典军弹片击中,死于破伤风,之前古斯塔夫还派他的御医为蒂利伯爵看病,也算是英雄相惜吧。

前文中曾提到马利亚广场上的马利亚圆柱是因为瑞典军攻占慕尼黑后并没有对之前的马格德堡大屠杀实施报复,慕尼黑人认为是圣母保佑的奇迹。那次大屠杀就是这位蒂利伯爵手下实施的,所以他也被称为“马格德堡屠夫”。维也纳军事博物馆内有他的雕像。

右边的雕像是卡尔.菲利普.弗雷尔.冯.弗雷德(Karl Philipp Freiherr von Wrede,1767-1838),巴伐利亚王国陆军元帅。

卡尔出生于海德堡一个男爵家族,从志愿兵一直做到巴伐利亚陆军元帅。

1801年-1813年,巴伐利亚是法国拿破仑的同盟者,卡尔参加过奥斯特里茨等多次战役,与奥地利人作战。他还参加过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战争。拿破仑远征俄国时,士兵中有大批的德国人(莱茵邦联),所以伤亡惨重的并不都是法国人。

1813年莱比锡战役前,巴伐利亚转向反法同盟,卡尔也转为率领奥地利与巴伐利亚联军对拿破仑作战。拿破仑战争之后,他才获得巴伐利亚陆军元帅的头衔。

同在欧登广场上,统帅堂的西侧,有座很漂亮的巴洛克教堂,铁阿提纳教堂(Theatinerkirche)。因为当时下雨,本想出来再拍外观,结果忘了。只好用了手机里的照片,没有拍到对称的钟楼。欧登广场上还有座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骑马像,也被我错过。

铁阿提纳教堂(Theatinerkirche),也称戴蒂尼会圣嘉耶当教堂(Theatiner Church St. Kajetan)。圣嘉耶当(Saint Cajetan)是16世纪的一位意大利修士,神学家,他创立了戴蒂尼会(Theatines),是经教皇克莱蒙七世批准的一个修会,与耶稣会类似,但似乎有竞争关系,人数不多,现在还存在。戴蒂尼会教堂在欧洲各地都有,但不多,下图是我后面在威尼斯见到的圣尼古拉教堂就是戴蒂尼会教堂,以后再说。

教堂建于1663-1690年间,是由巴伐利亚选侯费迪南德.玛利亚(Ferdinand Maria, 1636 –1679,首位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子,名字有点像女人)和他的妻子萨伏伊公主阿德莱德所建。以庆祝他们期盼已久的王子的降生。慕尼黑的宁芬堡也是这位选侯建于1664年(这次没时间去)。

由于他们的女儿玛丽.安娜嫁给了法国的王太子(路易十四之子),因此他们也成了法王路易十五的外祖父母。

教堂内部非常漂亮精致的巴洛克装饰,穹顶在二战中曾被损毁。

一些巴伐利亚君主和家族成员的墓葬在教堂内的地下墓室,其中就有建造教堂的选侯夫妇。

两边的侧廊

侧廊分布着几个小堂。

欧登广场往西,就是维特尔斯巴赫广场(Wittelsbacherplatz),背后的建筑叫路德维希.费迪南德宫(Palais Ludwig Ferdinand),之前曾是广场设计师自己的住宅,后被巴伐利亚王子路德维希.费迪南德宫收购并改名。现在是德国西门子的总部入口,与紧邻的西门子总部现代建筑合为一体。

广场中央的骑马像是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 Duke/Elector of Bavaria ,1573–1651)。

三十年战争期间的1623年,由于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忠诚以及白山之战的战功,巴伐利亚公国被皇帝封为选侯国,巴伐利亚公爵(Duke)马克西米利安就成为选帝侯一世(注意,选侯四世是他的后裔,后来成为了国王一世)。

海德堡有个废弃的城堡,曾经是七大选侯之一的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王宫。普法尔茨选侯弗里德里克五世想做新教世界的领袖,被人拥戴去了波西米亚当国王(之前发生过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结果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战役被哈布斯堡皇帝的军队打败(1620年),逃亡荷兰海牙(因只做了一个冬天的国王,获冬王外号)。当时哈布斯堡军的统帅就是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普法尔茨选帝侯的资格和领地也被皇帝斐迪南二世转给了马克西米利安,从此巴伐利亚从公国提升为选侯国。

慕尼黑圣马可教堂(Markuskirche),是慕尼黑少有的新教路德派教堂之一。前文说过,历史上巴伐利亚一直都是天主教为主的地区,19世纪下半叶才有大量新教徒来到。

教堂建于1873-1876年间,新哥特式风格,二战中部分被毁,战后重建。

这是路德维希大街上路德维希教堂。大街和教堂都得名于国王路德维希一世。这座新罗曼式教堂的塔高达71米。

路德维希教堂(Ludwigskirche),建于1829年,建造者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1786-1868),路德维希一世是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长子,他的教父是法国被砍头的国王路易十六,德语路德维希就是法语的路易。

路德维希一世是一位古典艺术的爱好者,是他将慕尼黑建设成为一座艺术的城市。是他修建了路德维希大道和慕尼黑王宫,新美术馆(Neue Pinakothek)等建筑。

路德维希一世还建造了德国的第一条铁路(从纽伦堡至菲尔特,1835年),取名巴伐利亚路德维希铁路(Bayerische Ludwigsbahn)。

路德维希一世执政之初,政治也较为宽松。他支持希腊的独立战争,1832年,他的次子奥托被选为希腊国王。

路德维希一世有好几位同父异母的妹妹,其中一位嫁给了奥地利大公,生下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茜茜公主的丈夫);一位嫁给巴伐利亚公爵,生下女儿伊丽莎白伊.阿马利亚.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1898),即茜茜公主。

教堂内有幅巨大的壁画《最后的审判》,高19米,宽12米,据说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教堂祭坛壁画。作者是杜塞尔多夫的德国画家,彼得.冯.柯内留斯(Peter von Cornelius,1784–1867)。他的父亲是杜塞尔多夫画院的院长,也是位绘画教授。他曾在罗马学习过八年,并与在意大利的德国画家组成了以宗教画为主的所谓“拿撒勒画派”。

1819年,他被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召回慕尼黑,为国王服务。我前面在杜塞尔多夫的一个公园内见过他的雕像,只可惜教堂我没有进去,没有看到那幅祭坛画。

路德维希大街上,还有德国著名的大学慕尼黑大学(Universität München),当然,现在的慕尼黑大学分布在城市多个地方,但这里是大学最早的校区。

慕尼黑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472年,由巴伐利亚-兰茨胡特公爵路德维希九世创建。当时大学是在巴伐利亚的英戈尔施塔特(也称英戈尔施塔特大学),是巴伐利亚的第一所大学,也是欧洲和德国较古老的大学之一。

1800年,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四世(1806年成为国王一世)将大学从英戈尔施塔特迁至兰茨胡特(也是在巴伐利亚),改名为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1826年,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又将大学从兰茨胡特迁到了慕尼黑,大学全名为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LMU)。大学名字中的路德维希是创始人路德维希九世公爵,而不是国王路德维希一世。

这个区域就是当初迁至慕尼黑的主校区,这个喷泉所在的广场叫索尔兄妹广场,得名于纳粹时期被判处死刑的索尔兄妹,他们是慕尼黑大学的学生,也是反纳粹组织“白玫瑰”的成员。后面的楼是大学的主楼。

索尔兄妹广场,隔路德维希大街对面,有个对称的广场,广场上有个几乎一样的喷泉,那个广场叫胡伯教授广场(Professor-Huber-Platz),广场得名于慕尼黑大学教授库尔特.胡伯(Kurt Huber,1893–1943),也是白玫瑰组织成员,被纳粹判处死刑。

图中右侧的是天主教神学院,1494年由创建者路德维希九世的儿子乔治公爵捐赠,所以也称乔治公爵学院(Herzogliches Georgianum)。左侧的建筑好像是法学院。两所学院都是大学最初创立时就有的学院。

慕尼黑大学的QS排名在100之内,出自慕尼黑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三十多位。

路德维希大街(Ludwigstraße)是德国慕尼黑四条皇家大道之一,由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亲自下令打造。

路德维希大街南起欧登广场,北端就是前面的慕尼黑凯旋门。过了凯旋门就是利奥波德大街。

慕尼黑凯旋门,德语叫Siegestor。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委托建造于1843-1850年间。

慕尼黑凯旋门不是为纪念某次战役而建,和前面的统帅堂一样,只是为了彰显巴伐利亚军队的威武和荣耀而建。拿破仑期间,巴伐利亚曾卷入五次战争。

凯旋门顶上的战车,不是马拉的,而是狮子,因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标志是狮子。凯旋门正面的文字是巴伐利亚军队。

凯旋门的侧面的浮雕,都是与巴伐利亚有关的主题。

二战后,凯旋门损毁较严重,差点被拆除,修复后增加了一些象征和平的元素。背面的题词是:献给胜利,毁于战争,警醒和平(Dem Sieg geweiht, vom Krieg zerstört, zum Frieden mahnend)。

路德维希大街,慕尼黑大学附近就有地铁站,站名就叫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