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24)杨镐兵败萨尔浒

(124)杨镐兵败萨尔浒

在分析萨尔浒之战时,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从军事上分析明帝国的失败。总而言之,杨镐分兵四路,让明军的兵力分散了,所以才让努尔哈赤可以集中兵力逐个击破。
其实呢?处于杨镐的位置上,谁也会全军覆灭的。
杨镐的兵力,非常有限。
杨镐的后勤保障,也非常有限。
关键是杨镐的权力,也非常有限。
在萨尔浒之战时,杨镐是这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这位老兄当时统率了多少军队呢?对外宣传是四十七万,实际上呢?却不过十万左右。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一下现代明清历史学者的分析。
在萨尔浒之战时,“我们认为,明军的总数在十万以下,七八万以上。”(见孙文良、李治亭所著的《明清战争史略》)
在萨尔浒之战时“派经略杨镐统帅12万大军,号称47万”(见阎崇年《袁崇焕传》)
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明廷抽调了大批精兵,并责令朝鲜和海西女真叶赫部出兵助战,兵员总额达十一万多人,在辽东经略杨镐的统率下四路出师,期以“旬日毕事”,一举荡平。(见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
这三个明清历史学者,对杨镐所率军队,最高估计为十二万,最少为的七八万。
我们常常把明军在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归于杨镐分兵四路的战术。问题是,在萨尔浒战役中,明帝国把那十万左右的军队集中起来使用,就有机会重创满清军队吗?显然一点机会也没有!
甚至而言,就是把明帝国那十万左右的军队集中起来使用,也很难避免全军覆灭的结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著名的宁锦大捷就可以知道。
在宁锦之战时“明关内外共十二万兵马,加上援兵三万余,已超过十五万,尚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前线。关外兵八万,加上满桂的援兵万余人,达到九万人左右,这在兵力上已超过后金。”(孙文良、李治亭所著《明清战争史略》)
 
在宁锦之战时“明有关内兵4万,关外兵8万,四上援兵3万,共有官兵15万。还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关门外。”(阎崇年所著《袁崇焕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宁锦之战的明军数量,远远超过了萨尔浒之战时的明军。
问题是,袁崇焕这种背景下,也绝不敢率军事主力,出城和皇太极打一仗。因为袁崇焕清楚的知道,如果这样做,那随时都可能导致全军覆灭的。
既然如此,明军在萨尔浒之战时,被满清打得全军覆灭了,真是杨镐指挥造成的吗?显然不是的。
萨尔浒之战时,杨镐虽然是大军统帅,但帝国政府为他准备的军队、后勤,却实在是太糟糕了。杨镐虽然是大军统帅,但帝国政府给他的选择几乎是没有的。事实上,杨镐除了率领这十万,临时拼凑的“杂牌大军”,抓紧进攻努尔哈赤外,已没有任何选择了。
杨镐也懂得出城打仗凶多吉少,躲在城里玩所谓的“城墙大炮”战术,相对安全保险,问题是,帝国政府就是一个劲的催他出战,杨镐有什么办法呢?
在袁崇焕时代,明军已让努尔哈赤打得一败再败。所以袁崇焕说,出城打仗凶多吉少,躲在城里相对安全(美其名曰城墙大炮战术)。帝国政府也不敢说袁崇焕说得不对。
问题是,在萨尔浒之战,如果杨镐也敢宣扬这种理论,肯定会让人骂臭的。因为,不就是躲在城里不出去吗?你再说得天花乱坠,也改变了这个事实。
更主要的是,帝国政府给杨镐准备的粮草就非常有限,如果杨镐率领十万大军,远赴关外光吃饭不打仗,这不是想把帝国政府给吃穷了吗?于是帝国政府那是天天催杨镐,赶紧出去打仗,迟几天都不行。
“朝议只恐师久饷匮,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皆不顾边防实际,每天发红旗催战。方从哲写信促杨镐急发兵,杨镐惶惧计无所出”(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转引自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如果在宁锦之战前后,帝国政府也逼着袁崇焕,主动进攻满清军队,我估计,袁崇焕也会全军覆灭的。
率领明帝国那种十来万的军队,就去主动进攻努尔哈赤。这种战略决策,绝不是杨镐制定出来的,也不是杨镐能拒绝的。问题是,这种战略决策本身,就注定了明帝国军队要全军覆灭的结局。因为以腐烂的十万军队,去主动进攻一只新兴的六万敌军,本身就没有任何获胜的机会。
如果靠这么点军事资源,就可以主动进攻满清军事主力,并有机会获取胜利。那后来的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岂非太失职了?因为他们曾经拥有的军事资源,实际上都远超过萨尔浒之战时的杨镐,但是谁敢主动进攻满清军事主力呢?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与杨镐的指挥自然有关系,问题是,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换而言之,在当时背景下,换谁上去,恐怕也会全军覆灭的。
问题是,只有把战争的失败归于杨镐的无能、指挥错误,才能把帝国政府的军事、经济、政治责任推卸掉;好像这场战争的失败,只是前敌统帅的无能造成的。实际上,这本身就是自欺欺人的。
杨镐当时的处境,实际上比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差得多了。
熊廷弼之时,明帝国面对辽事已相对冷静了,熊廷弼自然有机会和帝国政府讨价还价,总而言之我要多少兵,你就得给我多少兵;我要多少后勤保障,你就得给我多少后勤保障;帝国政府对此也只有表示会尽全力去解决。
袁崇焕之时,明帝国政府对辽事更是冷静多了。所以,前敌指挥官不敢出城作战,政府也绝不会强迫他们出战,相反还会为他们新发明的伟大战术(躲在城里不出战,美其名曰城墙大炮战术)喝彩。
在萨尔浒之战时,杨镐绝不敢跟帝国政府狮子大张嘴,开口就是要十八万军队、九万匹战马。如果杨镐敢和帝国政府提这种条件,当时就会让皇帝唾他一脸,因为你这是在开国际玩笑吧!
在萨尔浒之战时,杨镐也绝不敢宣扬我军不能出城作战,所以只能躲在城里(美其名曰城墙大炮战术)。如果杨镐敢说这种话,当时就会让皇帝唾他一脸,因为你是不是觉得,我管不了你了?
熊廷弼在关外率军十多万(所拥有的后勤、马匹)都是远远超过了杨镐。但是,熊廷弼什么时候敢和满清打一仗呢?事实上,熊廷弼一再都说,没有十八万军队、九万匹战马,就没法与满清开战。最后,帝国没有给足他相关物资,熊廷弼当时就撂挑子了。
孙承宗率领十多万大军,一年领取帝国五六百万两白银的军费,在宁锦修了四年的土木工程,什么时候率军与满清军事主力打过一仗呢?从来也没有过!
如果帝国政府也是一个劲催他主动进攻满清,我估计他也会全军覆灭的。
满清率军来攻打宁锦;当时关宁的明军,绝不比萨尔浒的明军少。但是,袁崇焕也抱着老主意不放手。总而言之,打死也不率主力出城,和敌人打仗!
如果魏忠贤一心逼着袁崇焕和满清打仗;如果袁崇焕只能硬着头皮出战,袁崇焕估计也无法避免全军覆灭的结局。
后来,洪承畴率领十万大军,因为不敢玩城墙大炮战略(因为,皇帝让他必须出战)。于是,于是满承畴只有硬头皮,率军和满清作战。结果,也是一战就全军覆灭了。
从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的表现,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杨镐统率明帝国那种十万左右的军队,主动进攻满清军事主力,那是一种多么英勇的、无知的行为!
帝国政府,给杨镐这样有限、破烂的军事资源,就逼着他去主动进攻努尔哈赤,那不是让杨镐率军集体自杀吗?最后失败了,却认为一切是杨镐无能、愚蠢造成的,这公平吗?
夸大杨镐个人的错误,永远是既得利益集团最喜欢听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证明帝国的衰亡不是他们造成的。
夸大杨镐的个人错误,永远是帝国政府最愿意听到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证明这场失败与他们无关!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杨镐当时为什么要兵四路?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杨镐为什么要兵分四路
识字君东征网友,把我的三国长篇改编成了视频节目,已开始陆续上传到了西瓜视频。
https://www.ixigua.com/home/2198669005429151/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复制这个链接到互联网上观看,也可以在西瓜视频APP上搜索用户  识字君东征  观看。
目前已上传六个视频。希望大家会喜欢。
(0)

相关推荐